直升機飛臨墓坑上方

2024-10-06 05:02:44 作者: 岳南

  早在制定發掘方案和具體步驟時,譚維四、郭德維等考古人員就為拍照、攝影等事宜進行過討論。

  自20世紀初葉瑞典人安特生、斯文·赫定等地質學家與探險家在中國示範田野考古發掘並使這門科學生根發芽後,考古人員在「挖土」和「取寶」的同時,嚴格按照科學程序進行文字記錄、測量、繪圖、照相、攝影等一系列配套的工作,若無這樣一套科學的操作規程,僅僅是打洞取寶,這便與盜墓賊沒有什麼區別了。二者的根本不同,用考古學界的行話來說,就是:「考古工作本身首先是一門科學研究,其目的在於科學地揭示古代歷史的文化和準確恢復歷史文化景觀,藉助現代科學手段來發掘古代遺存,破譯古代信息,進而從中抽譯出歷史演進的規律和能夠對現代人類產生鼓舞和激勵的優秀的古代精神。」

  按照以往的經驗,凡中小型墓葬,只要在墓坑上部或邊沿搭一個或幾個木架,即可拍攝發掘場面與墓坑內器物擺放的情形。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安陽殷墟發掘,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河南輝縣、北京明定陵等等一系列貴族與帝王陵墓發掘,這個操作方式一直延續下來。只是到了長沙馬王堆二、三號墓發掘之時,情形才為之一變,可謂褲衩改背心——上去了。作為豎穴木槨墓的典範,馬王堆漢墓規模巨大,在當時中國已發掘的同類墓葬中,無與之匹敵者(南按:明定陵為券洞式墓穴,類型有別)。因為規模巨大,從而開創了動用軍用直升機從高空拍攝墓坑與發掘現場的先例。後來在國內外發行的馬王堆二、三號墓發掘的照片與電影,許多精彩鏡頭都是攝影人員乘坐廣州軍區空軍的直升機在高空拍攝的。

  當然,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掘,之所以能開創調動軍用直升機拍攝的先河,除了周恩來、郭沫若、華國鋒等中央領導人對此次發掘高度重視外,還有一個不太為外人知曉,或容易被後人忽視的巧合,這便是,一批軍隊高級將領此時正擔任湖南省委和省革委會的主要領導職務。時任廣州軍區副政委的卜占亞兼任湖南省委書記、革委會副主任、湖南省軍區第一政委;解放軍第四十七集團軍政委李振軍,兼任湖南省委書記。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之時,由周恩來親自圈點,李振軍擔任發掘領導小組組長,湖南省軍區司令員楊大易為發掘小組副組長。正是通過軍隊高級軍官的人脈關係,在墓坑揭露後,廣州軍區空軍的直升機才飛臨長沙上空,開創了中國考古界利用最為先進的科學裝備拍攝古墓發掘現場的先河。

  長沙馬王堆女屍出土後,中央領導高度關注。隨著二、三號漢墓發掘與軍用直升機的介入,全國共80多個單位的專家雲集長沙,為保存女屍獻計獻策,外加江青集團與周恩來班底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事件,為「馬王堆熱」創造了發酵的條件,演繹了一具當代女屍的神話。這個神話以「動地走雷霆」(郭沫若詩)的巨大威力在全國爆響後,各地除了夢想有一天也在自己的地盤上挖出馬王堆或牛王堆,一顯神通,在發掘裝備上也暗下決心與湖南考古界一較高下,流風所及,遍布宇內。當1975年湖北考古人員發掘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時,針對墓內可能出土古屍的預見性結論,考古隊長譚維四在制定的發掘方案中,就旗幟鮮明地提出需要軍用直升機拍攝現場。當此之時,武漢軍區副政委潘振武、張玉華,分別兼任湖北省委書記。分管文教並主管此次發掘工作的另一位省委書記韓寧夫,正是通過潘與張這兩位軍隊高級領導的關係,使考古人員的夢想成真。只是,當武漢空軍直升機飛臨鳳凰山上空時,因墓坑實在太小,一晃而過,無法抓拍墓坑內的具體情形,只在周邊轉了幾圈,拍攝了外景,在製造了轟動效應的同時,算是對考古人員心靈上有個安慰,對相關方面也算有了一個交代。

  鳳凰山168號漢墓因墓坑較小,最後用人工搭架拍攝了坑內照片,而擂鼓墩古墓要靠人工搭架拍攝就顯得困難重重,只有藉助直升機或熱氣球進行航空拍攝,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用熱氣球在高空作業,國內甚為罕見,偶爾聞之,也多是以摔死人或壓斃牲畜等事故的負面效應被大眾所知。譚維四決定再次請韓寧夫出面,調動直升機,用這種最簡捷、高效的辦法完成擂鼓墩古墓的拍攝。就地理位置而言,擂鼓墩墓坑距房屋樓台尚有一定距離,四周空曠,有利於直升機飛越。

  3月25日,湖北省文化局向省革委會呈報《關於發掘隨縣擂鼓墩一號古墓的請示報告》中,專門提道:「開始發掘即應拍攝資料影片和紀錄影片,擬由省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武漢電視台負責進行。鑑於墓葬規模龐大,攝片過程中可能要動用直升機,擬請武空司令部予以支持。」

  4月22日,省博物館再次提交了《關於需用直升機拍攝隨縣擂鼓墩一號古墓影片和照片計劃》。文中稱:

  隨縣城郊擂鼓墩一號古墓是一座很重要的大型木槨墓,由於規模很大,需用直升機才能拍出墓況全景的照片和影片。特請武空司令部給予支持。

  

  一、拍攝內容,主要是:

  1.木槨全景,即露出槨蓋板的情況。

  2.揭開木槨蓋板後,槨內文物分布全景。

  3.墓坑的地理位置及周圍的自然環境。

  4.從隨縣城關沿?水、溳水至墓坑所在地的外景(直徑五公里左右)。

  二、時間、起落次數。大約在五月上旬(由於天氣多變,具體時間尚難確定)。從開拍到完成需時約一周,要飛四個起落,其中有兩次需在空中停幾分鐘。

  三、飛機型號。直升機一架,上機拍攝工作人員4~5人即可。

  四、起落地點。最好能停在古墓現場。

  韓對報告表示同意,並通過在湖北省委任職的武漢軍區副政委潘振武與武空司令部聯繫,獲得了圓滿的答覆,動用直升機拍攝成為定局。

  15日下午1時左右,武漢空軍飛行大隊派出的直升機隆隆鳴響著抵達隨縣擂鼓墩上空,在圍著山岡盤旋幾圈後,於雷達修理所操場降落。生活在隨縣的民眾除了在一些畫片和玩具店見到過直升機,很難見到真傢伙。如今突見一架淺綠色飛機來臨,且在擂鼓墩上空低空盤旋,又在雷修所營區降落,顯然是衝著古墓而來。於是,人們先是縮著脖子仰頭觀望,繼而相互議論、猜測,最後突然像受到驚嚇的兔子,猛地從草叢中蹦將起來,嘴裡呼喊著:

  「看墓去呵,墓坑打開了!」

  「中央的大官來了!」

  散布於大街小巷、荒野田疇的各色人等,瞪著明亮伴著迷惑的眼睛,在初夏的陽光里,精神亢奮地向擂鼓墩雲集而來。許多年後,郭德維回憶說:「人們見來了直升機,肯定是來了大人物,這難道還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嗎?墓肯定已經揭開了,不然直升機為什麼剛好在這個時候趕到呢?」又說:「墓坑這一帶的地勢,比四周要高出20餘米,我站在墓坑附近的高處,看到四周擁來的群眾黑壓壓一片,朝墓坑方向猛跑。這一帶工廠多,機關單位多,學校也不少,還有更多的家屬、居民。此時正是午休時候,還不到上班和上課時間,有的人也根本不顧上班與上課了,都一個勁朝這方跑來,人越來越多。飛機降落後,因為飛行員需要休息,還要聽取我們的意見,討論如何拍攝好照片,停留近一個小時。在這一個小時內,四周的人不住地朝這裡擁來。幸好墓坑在雷達修理所內,而雷達修理所有一道高高的院牆,把潮水般湧來的群眾都擋在院牆之外。院牆外人堆人,人擠人,簡直是水泄不通。除了年輕人、愛熱鬧的小孩之外,還有一些白髮蒼蒼的老大爺和一些小腳老太婆,真不知道他們是怎樣趕來的。」

  武漢空軍派出的直升機在擂鼓墩地區上空低空盤旋(周永清提供)

  站在墓坑旁高坡上的考古人員面對如此陣勢,面露驚恐之色,有人大聲嚷道:「壞了,這麼多人,非把圍牆弄倒,把飛機擠碎不可。」雷修所的幾位首長同樣感到了事態嚴重,緊急調集官兵把守大門與看護院牆。

  就在當地群眾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沖向山岡,解放軍官兵急速撲向大門和圍牆把守之際,現場總指揮譚維四帶領飛行員察看古墓現場後,立即進行地面部署。為了有一個對比參照物,襯托出墓坑的規模,譚維四提前做了準備,挑選當地駐軍前來支援的兩輛解放牌汽車、一輛黃河大吊車和一輛北京吉普車停放在旁邊。熱情的部隊首長們曾推薦一台剛剛從國外進口的大型吊車,譚維四認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產品,不能讓其露面,為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考古人員的愛國主義精神,堅持用國產的黃河吊車。郭德維回憶說:「要拍攝墓坑全景,總應該有一些群眾,考古工地也從來都是熱熱鬧鬧,而絕不會是冷冷清清的。從政治方面來說,沒有群眾的支持,考古工作也是搞不成的。從拍攝畫面來說,有一些群眾來參觀,這既可反映發掘的氣氛,又可以襯托出墓坑的規模與形狀。現在群眾這麼多,都擁擠在院外,沒有組織好,能放進來嗎?後來,我們一商量,找附近一些單位有組織地請來了一些群眾,其他群眾都堵在院外。想不到進來的人和院外群眾一樣認為:墓肯定是挖開了,不然請我們來幹什麼?當跑到墓旁一看,露出的只是一片木頭片子,墓坑並沒有揭開,裡邊的東西一點也看不到,便有點灰心喪氣,只好把興奮點轉移到觀看飛機了。我們最擔心的也是這一點,請他們來主要是當參觀古墓的觀眾,假如直升機一來,一個個都抬頭仰望天空,甚至對著直升機指手畫腳,那我們花了這麼大的力量準備的拍攝,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了。」

  除了從外面放進來的群眾,雷修所的官兵、家屬連同現場施工的民工,也一同招來充當觀眾。面對圍在墓坑邊來回躥動的人群,要做一番動員和講明發掘古墓與拍攝的意義顯然已來不及了。焦急中,譚維四命人從雷修所找來一個半導體擴音器,開始向群眾喊話。此時,直升機已轉動螺旋槳從雷修所操場騰空而起,圍繞山岡上方轉了半個弧形圓圈後,向古墓飛來。譚維四見狀,大聲喊道:「請同志們注意啦,飛機已經起飛了,不要看飛機,不要看飛機,請大家配合拍好照片。如果古墓里出了精美文物,今天拍的照片將與文物一起到北京和國外展覽。這是影響世界的大事情,不可馬虎,請同志們不要當兒戲!」

  喊話間,直升機已至古墓上空。與當年在鳳凰山168號墓拍攝不同,這一次拍攝的主要部位是墓坑,且要求把墓坑拍全,畫面上能看清每一塊槨蓋板。這就要求直升機距墓坑的高度最好是30米左右,因離得太近收景不全,太遠則拍不清晰。此前,湖北省博物館資深考古攝影師潘炳元、湖北電影製片廠攝影師易光才、隨縣文化館攝影師余義明已登上飛機,分別趴在機艙口和機艙底部一個窗口處做好了拍攝準備。因為飛機飛得很低,隆隆的馬達聲震耳欲聾,飛機的螺旋槳將地上的灰塵卷了起來,很多人的眼睛被塵土所眯不能睜開,有人頭頂的草帽被飛機捲起的旋風掀掉吹跑,有的在大風中東倒西歪,陣腳有潰亂之勢。

  此時擴音器里又傳出譚維四焦急的聲音:「同志們做得很好,不要亂,再堅持一下,原地不動,不要動呵,堅持就是勝利!」

  飛機掠過頭頂,巨大的轟鳴聲暫時遠去,現場觀眾和考古人員鬆了一口氣,拍打著身上的塵土等待飛機再次飛過,有的四處尋找著被風捲起的草帽等物品。譚維四仍手舉話筒高喊:「飛機還要回來,請同志們注意。好!好!」話音剛落,直升機又一次飛臨古墓上空,比上次飛得更低,現場騰起一片塵沙,巨大的引擎聲將譚維四的聲音壓了下去。因有了上次的經驗,人群保持了冷靜和克制。直升機在墓坑上空進行了五個來回的飛行後,降落於雷修所操場。機艙門打開,攝影師陸續走了出來。年屆六旬的省博物館攝影師潘炳元搞了20多年文物考古攝影,登機航拍還是首次,剛步出艙門,就舉著相機滿臉興奮地對奔跑過來的譚維四說:「老譚,太帶勁了,第一圈有些緊張,沒有拍好,我著急得不行,心想壞了,得抓緊想辦法。飛第二圈時,我在腰上繫上安全帶,腳踩在機艙門邊,身體伸出機外,來了個『倒掛金鉤』,下面看得清清楚楚,墓坑全部收進鏡頭了,完全沒問題,保你滿意。」此前譚維四在選潘炳元作為本次航拍的首席攝影師時,曾有過猶豫,一是擔心老潘身體經受不起高空作業的折騰,同時擔心沒有航拍的經驗,萬一拍出的照片不盡如人意,將如何向軍地兩方首長和社會交代?所幸的是老潘這個「倒掛金鉤」真的起了作用,照片沖洗後完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令人稱羨。後來隨著墓內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在國內外展出,這張照片作為最珍貴的原始資料,也一同走向了世界,成為擂鼓墩曾侯乙墓發掘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載入史冊。

  潘炳元手持當年使用的相機演示拍攝曾侯乙墓的過程(作者攝)

  拍攝工作結束後,譚維四(右二)與隨縣宣傳部部長韓景文交談,中間站立者為飛機駕駛員,譚身後為王家貴(周永清提供)

  潘炳元在飛機上拍攝的曾侯乙墓圖片(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當天下午3點10分,直升機第二次起飛,在擂鼓墩上空轉了三個來回後,再次降落。至此,整個墓坑現場拍攝全部完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