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錘定音
2024-10-06 04:51:04
作者: 岳南
劉占成(考古學家、中國秦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關於俑坑焚燒,目前學界有「項羽焚燒」說、「沼氣自燃」說、「秦人自焚」說、「牧羊人引火」說等等。尤以「項羽焚燒」說最為流行。
事實上,最流行的說法並不一定就是最正確的解釋。「項羽焚燒」說最直接的文獻資料是《史記·高祖本紀》中的「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這一段記載,而這一史料本身並未言及秦俑坑,後來考古工作者根據秦始皇陵園內遍地堆積著的殘磚碎瓦及灰燼、紅燒土等,公認了《漢書·劉向傳》中的「外被項籍之災」的記載,即項羽來此只是對秦始皇帝陵園的地面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和焚燒,對於地下的埋藏並沒有盜掘和破壞。所以對於埋藏於地下的秦俑坑,理應也是免於項羽大軍的浩劫的。事實上,除兵馬俑坑之外,秦始皇陵園的石質鎧甲坑、動物坑、百戲俑坑、2001年發現出土青銅仙鶴的七號坑等等,均遭火焚,難道項羽當年來此倉皇破壞時,還能一個一個地下陪葬坑中去從容放火嗎?
「項羽焚燒」說的致命弱點是至今沒有找到這支軍隊進入俑坑的入口。洗劫者要進入俑坑破壞和放火,入口不外乎兩個,一是從斜坡門道進入,一是挖開俑坑頂蓋進入。但考古發現的跡象是,一個個門道封門木完好無缺,坑頂的棚木也沒有發現移位或缺木情況,不知破壞者是從哪裡下去的?既進不了坑,那火自然也是放不成的。另外,當時,木頭未朽,兵馬俑按原位排列,破壞者進坑若推倒陶俑,必然會出現一個壓一個的依次疊壓現象,即「多米諾骨牌」效應,而事實上這種現象在一號坑中並未發現。再是破壞者進坑打砸破壞,兵馬俑陶片上必留下打擊點,但這在俑坑中也極少見到。還有,項羽大軍入坑,人數眾多,當時坑下已有20—40厘米厚的淤泥層,破壞者勢必留下足跡,但目前一號俑底部淤泥層尚未發現一個腳印。再有,作為一個軍事集團有組織有計劃地大規模破壞和掠奪,坑內的青銅兵器當時應被洗劫一空,所剩無幾。而實際上,俑坑內出土的遠射兵器、長兵器、短兵器為數並不算少,很多遺物正是出土在淤泥土層表面和淤泥層之中。最後一點是,項羽大軍既然焚燒了一號坑,那麼就不可能不燒二、三號坑,而事實是,三號坑未遭火焚,二號坑只是局部遭焚。所以說,「項羽焚燒」說要完全讓人折服尚需更有力的證據和論證。
根據發掘資料,一號俑坑被焚之前,坑底部已普遍形成可分為14層的淤土堆積,隔牆已經出現底部坍塌,也就是俑坑建築是在變成千瘡百孔的情況下才遭火焚的,而項羽入關是在公元前207年,距秦陵完工的時間僅三四年,這麼短的時間,對於一座宏大的土木結構地下建築來說,自然破壞的力量應是微不足道的,要出現千孔百洞的現象最少在俑坑建成10年之後,當出現野草叢生、千孔百洞之時,牧羊人入坑放火的可能性就會自然發生,難怪《漢書·劉向傳》《水經·渭水注》《三輔故事》《三秦記》等文獻中均有「燃火求羊」的記載,不過文獻記載的是火燒了秦始皇陵。對這一問題,李鼎鉉先生已經做過潛心研究,並明確提出:「近年考古人員在秦陵做了精密的鑽探和考察後,認為秦陵封土沒有發現盜洞,地宮並未被盜,既然沒有盜洞,怎麼會有『羊入其鑿』之事?這個『鑿』我推斷就是距地表不深,處於荒蕪之中的秦俑坑洞口。」李氏之說,我認為其推斷是合乎情理的。還有一個問題是,一個牧童所持的一把尋羊之火,為什麼會把一號俑坑燒得如此徹底,顯然應與坑內存有可燃氣體有關,雖然坑內少量的沼氣達不到自燃的程度,但空氣中的沼氣濃度達到5%—16%時,遇火源是可能引起火災甚至爆炸的,而氧化、火災又反過來促進了Cn、CO2、CH4、SO2、H2S及氧化氮等有害可燃氣體的產生,在封閉、潮濕的地下建築內,不會完全沒有產生可燃氣體的條件,牧童持火,沼氣助燃,火勢蔓延,加之俑坑中又有好幾千立方米的木材相連,秦俑一號坑燃燒得非常徹底就不難理解了。可以說,俑坑最嚴重的破壞,是建築遭火燒後,頂部原封土的塌陷下壓,使其下的兵馬俑東倒西歪。再者,參考秦始皇陵園那麼多陪葬坑被焚的現象,「秦人自焚」說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它們似乎比「項羽焚燒」說更加合乎情理,雖然目前還無法找到鐵證,但如同幾種焚燒說均不為定論一樣,「項羽焚燒」說起碼也不應一錘定音,更不能作為定論和唯一學說加以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