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兇就是項羽

2024-10-06 04:51:00 作者: 岳南

  霸王項籍

  張仲立(考古學家、中國秦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我首先不同意「沼氣自燃」說,秦俑坑是一組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俑坑四周的邊壁和坑中的土隔牆均為夯築,坑底用青磚墁鋪,坑頂棚木上鋪席,席上又覆一層膠泥土,膠泥土上又壓蓋一層2米左右的封土,就連修建俑坑時所用的斜坡門道也被立木封堵,並用土填實。所以,完工後的俑坑實際是一組完全封閉的地下建築。要在如此封閉的建築中燒起一把火來,並燒得非常徹底,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燃燒所需要的足夠的空氣。假如有沼氣產生也難自燃,況且產生沼氣也不可能。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種焚毀慘狀,只能是在俑坑建築被破壞成千孔百洞的情況下才能發生。也就是說,是在俑坑內部與外界有眾多的地方可以空氣對流的情況下被點燃焚毀的。

  能夠造成俑坑嚴重破壞,使其千孔百洞、內外空氣暢通,不外乎有兩種力量。一是人為破壞,二是雨水破壞。而秦俑坑曾遭大規模洗劫這個客觀事實,使得這一問題沒有再複述的必要了。洗劫者要進入俑坑,就必須先挖開俑坑的頂蓋,破壞俑坑建築。反過來說,只有首先揭開俑坑頂蓋,才能進入俑坑破壞和掠奪。參加洗劫的人越多,俑坑建築就破壞得越嚴重,而俑坑破壞得越嚴重,坑內外空氣對流就越暢通。大火就燒得越徹底,大規模的破壞和掠奪為秦俑坑的焚毀製造了條件和良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事實,所以我在否定「沼氣自燃」說的同時,也有理由否定程學華先生的「自焚」理論。

  

  從俑坑出土的情況分析,它的焚毀在秦末漢初這個社會大動亂年代已是無疑,同時也可肯定地說焚毀者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數眾多的集團。這個集團對俑坑的掠奪並不是一般性質的竊取財寶,而是帶有目的性的有選擇的拿取。秦俑坑丟失的主要是戈、矛、戟、劍等兵器和關鍵的車馬器具及車輪,而為數眾多的金銅質器物仍然留在坑內。所以我認為這個洗劫盜竊集團當與軍事組織有關,很可能就是一支軍隊。反之,假如洗劫者是一般性質的盜掘團體,那麼秦俑坑中的所有金銅器物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具有掠奪價值的東西,為什麼不拿走箭鏃、銅殳、弩機、甬鍾[1]和其他眾多的器物?再說一般性質的盜掘集團是不會把氣力浪費在對俑坑的打砸上的,更不會在盜掘後再點一把大火,有意將自己的盜竊行動暴露於眾,至今我還沒有聞聽有這樣愚蠢的盜賊。

  既然我已對俑坑的洗劫者做出了是一支軍隊的結論,並把時間的範圍放在秦末漢初,就有必要說明在這段時期內到過或接近過秦陵的軍事集團,首先是秦國章邯所率領的由驪山刑徒組成的秦國政府軍。章邯官拜秦國少府,是秦始皇陵園工程後期的主持者,當秦二世二年農民起義大爆發,並威脅到秦國政權時,在章邯的請求下,秦二世赦免了驪山刑徒,授給兵器,並由章邯率領去抵抗農民軍。在章邯率刑徒攻打農民軍這個問題上,有人又節外生枝地提出,可能這支匆忙組成的軍隊缺乏兵器,便將俑坑的弓弩刀劍取走。這種解釋如果和砸毀兵馬俑聯繫起來,便知這是一種不攻自破的推斷。假設章邯取走了兵器,何必再砸毀陶俑?況且俑坑兵器和幾十萬刑徒的比例又是那樣懸殊。章邯取走兵器一說不能成立。

  有人認為周章之師曾到過秦始皇陵一帶,是周章率人洗劫並燒毀了秦俑坑[2]。這一說更難成立。周章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只能算作接近過秦始皇陵園的一支軍隊。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這個「戲」的確切地點在新豐東南30里處,而新豐在秦始皇陵北3公里處,這說明周章之師未到秦始皇陵就被章邯組織起來的驪山刑徒打退了。

  潼關古戰場

  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先於項羽到達關中,儘管史書沒有明確說明,但這支軍隊到過秦始皇陵是可能的。然而,從劉邦入關後的所作所為來看,足以證明秦俑坑的洗劫和焚毀非其所為。《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訴說項羽十條罪狀時,曾有「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的說法,要是劉邦將兵俑洗劫焚毀,這段罵詞是說不出口的。所以,我認為秦俑坑的焚毀是晚於劉邦入關的項羽所為,其原因與袁仲一、王學理先生所說的理由相同。

  至於李鼎鉉先生所言,儘管項羽砸毀、洗劫了俑坑,而沒有焚燒的「牧童焚毀」說,我也不敢苟同。假設項羽沒有焚燒俑坑,一個小小牧童能將俑坑燒得如此徹底?疑問自然是眾多的,這個牧童共有幾隻羊掉入俑坑?如果是一隻,他只能燒毀一個俑坑,如果是多隻分別掉入兩個俑坑,說明俑坑已千瘡百孔,棚木等自然不會相連,如果有火燃起,也難以全部燒盡,總有一些斷裂處免遭焚燒,留於後世。況且這時坑內已多次進水,潮濕的棚木能否點燃也是一個令人難以作答的問題。

  無論是「沼氣自燃」說、「葬儀自焚」說,還是「牧童焚毀」說,其實都是犯了同樣一種錯誤,這就是撇開了秦俑坑曾遭大規模破壞和掠奪這個事實,單就焚毀而論焚毀,從而使歷史的真實陷入了誤圈。假如按「自燃」和「葬儀」說解釋俑坑的焚毀,那麼秦俑坑就不應存在人為的破壞和掠奪。假如按「牧童」說,就不應是多個俑坑均遭焚燒,或者說焚燒就不該如此徹底。

  注釋:

  [1]在一號秦俑坑的戰車附近,與鼓跡伴隨出土的常有一個小青銅甬鍾,也有學者認為是青銅鐸或青銅鉦,通高27厘米,重2300克。表飾蟠螭紋,內壁光素,具兩銑,甬中空,其中部有一道凸棱(即「旋」),側鑄一鼻鈕(即「干」)。古代軍陣中以擊鼓為進,以鳴金為節制,鍾或鐸即是「金」的一種。

  [2]此說之由來,系根據《漢書·劉向傳》:「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