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或還有其他原因

2024-10-06 04:51:06 作者: 岳南

  段清波(考古學家、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

  我主要談一下秦陵鎧甲坑、百戲俑坑等陪葬坑的焚毀情況。

  與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相同,秦陵鎧甲坑等多個坑已被徹底焚毀,那麼它被焚於何時?又是被何人所焚?被焚之前是否曾遭盜劫?這一連串問題讓我思考、研究了好久。

  在試掘中,我們發現封土頂部的踩踏面比較厚,證明鎧甲坑是在建成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才被焚毀坍塌的;另一方面,如果時間過長,棚木就會受壓變形,坑頂逐漸下陷,坑內缺乏空間和通氣條件,也就不會被焚燒得如此嚴重。所以我們分析認為,鎧甲坑是在建成數年後被焚毀的。既然坑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才被焚,顯然不是秦王朝官署出於「禮制」在坑建成後即刻有意對其焚燒;又因坑內未發現大量淤泥,故不可能有足夠沼氣產生,也就不會是「自燃」。那麼,它是如何被燒的呢?我們還發現種種跡象,如:石質鎧甲坑中石甲冑當初應是懸掛放置的,因為許多甲冑是立體下坐的,但在甲冑內未發現甲冑的承載物,而且甲冑凌亂地傾倒在坑底;T1過洞內發現凌亂的散甲片和青銅構件,但不見該構件所應歸屬的完整器物;T3過洞內未發現任何遺物,等等。這些跡象似乎表明鎧甲坑被焚毀前曾遭大規模盜劫,只留下沒有實用價值和不被當時的人們視為文物的石甲冑之類的物品。如此大規模的盜劫絕非小部分人或尋常百姓私人力量所能及的,而應是與大的社會和政治變故相關。除在T4過洞內發現近現代水洞通往坑底在鎧甲上積有少量淤泥外,其他探方內均未發現坑底有淤泥,這說明該坑在被盜後立即被大火焚毀並坍塌,所以未在坑底普遍形成淤泥層。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那麼,這場盜劫和焚坑事件是何人所為呢?既然是一場大的社會和政治變故,而且在陵園陪葬坑建成後不久,則應是秦漢之際某一次兵亂。對該坑盜劫和放火滅跡者也許是周文的百萬之師,或許是項羽的芸芸部下,文獻中均語焉不詳,或互相衝突。當然,也不排除劉邦的各路軍馬,因為即使是其所為,在漢代恐怕也無人敢真實地寫出來,以後的記載,就更不可信。但總的來說,這場盜劫放火的事件可能是秦末漢初之際的某支大集團或軍隊所為,如果要明確說出是周文、項羽或劉邦等等,均無確鑿翔實的證據。儘管如此,我還是更傾向於項羽焚毀說,因為相比較而言,項羽來這裡的證據更可靠一些,當然,也可能坑的焚毀抑或還有其他的原因。

  結束了對七位秦俑研究者的訪問,面對眼前的一堆記錄,它使我對秦俑坑的焚燒原因有所了解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疑竇。我覺得自己同樣走進了一個怪圈之中而難以分辨東西南北,諸種不同的推論,除了有它們各自的可信性,不能完全令人折服的缺憾也是顯而易見的。「沼氣自燃」「葬儀自焚」「牧童焚毀」諸說的證據之不足已為張仲立先生所總結。目前秦俑博物館的講解員在對遊客解釋秦俑坑的焚毀之因時,採用的仍是「項羽焚毀」說,足見這一理論推斷所占的主導地位。但這種推斷的不足之處在於撇開了「俑坑內堆積淤泥普遍為14層」這一事實,按此說法,項羽入關將俑坑大面積揭開,那麼在砸毀焚燒後,俑坑上部的土層必然落入坑底而將墁磚甚至陶俑覆蓋。何以出現顯然是被水沖積的多達14層淤泥沉積坑底的奇特現象。「項羽焚毀」說也正是忽視了這一實證而不能完全令人折服並使討論陷入了怪圈之中,所以劉占成認為這一說法不應作為定論。不過從劉占成的觀點來看,似乎仍傾向於「牧童焚燒」說。但這一說除張仲立對其所批駁的觀點外,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討和思索,比如牧童共有幾人?牧放了多少只羊?大火燃起後的情況如何?等等。如果說牧童是一人,可以想像他牧羊的數量不會很多,既然數量有限,不可能遍布方圓幾十公里的陵園,也不可能在相隔幾公里的地方,羊A掉入兵馬俑一號坑,羊B掉入二號坑,羊C掉入三號坑又突發神力蹦了出來,而羊D又不小心掉入相隔1.5公里處的石質鎧甲坑,羊E再誤入百戲俑坑。看來,「牧童焚毀」說尚需找到更有力的證據才能使大家認同。如果哪一天研究者能夠真正還秦俑坑焚毀的歷史以真實面貌,那對於秦俑坑及整個秦始皇陵的研究來說,無疑將是一大幸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