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鶴、鳧雁頗思量

2024-10-06 04:50:30 作者: 岳南

  當人們還未從秦始皇陵發現文官俑的喜悅中擺脫時,另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又從秦始皇陵園傳出。2000年11月17日,新華社陝西分社以《秦始皇陵陪葬坑「飛出」青銅仙鶴》為標題,做了這樣的報導:

  日前,由陝西省考古所和秦俑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秦始皇陵發現一神秘陪葬坑,目前共出土十餘件青銅製禽類動物,據悉這在秦始皇陵考古史上屬首次發現。

  據了解,該陪葬坑位於秦陵外城東北角。目前被命名為秦陵七號坑,試掘了該坑的一小部分共24平方米,發現了13件青銅製的禽類動物,5件青銅製雲紋踏板。

  

  據介紹,在13件青銅禽類動物中有兩件為青銅仙鶴,其餘則鏽蝕嚴重,較難辨認。青銅仙鶴位於陪葬坑的中部,其中一隻軀幹殘長68厘米,寬21厘米,脖頸裂為數塊,殘長43厘米;另一隻呈飲水狀,軀幹殘長62.5厘米,寬20厘米,高9厘米,頸殘長20厘米,體表似有彩繪殘跡。據推測,現在發掘的這一小部分曾經可能為水池,青銅禽類原都立於踏板之上。有關專家表示,秦陵陪葬坑是千古之謎,其文化內涵一直在不斷增新之中,秦陵七號坑的發現為人們研究秦始皇陵的形制又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K0007號坑發掘時情形

  坑中出土的青銅仙鶴

  這一「飛出」青銅仙鶴的陪葬坑,於2001年8月8日由秦始皇陵考古隊開始發掘,並被編為K0007號坑。通過發掘推斷,這一陪葬坑屬於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其過洞兩側以夯土構築放置器物的平台,並以方木鋪墊,過洞南北兩側以板木構成廂板,頂部則以雙層棚木封閉坑體。考古人員在發掘清理中,發現了雙層棚木、廂板與立柱及廂板間的卯榫結構,這是秦始皇陵園陪葬坑考古發掘中唯一保存完整的重要跡象。在坑底兩側構築夯土台放置器物這種奇特的結構和方式,也為首次發現。這些建築結構的新發現,對進一步深入了解秦始皇陵園陪葬坑的形制結構有著重要的意義。至於在陪葬坑內出土的10餘件原大的青銅禽類文物,因坑內遭到明顯的火焚使大部分已受到嚴重破壞,且鏽蝕嚴重,銅胎已基本無存。但從清理後的狀況來看,這些青銅禽類文物其個體大小不同,動作姿態也多種多樣。

  據此,有的秦文化研究者不同意把這些青銅禽類定為「仙鶴」的說法,而是根據史料和實物特徵,推斷出這就是班固所說的「鳧雁」。著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劉向傳》中說到秦始皇的陵墓時,曾有「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的語句。這裡記載的鳧雁當是一種水鳥,這種水鳥的俗名稱「野鴨子」,形狀像鴨子,雄的頭部為綠色,背部呈黑褐色,雌的全身為黑褐色。其生活特性是常群游於湖泊之中,也能近距離飛翔。從考古人員對秦陵七號陪葬坑發掘的「一小部分曾經可能為水池」的推測看,這樣的環境正好適合於鳧雁的生存和棲居,而對仙鶴則不一定適應。如果這一推測被日後的研究成果所證實,無疑是對關於秦始皇陵文獻記載的又一次成功破譯。或許,隨著秦陵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一個個重大歷史之謎會盡數揭開。只是,現在尚需耐心等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