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篇 看字識日本

2024-10-09 01:40:46 作者: 西嶺雪

  日本離中國太近了,近到不覺得是出國。無論是從北京還是大連出發,無論是飛到東京還是名古屋,航程都只有兩個多小時,翻開膝上的小書,慢慢啜完一杯咖啡,就已經身在異鄉了。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很容易就會忘記這是在國外,除了因為周圍到處都是與自己一樣黃皮膚黑眼睛的亞洲面孔外,還因為大街上到處懸掛著中文招牌。

  然而字同音不同,意思也常常不一樣,真是讓我鬧了不少笑話。

  比如在箱根時,路經富士山腳下御殿場的金時亭餐館,看到檐下木牌上斗大的字寫著「饅頭」,仿佛具有某種魔力似的,召喚著飢餓的遊人。那天早早出髮長途跋涉,早午飯混作一頓吃,眼睛接收到的信息還沒來得及傳輸給大腦,胃已經先做出了反應,仿佛立刻捧起一個又大又白又綿軟的熱饅頭,一口咬下,胃液翻滾。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然而迫不及待地登樓而上才知道,所謂「饅頭」,指的是一種黑黑瘦瘦的小豆包,跟我想像里的香噴噴熱騰騰大白饅頭實在相差太遠。

  原來,日本的「饅頭」是「點心」的意思,真是大相逕庭啊。

  還有一次,是在京都嵐山渡月橋的老街閒逛,路經烤肉店時,香味實在迷人,於是站下來研究了半晌到底要點哪一種串燒。

  各種雞肉燒魚肉燒之間,我看到了「豚燒」字樣,猜想難道是海豚肉?這倒是沒嘗過呢。一小塊肉120日元,價格不菲,然而吃到嘴裡才發現,原來就是豬肉。

  十塊錢人民幣,在國內可以買一斤豬肉了。

  唉,識得字不識得意思,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竟然漢字也一樣啊。豬生中國謂之豬,豬生日本謂之豚,卻到哪裡想去?

  走不多遠,我又在拐角處看到一家店的招牌鮮艷醒目,寫著「嵐山本格舞妓體驗處」,頓時浮想連翩:難道是招伎宴演的地方?都說舞妓已經快成了日本的「非遺」了,需要通過有身份的「社長」熟客介紹才可以看到。但是這裡明碼實價,似乎也不是很貴啊。

  但也不敢造次,拿了張傳單仔細研究半天,雖然是日文,但是看圖識字,連猜帶蒙,居然也看明白了,原來是攝影館。所謂「體驗」,就是幫你換上舞妓的妝容與和服,帶你去各景點拍幾組照片,也就是國內流行的寫真集——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啊。

  日本女作家茂美呂耶在《字解日本》里說,在東京和大阪,從商店的招牌還有居民的舉止就可以判斷出關東人和關西人的區別來。因為關東是武士文化,人們習慣低調;關西是商業文化,商家刻意張揚。

  當然這種習慣的形成是有其歷史背景的,要一直追溯到德川家康與豐臣秀吉的戰爭去,因為關東在江戶時代是德川幕府的政治中心,魚龍混雜,警備森嚴,稍不經心就會招來殺身之禍;而京(都)、(大)阪、神(戶)一帶則是早已發展成熟的經濟中心,街市繁榮,奢靡成風,藝伎文化尤其為關西風情塗抹了一層濃麗的顏色。

  今天的京都雖然為了保持古都風範,對於城市建設給予了各種限制:比如不能蓋高樓大廈,市區建築限高七層,招牌不能過於炫麗惹眼之類。但是商家還是不甘平淡,要在貌似古樸的招牌設計上絞盡腦汁,弄出許多DIY的小花樣來,真正別出心裁,可圈可點。

  流連門頭裝潢,這也成為我逛街時的一個重要節目。

  比如有個叫「夕子」的連鎖店極其常見,招牌是一個很卡通的穿和服女娃娃,主營商品是和果子,相當於中國的麻薯,但更甜些,就著抹茶吃,非常耐飢爽口。

  京都店家很喜歡懸掛燈籠,上面寫著店名,也有些則半垂布簾,看上去宛如琵琶半遮面,別具風情。

  尤其是清水寺商業圈,每條街都很窄,沿路擠滿各色店鋪,巷子四通八達,石板路向下望不到邊,光怪陸離,吸引著人一直走下去,卻又七扭八拐,一不小心就迷了路,然而轉一轉卻又總能不期而返。

  我一直都很喜歡這種石板小巷,雖然什麼都不買,卻喜歡一路逛一路看,走到腰酸腿軟也不捨得停下。走到路盡頭看到一座八角塔,暮色朦朧中古意盎然,仿佛有無盡往事緩緩傾訴。我回過頭來往上看,才發現自己已經走出很遠,長長石階兩旁八角樓檐重重疊疊,映著檐下紅燈籠斜斜向上,如夢如幻。

  最感慨的就是日本的店名可真是巧用漢字,美得纖巧雅致,比如有家店叫「洛嬋」,清雅而又令人浮想聯翩。又有一家賣扇子的店鋪,取名「舞扇堂」,讓人只是看到一個店名,眼前已經浮出畫面:穿和服的美麗藝伎寬袍長裙,手執團扇在眼前緩緩滑過,露出如花美靨……中國文字之美,在日本京都發揚到了極致。

  而且京都的店名大多採取手寫體,書法極講究,即使只是尋常的餐牌,也是鐵劃銀鉤,筆筆有力,這在中國倒反而極罕見了。

  走在清水寺街上,看著琳琅的書法招牌,手工陶瓷,常常會想起「膽瓶花落硯池香」一類的詞句,連呼吸都變得悠長了。

  後來去到東京,正如茂美女士所說,高樓大廈間霓虹閃爍,各家店面招牌爭的是誰夠大夠亮,創意卻是平凡。

  著名的「歌舞伎町一番街」,於街口橫空拉起招牌,中文漢字,一目了然,引人遐思。然而一路走過去,看著千篇一律的「花魁」、「美女」字樣的燈牌,卻多少有些寡然無味,嗒然若失。

  最奇的是空中廣播正在播放遊客須知,說明政府誓將此街建成一條交易公道、平和安全的街區,遊客如果遇到強行推銷、拉客、宰客現象,請留在原地,等候當地警察幫助云云。說的竟也是漢語普通話,莫不是來此游狎的以中國人為主?

  街角處有幾個男人圍著一個美女燈牌在指指點點,我有些好笑:都說日本男人下了班不急回家,總要先到酒吧喝一杯,老婆們司空見慣不以為意,如何這幾個人這般侷促?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難道召伎也要開會討論一番不成?然而走近了,擦肩而過時聽見幾句對白,才令我恍然大悟:說的是中文,而且是標準的東北普通話。

  出了一番街,向右略行幾步,看到一家叫作「養老乃瀧」的麵店,招貼淺顯易懂,羅列著一碗碗各式湯麵,明碼實價標著520日元。

  早聞日本拉麵盛名,但為什麼這家麵店會稱為「養老」呢?「乃瀧」又是什麼意思?

  我不得其解,便決定囫圇吞棗——先把問題吃進肚子再說。

  店員一色的年輕帥哥,白衣黑褲,黑包頭,紅圍裙,色彩分明,態度也分明,不論說什麼他們都「HI」一聲,恭謹有力。但事實上他們聽不懂英語,我聽不懂日語,可是彼此還是努力溝通了半天,然後靠比比劃劃了事。

  我拿著圖文並茂的餐牌點了份海鮮烏冬,看照片老大的一缽,上來卻發現極小一隻煲,只有幾根粉絲,上面鋪著幾塊豆腐、生菜、牡蠣等,陣仗倒是不小,下面還襯個煤油爐呢。原來只是把食材鋪好,自煮自食。

  水沸後熄了火,盛湯入碗,細嚼慢咽——不得不慢,太燙了。但滋味真是不錯,非常鮮,也不知是食材的緣故還是調料的功勞。

  回國後整理照片時又想起這家店來,試著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原來這「養老乃瀧」是一家日本料理連鎖店,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加盟店。相傳是個孝子看見瀑布,就想像這要是酒就好了,可以盛回去給父親喝。結果,泉水就真的變成了美酒——大意如此,至於具體的每個字代表什麼意思,就無法細究了。

  記得在日本時,我經常會在街道上看到「餃子の王將」字樣,知道必定是家很著名的連鎖店,每次都在心裡說:哪天一定要嘗嘗這餃子的滋味到底怎麼樣。

  然而每當到了吃飯的時候,卻偏偏遇不到任何一家餃子店了,結果一直到回國,我也沒能品嘗一次王將餃子。本來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卻沒想到,竟然在我的家鄉大連重逢了,這才知道王將餃子在大連也開了分店,於是時隔一年後,才終於坐下來細細品嘗了一回。

  其實就是中國的鍋貼,煎得焦黃噴香,配上日本醬油和芥末,慢條斯理地一邊品嘗一邊回憶著一年前坐在日本電車上,透過車窗看到的街邊「餃子の王將」的招牌,不免有種特別的感覺,仿佛那一切重新流過眼前,又好像時光被我吃進嘴裡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