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與修羅的戰爭

2024-10-09 01:40:17 作者: 西嶺雪

  徜徉在一座座石頭的古堡中,言語是匱乏的,鏡頭是膚淺的,甚至連思想與感慨都蒼白無力,不知道該如何對這巧奪天工的建築頂禮膜拜。正如穆奧說的那樣:「沒有辦法再組合一個詞去讚美這建築史上奇妙的景物。」

  它不同於哥德式建築的高、精、尖,雖然也是塔形高聳,雕刻精緻,塔尖上指,但它更雄渾,更威嚴,四方的底座使它有一種不怒自威的莊重感。高棉民族崇拜山,於是塔都建成山的模樣,有山峰,亦有山谷——不僅吳哥城外有護城河,每一座完整的建築群外亦圍有護城河。傳說當年裡面養鱷魚,使城外的人不能偷渡。

  吳哥窟雖然稱之為「窟」,卻和中國的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窟不同,佛像並不是依著天然山巒雕刻在一座座山洞裡,而是從大老遠的地方運來巨石,在空地或山頂用石頭建起一座座城,一座座塔,而後在塔里塑起神像,在塔外浮雕故事。

  它的梵語意為「城市似的廟宇」,所以既是一座城,也是一座巨大的廟宇群。整座吳哥的建築,無論宮殿與陵寢,學校與法院,都表現為廟宇的形式,彰顯出鮮明的宗教特色。

  如今柬埔寨人民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佛教,走在路上,隨時可以看到穿黃袍的僧侶路過。在街邊,亦時時見到有婦女迎著僧人跪下,接受賜福,而後布施。然而在吳哥時期,這裡盛行的卻是印度教。因此在吳哥既有佛廟,也有印度教的廟,供奉著破壞神濕婆或者保護神毗濕奴。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在整個吳哥建築群,由於印度教的建築特徵與佛像交錯出現,建築間又常常走著黃袍的僧侶,會讓人常常混淆某寺廟供奉的真正神祗。稍一疏忽,就忘記了身處的這座古廟到底是屬於印度教的祭殿,還是佛教的禮堂。這樣也好,正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兩者相承相接的關係。

  然而釋迦牟尼創建佛教的初衷就是為了反對婆羅門教的種性制度,遂提出「四姓平等」的教義;而吳哥城裡的許多佛像損毀原因,在書上被解釋為出於印度教的損壞——真讓人想起一句中國古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讓我感到特別的是,雖然同屬婆羅門教,但在印度,最受崇敬的是破壞神濕婆,信徒最眾;而在吳哥建築群里,得到最多供奉的卻是保護神毗濕奴。

  在印度,凡寺廟甚至人家門頭,必見象頭神迎面;而在吳哥,卻是無論廟首橋頭,到處可見蛇神那迦的雕塑。

  吳哥的印度教建築群大約產生於公元九至十一世紀之間,大至與印度克朱拉霍廟群建造時間相當,工藝也接近。然而在克朱拉霍廟群雕塑中,「性」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元素被放大、描繪,廟宇外壁雕滿了男女交歡的各種姿勢,甚至人獸交的圖案;而在吳哥,則絕無此類,惟一與「性」相關的雕塑就是「林迦」,解釋為「神的生殖器」——或許,是因為此時佛教已然興起的緣故吧?

  在印度壁畫中,最常見的繪畫內容是猴神哈什奴幫助羅摩王子奪回妻子的故事;而在吳哥,雖然也有諸多浮雕取材於羅摩王子的故事,但更多的畫面卻是關於「攪動乳海」,通王城門口的路兩邊就排列著修羅與天神的成排雕像。大多無頭,便有也面目模糊,能看清表情的不過一兩座。

  慈善的一邊是天神,兇惡的一邊是修羅,橋頭是蛇神那迦——傳說中,天神與修羅歷代為敵,惟一的一次合作就是攪動乳海,煉取不死藥。雙方以蛇為繩,各執一端,奮力攪動,長達數百年,終於煉出不死甘露。修羅想據為己有,而毗濕奴化身美女巧取盜走,分贈諸天神。修羅追上天庭盜取,被天神發現,雙方大戰數百年,血雨腥風,天地變色,而最終修羅大敗,被天神打入海底。但是修羅們從未放棄對不死藥的覬覦,於是戰爭也就從未停止。

  在這個故事裡,我更同情的倒是修羅。雖說他們曾經起意獨占不死藥是不義之念,然而他們畢竟在攪動乳海時起到了與天神同樣的努力,而天神最終卻不肯與他們分享戰果,並沒有以德報怨的胸懷,而是發動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來塗炭生靈。如此,又怎能見出神道與魔道的區別?

  都是同樣的貪婪,亦是同樣的自私,神與魔,其不同僅在於勝者為王敗者寇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