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外環境中的地圖應用

2024-10-05 15:59:26 作者: 錢俊偉 方翔

  1.標定地圖與確定站立點

  標定地圖是指讓地圖上的東西南北與實地的東西南北一致。常用的標定地圖的方法有指北針標定與明顯地貌、地物點標定。可以使用山頭、鞍部、山谷等具有明顯特徵的地貌參照點,或塔、橋、煙囪等地物參照點,也可以利用山脊、長型陡崖、溝渠、道路、電力線等線狀參照物,池塘一類面狀參照物標定方向。

  確定站立點就是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現在所在的位置。常用方法有根據明顯地貌地物點定位、後方交會法與截線法等。

  根據明顯地貌或地物點定位:在明顯地貌、地物點處時可以採用這種方法。要仔細核對所在地與地圖上的地貌、地物是否相同。

  

  後方交會法:標定地圖後,找到兩個實地與地圖上都有的明顯地貌或地物點,繪出方向線,方向線交會,得到站立點。

  截線法:位於一條線狀參照物上時,找到另一地貌地物參照點,繪出方向線,與線狀參照物交會,得到站立點。

  2.方位辨別

  在野外環境中,辨別方位非常重要,以下介紹幾種常用方法。

  指北針測量方位:在附近沒有干擾時,這是最便捷準確的方法。

  利用參照點和地圖確定方位。

  利用地物特徵辨別方位:如廟宇的朝向(在我國一般坐北朝南),民居太陽能板的朝向(一般朝南,山區不適用),樹木、石塊周邊苔蘚的位置(一般陰面有苔蘚)。

  利用太陽和手錶(地方時)判定方位:在6~18時內,可以根據太陽方向辨別方位。口訣是「時數折半對太陽」。例如:現在是地方時14∶00,用錶盤上的數字7正對太陽方向,則錶盤上數字12所指的方向為北方。

  在夜晚,還可以利用北極星判定方位。將北斗七星的勺頭延長兩倍距離,看到的星星就是北極星。也可以利用仙后座「W」缺口所對位置尋找北極星。

  3.距離估算

  距離目標還有多遠是戶外運動行進中我們經常會問的問題。除了通過地圖軌跡確定到目標的距離,我們還可以運用一些目測距離的技巧估計遠處物體的距離。

  最簡單的目測距離方法是根據正常視力下人眼能看清的物體特點大致估計距離。具體物體特徵如下。

  20米:人的眼球。

  100米:人的面部表情、衣服紐扣、手關節。

  200米:人的五官、樹葉、瓦片。

  300米:人的頭和臉(但是看不清五官)、高的草的擺動。

  500米:能分辨門的開關、人的性別。

  700米:人邁腿的動作。

  1000米:分辨人是否在行走、避雷針、汽車車輪輪廓、粗大的樹枝。

  1500米:看不清人的動作、無法分辨瓦片(瓦面看起來平整)。

  2000米:人成小黑點、能看到門的位置(一個洞)。

  3000米:房屋模糊、難以分辨門的位置。

  拇指測距法是利用相似三角形估測距離。具體步驟:伸直右手手臂,豎起拇指放在右眼正前方位置。分別記錄左眼與右眼通過大拇指看到的遠方地物,利用遠處可利用地物估計兩點實際距離。

  兩點間距∶目標到站立點距離=人的瞳孔間距∶臂長≈6厘米∶60厘米=1∶10

  則有:目標到站立點距離≈兩點間距×10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帶有距離固定器的指北針、臂長尺、望遠鏡等測算距離。具體使用方法請參見具體產品說明書。

  4.坡地重力地貌的野外判斷

  坡地重力地貌是指坡面上的風化碎屑、不穩定的土體、岩體等在重力作用與水分參與下向下移動的地貌類型。在野外,突發的坡地重力地貌災害可能威脅戶外運動參與者的生命安全。這就需要做到識別坡地重力地貌,快速通過可能存在危險的地方,避免在有風險的地方紮營。

  坡地重力地貌災害的主要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這類現象往往發生在坡度較大的斜坡,在暴雨時或暴雨之後發生災害的可能性大,地震、人工爆破等造成的結構鬆散也是誘發因素。

  據《工程地質野外實習教程》,崩塌(不穩定斜坡)穩定性野外判別方法如下表。

  可以根據以下外表特徵粗略判斷滑坡體的穩定性。

  (1)不穩定的滑坡體常具有下列跡象① 滑坡體表面總體坡度較陡,而且延伸很長,坡面高低不平。

  ② 有滑坡平台、面積不大,且有向下緩傾和未夷平現象。

  ③ 滑坡表面有泉水、濕地,且有新生沖溝。

  ④ 滑坡表面有不均勻沉陷的局部平台,參差不齊。

  ⑤ 滑坡前緣土石鬆散,小型坍塌時有發生,並面臨河水沖刷的危險。

  ⑥ 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木。

  (2)已穩定的老滑坡體有以下特徵① 滑坡後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

  ② 滑坡平台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有沉陷現象。

  ③ 滑坡前緣的斜坡較陡,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鬆散崩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現象。

  續上表

  ④ 目前的河水遠離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⑤ 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岩。

  ⑥ 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

  泥石流的發生區域分為形成區、流通區與堆積區,形成區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地段,周圍山坡陡峻,坡體缺少植被,岩體破碎,崩塌滑坡堆積物發育;流通區多為狹窄深切的峽谷或沖溝,谷壁陡峻,縱坡降大;堆積區則是出山口或山間盆地邊緣的平緩地帶。在暴雨時或存在冰雪融化造成強烈地表徑流的地區,選擇路線和紮營地區時要避開這些危險地帶。

  在不同環境中開展戶外運動時,可能遭遇的地質災害類型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了解相關信息,減小風險。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