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無痕山野法則具體要求
2024-10-05 15:58:14
作者: 錢俊偉 方翔
無痕山野法則(LNT)經過兩次修訂,現有以下7條:1.提前計劃與準備。
2.在可耐受地面行進和露營。
3.妥善處理垃圾。
4.保持自然原貌。
5.野外用火。
6.尊重野生動物。
7.為其他人著想。
1.提前計劃與準備
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人類戶外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任何戶外活動都需要提前做好計劃和準備,了解當時當地環境保護相關的規章制度。對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做充足的準備,戶外者要做到目的明確、行動果斷。拖沓、猶豫不決的戶外行動不僅更容易對戶外環境造成破壞,也會影響戶外活動的興致,增加戶外活動的風險。
提前計劃與準備要做到不盲目、不違規、不浪費、有準備,具體包括以下內容:了解目的地的相關規定與特殊須知,並評估活動風險。
控制戶外活動團隊的人數,規模過大的團隊往往安全風險更高,會產生更多噪聲,造成更大的環境破壞。
了解團隊的共同期待和能力,不要做超過團隊能力的事。
計劃行程,避免倉促行進。
為極端惡劣的天氣、危險和緊急情況做好充足的準備。在緊急救援中,為拯救生命,往往會造成更大的環境破壞。
提前計劃好食品的數量並對其進行簡單處理,如儘可能地拆掉不必要的包裝,使用集中包裝以減少垃圾的生成等。
使用地圖和指北針定位,避免沿途進行製作路標、插標誌旗或壘石頭標記等會在環境中留下痕跡的行為。
計劃好行進路線和宿營地。
提前準備合適的裝備。
注意:
不留痕跡的裝備
挑選合適的衣物和裝備是不留痕跡的重要前提。使用爐具和攜帶足夠的衣物,避免在野外直接生營火。
自帶大容量水袋或水壺,避免使用野外水源,從而造成污染。
帳篷、背包、衣物儘量選擇自然色調,不要用過於鮮亮的顏色。
厚重的硬底鞋會對土壤與植被造成很大傷害,在營地活動時,請穿涼鞋或軟底鞋。
帶一把輕巧的鏟子,以便處理排泄物,或使用垃圾袋將排泄物帶離。
2.在可耐受地面行進和露營
儘量沿著岩石路面或現成的山逕行走,在乾草地、雪地或其他現成、固定的營地露營。
(1)使用山徑的原則
山徑就是荒野行進的公路,成熟的山徑能耐受登山者的踩踏,不會對現有環境造成破壞。具體原則如下:
無論何時何地,都儘可能行走在現有的步道上,不要貪圖一時方便而「另闢蹊徑」。
儘可能走在道路中央,不要隨意踩踏山徑外的區域。如果遇到泥濘路面,可以穿著雪套或綁腿行進。
保護路旁植被,不要並行,不要隨意拓寬山徑。
在團隊行進時,最好沿著唯一路線行進。
儘可能選擇可耐受的地面行走,如岩石裸露地或碎石坡。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尤其是容易受損的草地上行走時,要儘量將行走路線分散開來,避免對同一地面造成過大衝擊。
如遇到剛被破壞的道路,應儘量避開。
保持緩慢的速度,隨時留意周圍環境,選擇對環境破壞最小的路線。
不要沿路堆石堆,更不要在樹上刻字。請在回程時拆除去程所做標記。
(2)選擇營地的原則
儘量使用那些使用過的、地表堅硬的營地,拒絕在那些雖有較佳視野或接近水源,但更容易產生人為破壞的地方紮營。
選擇可耐受的地面作為露營地,至少離水源、溪流60米以外。
如果選擇營地的地點是原始環境,建議每隔兩天挪動一次營地位置。
儘量選擇現成、固定的營地。
好的營地是發現到的,而不是創造出來的。
儘量把營地建得小一些,選擇無植被地區作為集中活動區域。
如果團隊人數較多,建議分區域露營,避免大隊伍全部集中駐紮在一起。
3.妥善處理垃圾
在戶外活動中產生的垃圾主要包括食物殘渣、排泄物以及其他生活廢物。
對於人為產生的垃圾,我們遵循一個原則——帶來什麼,帶走什麼。
為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人類戶外活動產生的食物殘渣應全部收集儲存,並在撤離時全部帶走。如果條件允許,一些可以降解的食物如果核、果皮等也應全部帶走。因為在自然條件下,雖然這些物品可降解,但降解速度較慢,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在戶外,尤其是在高山、沙漠等地,人類排泄物的分解速度很慢,甚至根本不會分解。因此,在戶外如廁時,儘量使用現有廁所,或修建臨時廁所,挖坑掩蓋排泄物,有條件時,還應把排泄物背出山林。廁所的位置也應距離水續上表
源、營地、山徑和人群聚集區60米以外。
在裸地和岩石上小便時,不要對準植被,因為人類尿液中的鹽分可能會損害植被,或是吸引動物舔食,從而間接損害植被。
在撤營時,需掩埋臨時廁所,並將其恢復原貌。
在野外生活,要儘量少使用洗潔精、肥皂等清潔用品,可適量使用揮發性、可降解的清潔劑。
切勿直接在水源中洗漱、清洗衣物或洗菜等,如需用水清洗,須將水帶離水源60米以外,並將污水分散倒在離營地和水源60米以外的區域。
注意:
貓坑掩埋法
貓坑掩埋法最適合在低海拔且有較厚腐殖質層的地方處理排泄物。請儘量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挖掘貓坑。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你能輕易找到一個地方,別人也一樣能。走得遠一點,避免出現排泄物集中的情況。當你找到一個適合的地方時,先用鏟子和冰斧將草皮或地表整理出一個直徑為10~15厘米的圓形區域,再將表層草皮移開放到一邊。貓坑的深度不要超過20厘米,大體和腐殖質層相當,因為腐殖質層中物體的分離速度最快。
方便完後,用鬆軟的土壤把排泄物蓋上,用棍子或鏟子稍加混合,接著把草皮蓋上。最後封好貓坑,整理附近植被,儘可能恢復原貌。在貧瘠的礦物質土壤地帶、高山岩石區等,排泄物不易分解,最好帶走排泄物而非掩埋。同樣的,貓坑掩埋法也不適合在雪地上使用,除非雪地下有礦物質土壤。
4.保持自然原貌
所謂自然原貌,既包括自然生態,又包括一些文化古蹟。我們在戶外活動中往往會經過一些人煙稀少或歷史古蹟等值得停留的地方,對於這些美景,我們可以欣賞,可以用相機、畫筆等將其記錄下來。但在享受的同時,我們也一定要遵守保持自然原貌的原則,切忌攀折植物、刻畫岩石,這樣才能使更多人可以欣賞到同樣的美景。
在營地活動的時候,要儘可能選擇穿著重量較輕並且鞋底較平、較軟的鞋子,如涼鞋、拖鞋或者慢跑鞋,以減少踩踏對土地的衝擊。
當遇到諸如文化遺蹟、歷史遺蹟、人造雕塑、建築時,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不要觸碰,更不可踩踏。
當發現奇花異草、怪石等自然物體時,不要觸碰、挪動,更不可將其據為己有。如果發現化石或史前人類遺蹟,請不要觸摸和移動,應及時向當地管理單位報告。
不要在途中或營地建造一些物品,如木桌、小凳子等。不要在營地挖溝、建庇護所等。
撤營時,將使用過的石頭等歸至原位。
5.野外用火
在野外活動中儘量不要用火,更不要砍伐樹木來生火,因為生火對自然環境和地面的衝擊是非常大且持久的。一次生火之後,它的痕跡可能幾十年都不會消失,火對土壤造成的永久性傷害可以深達10厘米。在戶外活動中,使用合適的爐頭套鍋生火做飯,使用頭燈或蠟燭照明,晚上穿足夠禦寒的衣服,使用帳篷,用一個好睡袋保持溫暖與乾燥,而不要輕易使用營火。
在要使用柴火的情況下,首先要確定你所在的地方是否允許,以及當時是否是防火季節。
優先使用自帶燃料,其次尋找倒木當作燃料,而不是去砍伐活樹,理想的燃料是比手腕細的樹枝或樹葉。
在點火的時候,要選擇把火生在有生火痕跡的中心區域,儘可能縮小引火範圍。
在燃料全部燃盡,全面熄火以後,將冷卻的炭灰分散撒在草叢中。
不要吸菸,更不能隨地亂扔菸頭。菸草本身會帶來「毒」害;醋酸纖維塑料做成的菸頭不可降解;使用過的菸頭包含鉛、汞、砷、丙酮、氯乙烯、甲醛、氰化氫等有害物質;未完全熄滅的菸頭可能引發山火。
6.尊重野生動物
動物是大自然的精靈,我們應該尊重在戶外活動中遇到的所有野生動物,儘量不去打擾它們,與它們和平共處。
在觀察野生動物時,要與其保持一定距離,不要跟隨或靠近它們。
絕不餵食野生動物。一方面,人類給動物留下的食物可能會威脅動物的健康;另一方面,餵食過多會使動物對人類形成依賴,使其失去生存的本能。
在營地,要把食物和吸引物放到安全位置,避免讓當地的野生動物養成造訪營地的習慣。
要注意保護水源,保護動物賴以生存的源泉。不論你是否看到了野生動物,都應該意識到,你的短暫造訪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當地的野生動物。當你在離水源不遠的地方紮營時,儘量只來回水源一次,以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干擾。
在動物的敏感期更不可打擾它們,如交配期。
管理好自己攜帶的寵物,或把寵物留在家中,即使是最溫順的寵物,也會驚嚇到野生動物,如狗的出現會讓其他小型野生動物恐慌得四處逃竄。
7.為他人著想
在戶外活動開始前,應充分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尊重當地的民族風俗,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與習俗。宿營區域的娛樂儘量不干擾他人,把聲音以及視覺上的干擾減到最低,儘量保持大自然以及營地的寧靜。
尊重其他活動者,使別人的戶外體驗不受影響。
謙虛禮貌,禮讓途中遇到的其他隊伍。
在休息或露營時,應避開步道或其他隊伍。
不大聲喧譁、吶喊,如果想聽音樂,請戴上耳機。
戶外運動的內在精神是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而非自以為是的征服與揮霍。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持生態的平衡是戶外愛好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戶外,都應保有對自然的敬畏,樹立環保意識。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踐行LNT原則,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宣傳環保,通過實際行動來影響他人,傳播正確的環保理念。
思考題:
1.簡述無痕山野法則的主要內容。
2.學習戶外生態保護技能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