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驚堂木
2024-10-05 15:19:33
作者: 尹劍翔
古時候,發生的案件都由縣以上的衙門受理,衙門負責案件的審訊、處理和宣判。在許多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古時候衙門在審案子的過程中,縣太爺坐在公案後發問,無論是在哪部影視作品中,公案上有兩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是簽筒,裡面裝著很多由竹片或者是木片做成的簽票,而另一樣,則是一塊長方形的硬木。
使用時,縣太爺用中間的手指夾住,輕輕舉起,然後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啪」的一聲巨響,吆喝之聲震盪公堂,使聽審的人產生一種心理畏懼,還沒有用刑就把堂下之人嚇得魂飛魄散,對接下來的審訊不敢怠慢。這塊用來震懾犯人的硬木就是俗稱的驚堂木。
今天的古案今說咱們就來說說這個「驚堂木」!
驚堂木的正式名稱叫「氣拍」,又名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撫尺的,是一塊長方形的硬木,有角兒有棱兒,取「規矩」之意。因其一響之下,滿堂皆驚,具有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的作用,所以俗稱「驚堂木」。
驚堂木的歷史源遠流長,相傳「驚堂木」為虞舜時以正直著稱、掌管刑法的的皋陶首創,距今有四千多年悠久歷史。《國語.越語》中記載:「驚堂木,長六寸,闊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開始使用。
現代影視作品中,不管是什麼歷史背景,所用驚堂木大多都有一些精美的龍紋。其實,唐代之前,「驚堂木」並無圖案,只是為方便起見,將其頂面做成弧形而已。
唐太宗時期,開始有人為了美觀,在驚堂木上雕刻動物圖案,有龍,有虎,有獅。
武則天時,朝廷把驚堂木圖案規定為龍形,取龍乃皇權之象徵意。宋代為臥龍,龍、龍紋大都是3爪或者4爪,張牙舞爪;元代刻三爪或四爪龍形,嘴尖頭大,頸細身肥;明代龍形略有變化,嘴凸頭大,頸粗身肥,刻有五爪,且頭上有角。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又將驚堂木上的龍形加以統一修改,使之嘴縮身瘦,看起來就像一條小蛇。
驚堂木的選料極為講究,以結實耐用為本,多為質地堅硬,紋理細膩的高檔紅木,如檀木、酸枝、黃花梨、雞翅木、黃楊木等,敲擊桌案時聲音響亮。但北方也有用桑、棗、黑槐木製作驚堂木的。
驚堂木的重量也有一定之規,淨重應該是二斤十三兩五錢四分。兩斤代表南北兩京,十三兩代表南七北六十三省,五錢四分則代表五湖四海。照這些寓意來看,驚堂木重量的定規應該是在明朝永樂遷都北京以後,才有的這種行政區劃。
「驚堂木」經歷代制度的沿革與演變,從開始只是官員才能使用,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三教九流」的藝人,皆沿襲使用的物事。只是由於使用人身份不同,「驚堂木」大小不同,名稱亦隨之各異。
因為「驚堂木」的走入民間,有些野史記載驚堂木的來源與明太祖朱元璋拉上了關係。
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有五個要好的朋友,大家一起放牛,一起打鬥遊玩,還結拜為兄弟,朱元璋是大哥.分手時,朱元璋拿了一個扁木頭,鋸成六截,每人一截.朱說:"這是一根木鋸出來的,就作結拜兄弟的憑證吧。
後來,朱元璋做了明朝開國皇帝,而他結拜的五個兄弟,分別做了武將,知府,醫生,教書先生和說書藝人.他們聚在一起,上京見朱大哥。
朱元璋見少年時期的結拜兄弟來了,非常高興,便設宴款待。席間,大家拿出當年結拜的物證-----那截木頭,意思要大哥封官。朱元璋為難了,封得太小嘛,兄弟的情面又過不去,封大些嘛,那些跟自己打江山的開國功臣怎會服?朱元璋心生一計,便說:「別急,還是先封木頭吧。」
他先封自己的那塊叫「龍膽」,將軍的那塊叫「虎威」,知府的那塊叫「驚堂」,醫生的那塊叫「壓方」,說書藝人的那塊叫「醒木」,教書先生的那塊叫「戒尺」。
於是,皇帝的誥封便一直流傳下來。各式各樣的「驚堂木」就此產生。
一直到民國初年,法院的法官使用的依然是驚堂木,直到今天,還能看到它的影子。
我國從2002年6月1日起,全國人民法院都使用「法槌」,以維護法庭秩序、體現法律尊嚴、控制庭審節奏。這是在重新審視我國古代「驚堂木」的作用,並借鑑於西方國家在法庭中使用法槌的基礎上採用的新舉措,實際上是屬於古代「驚堂木」引伸與革新的產物。我國「法槌」兩頭為對稱的半圓形,材質採用黑檀木,底座以整塊硬木刻挖而成,敲擊聲音清脆響亮。
「法槌」雖然是從古代「驚堂木」引伸、脫胎而來,有其繼承與創新關係,但又其有現代時代的民主特色,所以當今的「法槌」與古代「驚堂木」兩者之間又有顯著的區別:古代「驚堂木」時代,審案官吏是主體,當事人是審訊對象,往往容易給人產生恐懼感;現代「法槌」時代,當事人是主體,法官是裁判,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槌」是公正的象徵。
歷史在進步,舊有的制度在時代的潮流中延續下來的背後,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銘記歷史,並不意味著拘泥於歷史,仰望星空,我們才能看到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