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出不窮的假學歷
2024-10-05 15:18:04
作者: 尹劍翔
不要以為造假只是商品造假。近一時期,造假事件層出不窮,充斥視聽,其中不乏社會名流、政界新銳,他們或虛報年齡,或篡改學歷,或抄襲論文,用瞞天過海之術,以速求晉階資歷,這些「造假哥」及「造假門」事件又足以反襯出當前人們追求功利的浮躁心理及社會誠信的缺失。
其實,古代也有不少「造假哥」,可是有的「造假哥」卻讓人同情,讓人悲憤,比如魏晉之際的文學家趙至便是一個例子。《晉書》介紹了「造假哥」趙至的悲劇人生。
趙至是「士伍」出身。「士伍」即魏晉時的「士家」或「兵家子」。「士家制度」是曹操建立的,所謂的「士家」即世代當兵之家,曹操建立這個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證國家兵源的穩定供應,而把一部分百姓集中在固定域區居住,另立戶籍以別其它的民眾。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士家」中的成年男子要服兵役,要在公共土地上「屯田」,且一入「士家」便世代列為賤籍,永無當官的機會。
可趙至就是一門心思地想通過做官來轉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他信奉「學而優則仕」,於是拜師受業、刻苦讀書,而隨後發生的一件事更加堅定了他的想法。一日上課時,趙至突然聽到窗外傳來父親驅牛耕地的呵斥聲,他放下書,透過窗外看見父親傴僂著身子,奮力耕作的情景,不由低聲抽泣起來。老師問他為何喧鬧課堂,趙至悲痛地說,我不能光耀門楣讓父親免除耕勞之苦,因此哭泣。父親的「耕叱牛聲」深深映入趙至的腦海,成為他一生的疼。十四歲時,趙至來到洛陽太學遊歷,遇見大名士嵇康,便決定一生追隨他,做一個有影響、有地位的文化人。不久趙至回到家鄉,卻遭到母親的極力挽留,因為他已經到了服兵役的年齡,如果逃避兵役,按晉朝律令,家人會受到牽連的,趙至不得已,只能通過裝瘋賣傻的方式逃離家鄉。
為了把腦門上「兵家子」的烙印徹底抹去,趙至開始了自己的「造假」冒險。他首先把名字改為趙浚,然後遠赴遼西郡,利用邊遠地區戶籍管理不嚴的漏洞,偽造「檔案」,徹頭徹尾地把自己「改造」成一位「良民」。
不久,趙至因學識淵博被遼西地區舉薦為郡計吏,正式踏入了「公務員」序列。郡計吏是郡府掌管人事、戶口、賦稅等簿籍的小公務員,按規定年末要到京師將有關文書呈送朝廷。在洛陽,趙至巧遇父親,當時趙母已病故,趙至的「失蹤」讓父母受到不小的牽累,這也可能是導致趙母早逝的原因。可趙父遠遠地望著兒子卻不敢相認,生怕讓人發現趙至的「違紀行為」而影響兒子的前途,更沒有告訴他母親去世的消息。此時兩目相對,如同路人,多少哀思與無奈凝聚在那一瞥當中。後來趙至官運享通,升至幽州從事,並以「全國優秀公務員」的身份前去洛陽接受表彰,這時他才了解到母親早已去世的消息,這一殘酷現實把他那「以宦學立名,期於榮養」的美好願望擊的粉碎,他感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悲哀,悲憤於「父在不能相認,母死不能守孝」的無奈,於是「號憤慟哭,歐血而卒」,死時僅37歲。
「造假哥」趙至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魏晉時代的另一面,玄風相扇、捫蚤而談的風流名士多少都有背景,自然不用考慮生計問題,而作為「兵家子」的趙至不惜造假只是為了追求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這自然不同於今天那些唯求名利「更快、更高、更遠」發展的現代「造假哥」們,但是古今造假,都逃不出一個結局,那便是假的終究真不了。
比起身份造假,現在的學術造假也挺厲害的。這叫學術不正之風,甚至稱學術腐敗。
大學裡邊層出不窮的文章抄襲案,論文沒有自己寫的,都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現在有了一個比較「雅」的名稱,叫做「學術不端行為」。
其實,中國古代,早在周后期,春秋戰國開始就有學術造假現象。秦始皇燒書,使中國許多經典失傳,漢以後就有不少人把自己的著作塞進古名人著作,甚至製造全盤的偽作。因為留傳不便,不容易被發現,當然偽作者也得不到什麼名利。只有以偽作欺騙皇家,才有封賞。那也要有一流的學術水平,才敢造這種假,否則,小命不保。
紙張和印刷發明以後,古書、偽作開始為廣大學者所研究,假的東西畢竟經不起推敲,一經研究,原形必露,於是不斷有人懷疑,辯證,發現不少造假的經典。比如有名的《論語》,「堯典」以後的篇章已經被證明是後人所加;《莊子》除內八篇外,也都是後人所作。
《禹貢》是我國現存最古史書《尚書》中的一篇。以前的舊史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史官或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經為學界所否定,認定《禹貢》是偽書,與大禹無關,更不是夏代歷史。
理由是這樣的,《禹貢》中提到一條河「菏」,菏指菏水,是公元前四八三年吳王夫差為與晉爭霸而開鑿的一條運河。即此一點就可以斷定《禹貢》作於公元前四八三年之後。
這就像是地理志上說「滬嘉高速公路」是中國大陸的第一條高速公路,1984年開始建造,1988年通車。如果有清代以前人寫的歷史中,提到「滬嘉高速公路」,那一定是1984年以後所寫,很有可能是1988年後所寫的偽史。道理是一樣的。
看看西洋鏡是如何被拆穿的,是不是也蠻有趣的。所以孟子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他已經知道古書不可靠。
然而,古代的學術造假和當代的學術造假不可同日而語。古代的學術造假者大多數隻求作品能傳世,作者的名字都沒有留下,更無名利可言。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確實夠得上傳世之作,自有其歷史、文化價值。仍以《禹貢》為例:從大禹方面說,《禹貢》是偽書;但是它全面而有系統地講述戰國時期地理形勢,卻又是一篇極其寶貴的文獻資料。因此,它為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學者捧為瑰寶。
不像當代的學術造假,造出一大堆抄襲的材料,毫無價值。
當然,現在也有了一系列學術不端的檢查機制,現在就有了一套學術不端的檢查軟體,你的文章往那裡邊一輸入,多少東西是從哪抄來的都有,只要你文章是抄的,那立即現行。
目前學術界在有造假問題發生時,都是由當事人所在單位來調查、處罰,外界無法對當事人做出處罰行為,比如開除造假者、禁止其繼續帶學生等。但是目前大部分科研單位、學校並沒有一個細緻的規章制度來規範學術行為,對剽竊也沒有明確的界定。
在國外,發生學術造假時間,輿論起到的作用很明顯。但在國內,很多單位對造假處罰力度不大,甚至是不進行處罰,置輿論壓力於不顧,讓人痛心。希望國內對於學術造假的法律也趕緊要健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