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文武之爭
2024-10-08 20:21:31
作者: 沐卿棠
聞言便配合的將自己的手遞給了裴宴清,「好啊!
聽說百姓們晚上還要放煙花,這會兒出去,說不定還能看看煙花呢!
不若陛下陪我到宮牆上走一遭?」
一旁伺候的內侍見狀迅速著人將儀仗撤了。
黎清和寄雪也很有眼力見兒的拿了大氅來。
等裴宴清和雲緋月走出太和殿的時候,兩個人身上穿著大氅,手裡捧著湯婆子,倒也就不至於被冷到了。
除夕夜的月色格外的飽滿,二人並肩走在宮道上,裴宴清忽然開了口。
「我想,我大概知道梁如意和完顏明珠相繼暴露身份的那會兒你在看什麼了。」
宮宴上吵吵嚷嚷了許久,難得安靜下來,雲緋月整個人都是放空的。
裴宴清忽然開口,她都沒聽到對方說什麼。
愣愣的頓住了腳步,「啊,什麼?」
裴宴清攔著她的腰身邊往前走,邊道:「梁如意、完顏明珠背後分別是淮南王和北齊方面的敵對力量。
他們從一開始就是與我大元為敵的。
北齊想不付出任何代價的讓大元退兵,甚至還想繼續占據燕雲十六州。
還想讓大元像是往年一樣給北齊納貢。
唐國也是,明知道梁如意行刺你、挾持安安都是證據確鑿的事實,非但不想承擔責任,還想利用使團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在南境咬下我們一口血肉。
可這都是外敵,問題的關鍵是在各方爭吵之時跳出來的那幾個大臣吧?」
裴宴清眼神溫柔的注視著雲緋月,「尤其是鴻臚寺卿和戶部侍郎那幾個,他們明顯是寧願放棄大元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優勢,也要去討好北齊和唐國。
從他們的言談中來看,他們倒也並非是被唐國和北齊人給收買了。
純粹是擔心此番武將為大元爭取了如此大的利益,事情按照當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後,武將在朝中的話語權會壓過文官是不是?」
雲緋月愣了愣,才反應過來他在說什麼。
「文臣武將之爭自古有之。
這兩撥力量在朝堂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大道東風。從來沒有哪一方能夠長久的占據優勢地位。
大行皇帝在位的將近三十年中,大元的文臣武將沒有太過明確的優劣之分。
但只有同為大元朝臣,身在局中的我們都知道,過去的三十年,其實還是文臣占據上風的。」
雲緋月自己就是文臣之家出來的,她的家族中為她帶來榮譽和底氣的雲太師和雲父也都是文臣。
可即便如此,在經歷了前世今生的種種危機後,她更加確信,在朝堂上,有什麼都不如有兵權。
心裡明白裴宴清這個時候說起這件事,遠不只是說說而已。
她格外認真的道:「這麼多年,在前線跟北齊狼兵拼命的是武將。
可武將所用的武器、身穿的鎧甲、口腹中的糧食是什麼水準,都是有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北齊人的文官們決定的。
甚至因為那狗屁的非翰林不入閣的規矩,內閣之中從未有武將的存在,所以武將的升遷貶謫也是由文官們決定的。
而最近一年,隨著雲飛羽在靖北一路高歌猛進、鎮國公平叛成功、魏國公封了丞相。
朝中武將的地位迅速崛起,明顯有隱隱要壓過文官的勢頭。
而武將起家多靠戰功,一旦武將占據了話語權,哪怕是出身普通的將軍,機緣巧合之下立下戰功,可能就能跟那些文官比肩而立了。
而文官想起家,除了走仕途,並沒有太多的捷徑。
走仕途這件事,即便是如雲父、楊奕之這等天賦異稟、運氣絕佳之輩也要十幾甚至二十年才能崛起。
所以當北齊在靖北戰場上露出明確的劣勢的時候,朝中大臣們再說起與北齊想乾的任何話題,其重點已然轉移回大元內部了。
今天,他們是終於忍不住,要暴露出自己的真實面目了吧?」
按照雲緋月最初的預測,今日之中秋宮宴本應該是大元朝臣凝聚一心,一致對外的。
可偏偏在最關鍵的時候,裴閣老和鴻臚寺卿、通政使等一乾重要大臣居然反過來幫北齊、唐國使臣說話。
雖然心裡很清楚,他們只是為了維護文官集團在朝堂上的地位,而不是背叛大元,真的去效忠北齊和唐國,可雲緋月依然還是很氣。
她甚至覺得,這種為了一己之私而枉顧大元利益,甚至配合他國之人來對付自己國家的人,比真正的敵人更可恨。
「其實已經暴露出來了。」
裴宴清頗為唏噓的感慨了一聲,「武將地位崛起,遲早會遭到文官的打壓,這一點我並不覺得意外。
我只是沒想到,裴閣老那等睿智之人,也會位列其中。」
裴閣老,對於雲緋月和裴宴清兩個人而言都是極其特殊的存在。
從元慶帝還活著的時候起,二人就受了裴閣老頗多照拂。
甚至許多連梁太后和雲父都不知曉的事情,裴宴清和雲緋月都找裴閣老去商議。
在今日之前,他們甚至以為裴閣老會是他們最值得信任的人。
可今日裴閣老在宮宴上的表現卻已然將他的立場徹底表明了。
都是聰明人,裴閣老不會不知道他的所作所為意味著什麼,既然他那麼做了,就已經做出選擇了。
雲緋月幽幽看著遠處,有些替裴宴清感到頭疼。
「當朝首輔親自帶領那麼多的言官與你為敵,你未來的日子估計不好過了。
有想過怎麼解決嗎?」
雲緋月問完卻完全沒給裴宴清回答的機會,自顧自道:「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順其自然的,忘了問,陛下登基後,有想過要在朝堂上主文還是主武嗎?」
歷朝歷代的皇帝於朝中文武大臣都有所偏重。
甚至有時候一整個朝代的風氣都是窮兵黷武,或者重文輕武的。
只是大元建立的時候,武將打天下,文臣治天下,分工合作的太過完善,才沒給後來的皇帝們太過明確的選擇文武治國的機會而已。
像是元慶帝,就是重文輕武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