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重慶傳:大江東去唱渝州> 中國美術史,繞過磐溪就會支離破碎

中國美術史,繞過磐溪就會支離破碎

2024-10-04 18:17:39 作者: 吳景婭、魯克、黃定坤、孫涵彬等著

  在位於嘉陵江畔的重慶江北盤溪(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裡名為磐溪),穿過一片茂密的樹林,拾級而上,一棟古色古香的小樓躍入眼帘,靜怡、悠然、恬適……陶淵明「結廬在人境」之意境油然而生。

  這裡就曾是現當代中國畫壇「燈塔」級人物——徐悲鴻與愛妻廖靜文的寄居之所石家花園。

  1937年,襟江背嶺的重慶成為中國戰時首都。文學、科學、藝術、教育諸領域的名人,如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臧克家、馬寅初、傅抱石、豐子愷等,隨之雲集重慶。

  徐悲鴻也隨國立中央大學從南京遷於重慶,落戶原重慶大學松林坡,執教於中央大學藝術系。後應重慶工商界名人石榮廷邀請,於1942年搬入江北磐溪石家花園,一住就是4年之久。

  在此期間,徐悲鴻在這裡籌備創建中國美術學院,先後聘請著名畫家張大千、吳作人、李瑞年、沈逸千、馮法祀、孫宗慰、宗其香等人為研究人員,開展藝術教育和美術創作,培養和儲備優秀美術人才。

  彼時,日軍頻繁空襲。為順利開展教學,徐悲鴻只好在地下石室育人、作畫。在這個不大的石室里,他完成了《愚公移山》《巴人汲水》等名作。1943年3月19日,徐悲鴻畫展在當時的重慶中央圖書館舉辦,展出國畫、油畫、素描百餘件,轟動山城,3天時間參觀者逾30000人次。可以說,石家花園見證了徐悲鴻藝術創作生涯的最高峰。

  1949年後,石家花園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並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江北區政府修繕了石家花園,並打造了徐悲鴻美術館(重慶)。

  走進美術館了解到,這裡先後舉行了「汲登百丈路迢迢——徐悲鴻與民族美育的時代理想」「往來千載間——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藝道家傳——繪畫中的家族傳承」等大展。展出了徐悲鴻《巴人汲水》《牧童與牛》《立馬》,齊白石的《蛙聲》《群蟹》《蝦》,張大千的《天外三峰》《黃山》《羅浮曬布台》等罕見傳世佳作。

  觀眾從這些作品中,可以深刻感知中國畫壇巨匠各自「師法自然」的通途;張大千超元越宋直取唐風,食古能化;齊白石取材民間,求樸拙之氣;徐悲鴻西為中用,致力於以浪漫色彩的現實主義精神來改造疏離生活、純粹以筆墨遊戲為尚的明清文人畫主流……他們雖取徑不同,風格趣旨各異,卻互相欣賞,堪稱中國畫壇的一段佳話。

  

  不僅如此,當時中國最專業、檔次最高的美術學府——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天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遷至重慶磐溪(今盤溪)後,租賃郭家院子為校舍。為躲避日軍的飛機轟炸,藝專師生們用鍋煙墨將外牆抹黑。由此,「黑院牆」逐漸成為國立藝專的代名詞。

  雖然時值戰火紛飛的年代,「黑院牆」里卻是高師雲集,人才輩出。豐子愷在此完成《護生畫集》第三集部分畫稿;李可染創作了《執扇仕女》《放鶴亭》等知名畫作。此外,陳之佛、李超士、傅抱石、趙無極等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也曾在國立藝專工作或任教。「黑院牆」被譽為「中國現代美術的搖籃」。藝術大師潘天壽曾說:「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繞過國立藝專就黯然失色,而繞過磐溪就定然會支離破碎。」

  而同樣內遷的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還雲集了黃君璧、張大千、陳之佛、張書旂、謝稚柳、呂斯百、吳作人等傑出藝術家,培養了大批寫實主義畫家。如,吳作人在此期間創作了《重慶大轟炸》《空襲下的母親》《不死的城》等作品;李斛將中國畫的寫意與徐悲鴻的寫實結合,推進了人物畫的創新;宗其香以貴州土紙,用中國筆墨繪「重慶夜景」,被徐悲鴻稱為突破古人表現方法,為中國畫的創舉。

  因此,抗戰時期,中國主要高等美術院校、美術團體,以及一大批中國美術精英匯集山城,造就了重慶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輝煌。抗戰勝利後,內遷的高校、社團和大多數藝術家先後離開重慶,留給這座城市的不僅僅是歷史的記憶,而是奠定了重慶現代美術發展的基礎,開創了新中國成立以後重慶美術的新紀元,至今續寫著輝煌。

  在重慶大學城,綠樹、鮮花簇擁著一所美麗校園——四川美術學院,是西南地區唯一一所高等美術學院,也是重慶美術事業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的重要支撐點。

  油畫,作為西方主流繪畫藝術表現形式,因色彩豐富、畫面細膩逼真、立體感強、題材廣泛等特點,廣受歡迎。

  它以舶來品身份進入中國,經過百年發展,從「模仿」「結合」走向自我獨立,標立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形象。

  「川美」油畫就開創了中國多個先河。如,早在1962年,「川美」油畫專業就在全國率先成立兩個試點班:「小蘇派班」,師從蘇聯油畫家馬克西莫夫,學習蘇派繪畫;「小博巴班」,師從羅馬尼亞油畫家埃烏琴·博巴,強調對對象結構的掌握,秉持「藝術該有自己的風格和表達,應該創作出有獨特個性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地作畫」。

  尤其是,埃烏琴·博巴把歐洲在油畫藝術上的新發展傳到了中國,加快了中國油畫的現代化進程,促進了油畫的中國化。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以「川美」為開端和主力的「傷痕美術」和「鄉土繪畫」開啟了新時期的藝術思潮,形成了一個轟轟烈烈的現代主義運動,被載入中國美術史冊。代表作品包括羅中立的《父親》、程叢林的《一九六八年×月×日雪》、高小華的《為什麼》、王大同的《雨過天晴》等。由此,對「四川畫派」的讚譽在國內外藝術界應聲而起。

  如,羅中立的《父親》,首次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超寫實的手法,塑造了一位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頭戴白色頭巾,手捧粗瓷碗,嘴唇開裂,黝黑的面容布滿刀刻般的皺紋……畫風嚴謹樸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讓中國農民的勤勞樸素、堅韌隱忍等品質躍然紙上,充分展現了人物形象外在的質樸美和內在的高尚美,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被譽為「超級寫實主義作品的豐碑」。

  張曉剛是「川美」77級明星班畢業的又一位中國當代藝術最具代表性藝術家。他的名字幾乎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代名詞。其藝術經歷及作品不僅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一個特殊案例,同時也表徵著一個時代和一個時代藝術家的藝術價值取向。

  「時間」與「記憶」一直是張曉剛最關注的創作主題。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他運用近現代中國民間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而後的「失憶與記憶」系列延續了「大家庭」與「血緣」的脈絡,探討新舊時代交替下人們面對過去與未來所產生的種種矛盾。

  他的《血緣-大家庭:同志120號》於2006年在紐約蘇富比掀起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開端,許多人幾乎是從這幅98萬美元的作品開始認知中國當代藝術的。

  《血緣》系列作品的直接靈感來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標準化合照,包括他自己的家庭照。從這些舊黑白相片中,張曉剛創出《血緣》系列的典型特色:含蓄而近乎單色的色調、多層次卻平滑的畫面,沒帶半點筆觸的痕跡,人物只有上半身的構圖,拘謹的正面姿勢。畫面上褪色的部位最初見於臉上的光斑,後來成了作品的獨立元素,令人聯想起復古破舊的照片。此系列深蘊中國文化最為著重的家庭觀念,因此畫作成功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激發強大的精神力量。

  這40多年以來,「川美」油畫系不斷拓展美術創作領域,使美術創作全方位更上一個台階。如作為當代中國油畫界領軍人物的「川美」院長、教授龐茂琨的作品,從古典唯美到「虛擬時光系列」,從「舞台系列」到「鏡像系列」,從「摺疊系列」到「副本系列」……不斷變化的風格,驚艷中國畫壇,讓觀眾迷醉。

  他的早期成名作《蘋果熟了》,刻畫了一位彝族老婦人坐在蘋果樹林前的場景。畫面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合乎黃金分割法則,和諧而均衡。女人的輪廓呈金字塔形,顯得穩定和有力。該作品被稱為把歐洲古典藝術美感轉移到了偏遠地區彝族人物身上,贏得古典唯美的藝術聲譽,讚譽畫家自覺地去探討鄉土題材中的神秘主義。

  1997年後,他的創作轉向「主觀情感」,開始嘗試著打破有關古典藝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如改變光的切入方式,強調色調的自律性等。突出局部的表現性特徵,以此避免在創作時受到題材在時空上的束縛。

  在「鏡像系列」作品中,他深入探討了自我與自我的關係、自我與他人(世界)的關係、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關係。在「摺疊系列」作品中,他將時間摺疊、把空間重置,讓不同的時空的人、事、物相遇,共存。他還把自己畫進西方經典油畫作品裡——在《馬背上的奧利瓦雷斯伯爵公爵》里牽馬,在《倒牛奶的女僕》里喝牛奶,在《阿爾諾芬尼夫婦像》里做證婚人……

  在「副本系列」作品中,基於科技之於人類社會的創新與危機的一種直覺式思考,他探究起當代藝術在藝術史文脈中的上下文關係以及將這一關係轉化對應於當下時代文化與社會現實情景中,通過個人化的視角捕捉這些內部細節,進而創造一個嶄新的內源藝術史,引發觀者對未來的思考。

  如今,龐茂琨每年都有作品更新,多次參加國內外的藝術展覽,作品被海內外多個藝術機構以及私人收藏。在油畫拍賣市場中,他的作品大多有7位數的身價。

  「川美」雕塑同樣是一路高歌猛進,創作了眾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精品佳作,如《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紅軍長征紀念碑》《春夏秋冬》等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藝術寶庫,被載入了中國的美術史冊。

  2019年,「川美」副院長、教授焦興濤創作的作品《烈焰青春》,刻畫了一名年輕的消防員的形象。該作品一舉打破中國美術最高獎——全國美展30年「不開」雕塑金獎的紀錄,奪得第13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雕塑金獎。

  藝術設計亦然。中國現代設計是在「西風東漸」的歷史背景下逐漸形成的,在較長一段時間多以工藝美術命名,並以裝飾圖案為研究內容來呈現。

  「設計立校」是川美建校的初衷。1940年,李有行、沈福文等人在成都創立川美前身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李有行致力於染織設計,沈福文則是漆藝大家。更重要的是,這一批先行者把設計分成了家具科、建築科等,「開創了中國設計分科教育的先河」。 後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兩位重要奠基者——龐薰琹、雷圭元也都曾在這裡執教。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包浩斯」設計理念在國內大行其道,其注重工業化、幾何化、簡潔化,為新中國的建設及改革開放後的大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不過,「包浩斯」教學體系,沒有解決涉及鄉村的問題、綠色的問題等。川美地處西南,西南地區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和民族地區於一體,如何用設計賦能區域經濟發展,成為一道必答題。

  由此,川美設計人在追求文化現代性、藝術民族性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一條融匯中西古今,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創作之路,並提出「設計的縱深」概念,一舉成為中國設計版圖上的重要一支。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舉世震驚。由於汶川地處山區,有高山、河流、滑坡等阻隔,對救援車輛進入造成極大阻礙。現「川美」副院長、設計學院院長、教授段勝峰與團隊成員孫元明、許沖先後去實地考察了兩次,結合對汶川的道路、氣候、時間等因素的分析,包括對現有救援的工程和救護車輛現狀的分析,設計出了一款全地形突擊救援車。該車既能開路,又具有救護功能,還可以作為臨時急救醫院。作品一亮相,便得到業界一致好評,一舉奪得第11屆全國美展的金獎。

  2016年,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預先研究項目資助下,由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川美與重慶大學合作設計出了世界上首台融入「中國風」的月球車,可搭乘2名太空人,最高時速可達25千米,單台就可滿足月晝探測、月夜數據處理與傳輸等功能,具備與其他設備重構的能力。段勝峰設計團隊負責了月球車整車概念設計、變幅輪轂設計、車身造型設計和文化概念設計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