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民間,轉角就嗅到藝術的芬芳
2024-10-04 18:17:42
作者: 吳景婭、魯克、黃定坤、孫涵彬等著
當藝術成為配套生活的一部分,意味著精神世界從此將更加豐富。
在渝中區高檔住宅小區——萬科錦繡濱江,重慶錦瑟畫廊開設在裙樓最顯眼的位置。這是一家民營畫廊,創立於1998年,先後策劃舉辦數十次海內外藝術展覽及活動,代理經營近百位藝術家的作品,每年定期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各類大型藝術博覽會,是領軍重慶的藝術經紀和具有海內外聲譽的專業畫廊。
主理人張琪是一位美術專業的科班生。1997年,她從川美工藝系畢業,與早她5年畢業於川美服裝專業的姐姐,像當時大多數藝術青年一樣,跑到榮昌區的安富鎮(中國四大名陶榮昌土陶的出產地)去創作了一批藝術土陶,總共有150多件。這批土陶燒制出來之後,怎麼把它們銷售出去,於是她想到了開一個畫廊。
張琪和姐姐的第一個店「錦瑟藝廊」,開在當時重慶的第一個裝飾城裡——七星崗中天裝飾城。除了賣自己的土陶外,還賣一些川美的同學臨摹的世界名畫,也就是業界所說的「菜畫」。
雖然賣的是「菜畫」,但由於出自專業人士之手,也比那些粗製濫造的「菜畫」高端許多,加之原創的土陶很受歡迎,錦瑟藝廊在圈子裡的名氣日漸擴大,生意穩步發展。
之後,她們開始有意識經營藝術家的原創作品,並定期推出一些主題展覽。店名也比較有底氣地把藝廊改成了畫廊,並開始舉辦一些原創作品的主題展覽,如「視網99藝術作品展」「人民的藝術——吳冠中作品展」「青年名家雕塑作品展」等。
2006年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黃金之年,也是錦瑟畫廊的轉型之年。此後,畫廊不但推出一系列主題展覽,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從藝廊到畫廊的徹底轉型,不再經營「菜畫」和裝飾品,而是按照真正的畫廊模式經營,不但強調活動的藝術與學術含量,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簽約藝術家。同時,還有計劃收藏一些藝術家的作品。
「我這輩子估計不會再干其他行業了,也沒想過要退休。第一是因為喜歡,第二是因為賣畫這事不挑年齡,就算是八九十歲了,只要眼睛還能看畫,嘴巴還能說話,就可以繼續幹下去。最重要的是,我想把藝術獻給生活,為社區增添一點人文氣息。」她說。
在重慶標誌性景點兩江交匯的江之南岸,坐落著又一個文化地標——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它的總建築面積達22000平方米,擁有專業展廳8個,並配套著同聲傳譯學術報告廳、貴賓廳、高清多功能放映廳、MOCA藝術商店、「長江記憶」咖啡廳、藝術品典藏庫等。作為一家民營美術館,其規模不僅在重慶首屈一指,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堪稱「巨無霸」。
這裡不僅是重慶市民及遊客爭相打卡之地,一場展覽的觀眾人數時常超過10萬人次,還是全球當代藝術家、策展人競相辦展之地,先後舉辦「放大——後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新繪畫展」「首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米蘭:世博城市的近百個瞬間——羅貝爾托·葛菲攝影展」「異質共生——2016國際當代藝術展」「萬丈高樓平地起——第二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流光意彩 義大利藝術、視覺、創造當代藝術展」「元素之鏈Alon Kedem個展」「光之書寫澤夫?科罕攝影展」等展覽。
尤其是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首屆就吸引全球五大洲30餘個國家的200餘位藝術家參展;第二屆更是匯聚全球226名藝術家的上千件作品參展,涵蓋人文歷史、西方大師肖像及世界各地自然奇觀等豐富內容,吸引如潮般的觀者走進美術館。
「我想努力呈現的是當代藝術多元、實驗、前衛、先鋒的創意色彩。」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館長鄒玲女士稱。該美術館的主要宗旨就是把國際國內前沿的當代藝術及創作者引入重慶,為重慶市民提供參觀學習當今世界藝術潮流和成果的機會,同時為國內外優秀藝術家搭建起一流的國際平台,推進重慶與世界的文化藝術交流,促進長江上游當代藝術的繁榮發展,進而把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特色的公共美術館。
不僅如此,在重慶,重慶美術館、原·美術館、重慶時代美術館、星匯當代美術館、金山意庫·輕藝術空間、龍美術館(重慶館)等大量美術場館猶如珍珠一樣,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融展示展覽、藝術收藏、藝術教育、文化交流等於一體,提升著城市的品質和公眾的藝術涵養。
走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重慶長江大橋的《春夏秋冬》、歌樂山的《歌樂山烈士紀念碑》、曾家岩的《周恩來》、南山公園的《大金鷹》、大田灣體育館的《賀龍與運動員》、解放碑八一路好吃街的《重慶女孩》《吃火鍋》、楊家坪步行街的《塑膠袋》……一件件雕塑作品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成為文化符號和城市記憶。
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也已從紀念性、抒情象徵的主題轉向了城市景觀,關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以一種更靈活、更豐富的方式進入街道、社區和廣場,走進人們的生活,提升著城市的「顏值」和「氣質」。
長江文化藝術灣區更在加緊建設中,其立足「美術半島」的發展定位,突出生態、歷史、人文、藝術特色,以藝術賦能長江之濱,弘揚藝術文化,營造藝術家和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除了城市,藝術介入鄉村也發展得如火如荼。在武隆懶壩,法國藝術家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的心跳博物館、英國藝術家盧克·傑拉姆的月球博物館、日本藝術家淺井裕介的苔蘚館、日本藝術家松本秋則的竹音劇院、丹麥藝術家托馬斯·丹博的《愛的小徑》;在酉陽疊石花谷,焦興濤的《溝通之介》、傅中望的《斗笠》、劉佳的《對話》;在榮昌安富,徐洋和賀紫瑤的《契約劇場》、王國亮的《生命——陶的旅程》、劉天佟的《咕嚕嚕趕海》……一件件精美的藝術作品被置於綠水青山間、村莊農舍旁,將藝術融入鄉村、融入農民的生活,探索藝術介入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無論從天上去俯瞰夜山城,它的萬千燈火組合成一座座花園,繁花似錦;還是借一段煙雲去細品火車在高架橋上神秘而行,如飛龍般地騰雲駕霧,誰都會驚嘆:重慶本身就是雄大壯美的藝術作品,處處都是藝術作品的精華。這樣被藝術浸潤了每一寸泥土的大地,只會讓你相看兩不厭!怎可能厭?東邊日出西邊雨,輕舟已過萬重山!
(韓毅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