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重慶傳:大江東去唱渝州> 山水入畫,水墨丹青意悠長

山水入畫,水墨丹青意悠長

2024-10-04 18:17:36 作者: 吳景婭、魯克、黃定坤、孫涵彬等著

  群峰聳立,白雲縈繞,路徑隱顯,棧道危架,一行人馬從山間穿出,皆著唐裝……在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件館藏珍品——唐代李昭道傳世名畫《明皇幸蜀圖》,引無數觀者震撼。

  在這幅畫中,李昭道「可視化」地展現了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入蜀的故事,巧妙地把一群負責管行李的侍從安排在畫幅中心,人馬都在休息,布置了一個有趣的「歇晌」場面。把騎馬正要過橋的唐明皇及他的嬪妃、隨從壓縮在畫幅的右角,使畫面充滿了愉悅、輕鬆的氣氛,迴避了彼時唐明皇所面臨的嚴酷現實。畫中還有乾隆皇帝的題詩,足見其珍貴!

  在藝術表達上,該作品的線條有別於前人的緊密連綿、循環超忽,猶如春蠶吐絲一般,通過橫豎、疏密的不同組合,很好地表現了蜀山的奇峭險峻,間以流泉瀑布,穿插人物車馬,製造了良好的空間感。

  色彩處理則以青綠色為基調,間以墨色、花青、汁綠等冷色,與畫中朱紅、赭石、胭脂等暖色形成對比,呈現出一派金碧輝煌的富麗氣象。而大量白色的使用,又打破了大面積濃重的青綠而略顯沉悶的調子,使畫面顯得深沉華麗而又帶有某種神秘感。

  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按畫法風格可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是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觀者可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若與人談經辯道,山水畫堪稱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我的圖像、人的性情。

  重慶顯山露水,雄渾壯美,天生佳景,千姿百態,自然也就成為中國歷代文人墨客情有獨鐘的創作之地,留下了眾多曠世傑作。

  譬如,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宋代夏圭的《長江萬里圖》,波濤洶湧,雄偉險峻;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明代吳偉的《長江萬里圖》,江上風帆,雲山壯麗;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的清代王翬的《長江萬里圖》,山間棧道連雲,江上帆檣如林……

  此外,美國華盛頓弗瑞爾美術館藏的北宋李公麟的《蜀川勝概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南宋趙黻的《江山萬里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的明代仇英的《蜀川佳麗圖》,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的明代謝時臣的《巫峽雲濤圖》、清代袁耀的《蜀棧行旅圖》等,都以「通心之學」展現了重慶的山水神韻。

  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還記載,唐明皇詔吳道子、李思訓寫生嘉陵山水,回京後同畫嘉陵江300里風光於長安興慶宮大同殿壁,李思訓累月方畢,吳道子一日而就。玄宗感嘆:「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

  

  明清時期,以龔晴皋以及破山、竹禪等為代表的巴渝書畫藝術家,還融合諸家,自成一格,獨步風騷。尤其是龔晴皋,吸納石濤、八大山人、傅山等的藝術思想,詩書畫貫通,碑帖交融,筆墨縱橫恣肆,樸拙高逸,為巴渝藝術的發展增添了新的風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