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寫下來
2024-10-04 17:15:43
作者: 韋志中
很多人都會跟我說:「韋老師,我真的不知道要寫些什麼?我不會寫。」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覺得自己既沒什麼東西可寫的,也不會寫。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你能做的就是把此時此刻寫下來。比如,此時此刻頭腦中迸發出一絲想法,不要放過它,一定要立即記下來。你可以採取語音或者文字等多種方式,時間不允許的話也可以只記錄大概,等自己有時間再進行整理。多記錄自己的想法,慢慢地自己的思路就會越來越清晰。我就是運用這樣的方式一點一點地記錄的,從最初寫300字都困難到現在出書,我就是將此時此刻寫下來,一步一步地積累,不斷地去寫,最後寫出屬於自己的書。
當我的頭腦中出現一個靈感,我會立即用備忘錄寫下來,這是我的一個習慣。當你這樣嘗試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不一樣的世界。你的一些靈感、想法是轉瞬即逝的,如果你不記錄下來,時間一長就會忘記。一時的靈感迸發出來,當下的感受是一瞬間的,一旦過去可能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太多時候我們在當下的那個時間節點,所有的感受與體會都是非常珍貴的,錯過了可能就永遠錯過了。
當我準備寫《生命中的貴人》這本書的時候,心裡涌動出一種感激之情。回想自己這些年在心理學道路上獲得了許多人給予我的幫助,我就有感而發,對自己生命中重要的貴人進行感謝。如果當時沒有寫的話,到後面也不會寫了。這個就是此時此刻、那一刻想要做的事,自己就去做了。今天回過頭來想一想,很多事就是這樣,人生當中的很多體驗與決定都是當下有了,過後就再也沒有了。我把它隱喻成「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如果當時沒有做,現在也不會做了。所以我們遇到什麼事,想做就去做。不要等到以後,等著等著就等沒了。很多人會說以後把自己的事情寫下來,等到後來就不會再寫了。
從前,有一個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先生收拾她的遺物,發現了一條特別漂亮的圍巾,是他們一次出去旅遊的時候買的。這條圍巾價格昂貴,很精美,老太太就想著要等到以後在特別的節日戴。還沒有等到那一天,老太太就去世了。那條圍巾一直放在那裡,從來沒有戴過。她的先生特別感慨,人生中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都特別珍貴,要認真對待。想去的地方就去,想見的人就去見,想用的東西就用,不要總是想等到明天。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要珍惜當下。
每一個當下都有新的體驗,抓住每一個當下,過好每一天,把每一個體驗抓住,認真將其記錄下來,你就是自己生活的記錄者。我們需要將當下的生活進行記錄,不然時間一長都忘記了。
此時我能做到的事情,絕不推到下一刻。此地我能做到的事情,絕不換另外一個境地再做。這就是我的態度。我們要及時記錄,及時反思總結才能不斷實現自己的躍進。回過頭看看,總結自己經歷了一些什麼,有什麼收穫和感想。
我們總以為人生很長,然而時間過得很快,有些東西轉瞬即逝。如果不記錄,之後就不會記得。利用此時此刻,將內心的感想記錄下來不失為一件美事。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人的記憶是不斷遺忘的。大家想必都聽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吧。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的,也就是說你記憶了一段材料,如果不加以鞏固,這段材料的內容在你的記憶中會慢慢消失,最後我們能記住的內容是很少的。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記憶的內容需要重複,不然大腦以為是不重要的內容就給遺忘了。就像我們看一部電影,剛看完你可以跟朋友講這部電影的很多細節內容,但是時間一長別人再問你上次看的電影你就不一定能記得電影的內容了。我們想要記住自己所看到的內容就需要記錄。就說看書這件事情,當你拿到一本書,你想從書中獲得什麼呢?你想記住書中的多少內容呢?如果問你,你還記得最近看的一本書是什麼書,書中講了什麼內容,你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什麼,這些你能回答出來多少呢?我們都希望自己能記住書中的內容,但是時間一長我們都會忘記。如果我們想要記住書中的更多內容,我們就需要記錄了。我們要藉助一定的工具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比如筆記本、手機備忘錄等。
很多人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不會記錄自己的靈感,自己的所思所想也不會想著保存下來。思考讓人如同置身於迷霧之中,此時此刻的新想法,下一秒可能就煙消雲散了。如果不好好地做記錄,恐怕就再也想不起來曾經閃現的新點子了。但是如果你把這些新點子記錄下來,保存下來,就等於把迷霧裝進塑膠袋緊緊紮好,將這些新的想法打包後再過多久都不會輕易遺忘。由於大腦的某種機制,人類無法長期記住他所接觸的所有信息。接觸的信息會被暫存在大腦中一個叫海馬體的地方。海馬體的暫存期限是1~2周。在這期間,記憶的信息被使用2~3次,就會被大腦貼上重要的標籤,這些信息就會被轉入大腦記憶的金庫——顳葉位置。信息到達顳葉,就會形成難以忘卻的記憶,在大腦中長期保存下來。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可見記錄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的記錄方式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以前的大多數人是用筆將自己的生活感想記錄在本子上,但是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大家現在更習慣於將一些想法記錄在手機上。個人的習慣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樣的。我們都是為了將自己的感想記錄下來,而不是讓頭腦中的想法轉瞬即逝,消失不見。也許有人會想記錄下來有什麼用呢?日子過去了,一去不復返啊,但記錄下來的內容可能會對我們以後的選擇產生影響,會有想不到的結果。
記錄的本質是輸入,記錄的目的是加深日後對輸入內容的理解,以及日後對這些內容的融會貫通。很多人說沒有記錄就沒有生活。記錄就是對生活的一種再反思。
記錄就像我們整理衣服一樣,本來一堆雜亂的衣服放在那裡,有的攪拌在一起,如果不整理就一直放在那裡。放久了,有時候自己都忘了有什麼衣服了,也不記得自己放在哪個位置了。我們要找一件衣服就要翻箱倒櫃,有時候還不一定能找到,這既浪費了時間,也消耗了精力。通過整理,我們知道自己有哪些衣服,可以進行歸類,把上衣、褲子、襪子等分門別類地進行收納,日後查找起來也更方便。我們的記錄也是為了將自己頭腦中的東西進行分門別類,在頭腦中查找更便捷,提高自己的效率。
我們是否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記錄自己的當下,記錄自己的生活呢?很多人估計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了!跟老年人聊天,他們經常會說10年一眨眼就過去了。他們會說一些陳年舊事,好像那些事情就發生在昨天。人們工作後感覺一年很快就過去了,經常感慨時間怎麼過得如此之快。為什麼年齡越大越有這樣的感覺呢?如果用記憶增量理論來解釋,我們成年後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簡單地重複,大腦中的總數據並沒有像兒時那樣處於迅猛增長的階段。我們大腦現在處理的信息可以用自己幾年前存好的搜尋引擎來進行處理,駕輕就熟。總的信息量沒有怎麼增加,我們主觀感覺自己體驗的新東西越來越少。而體驗是增加主觀時間重要的一部分。通過走出舒適區,跳出熟悉感,慢慢地你的主觀時間會增長。
在我們的記憶中,越近的時間流逝得越快。我們主觀上對時間的感覺也一樣。兒時我們感覺一個假期時間仿佛還很漫長,但是成年後我們會覺得一個假期還沒有怎麼過就悄悄溜走了。我們對「現在」的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慢慢加速。1890年,心理學家曾經讓年輕人和老人做出對時間的比喻。年輕人大多數的比喻是「平靜無波的大海」,類似於現在的歲月靜好。老人大多數的比喻是「快速飛奔的火車」。從年輕人與老年人對時間的比喻可以看出他們主觀上對於時間的感受性。法國的哲學家保羅·珍妮特在1897年提出了人類對時間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理論。他的理論提出,1年的時間在人的記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樣的。比如當你1歲的時候,1年的時間就是你生命的全部。當你50歲的時候,1年的時間只是你生命中的2%。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生命越長,1年的時間在你的記憶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很多人說時間過得很快,如白駒過隙。不記錄的時光就這樣悄然溜走。對於生活,我們需要記錄。我們是如何與時間發生關係,如何記錄自己與時間相處的過往,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與時間聯結,與生活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