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的行動力

2024-10-04 17:15:10 作者: 韋志中

  很多人看到我就問我:「韋老師,你怎麼那麼有幹勁啊?什麼時候看你都是熱情滿滿的,非常有活力,教我幾招唄。」

  很多人會好奇我的動力來自哪裡。很多人一開始很有動力干一件事情,但是在一段時間後就不想做了。大部分干到一定成績的時候就開始有點不想努力了,沒有動力了。他們就非常想知道為什麼我一直都那麼有勁,想做的事情能一直堅持幹下去,而且都幹得還不錯。

  我持久的動力來自我的理想。我的內心始終有一種動力在推動著自己,在不同的階段我的動力也不一樣。最強大的動力就是生命的自由,人性的自由。

  

  第一動力是原始創傷,推動著你要成為一個可以依靠的人。第二動力就是現實社會人的一種本能追求的價值、希望,要成為更好的自己。第三動力就是生命本身的動力。如果這三股動力持續存在,那你這輩子就是個幸福的人。在生命的一開始,我們需要做一個靠譜的人,需要成為一個可以依靠的人。這股動力讓我不斷地去做事,不斷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是發展中的人。當自己這個階段的目標實現後,自己的需求也在變化,我們開始追求不一樣的內容。這時候的動力就轉化為自己的一種本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想追求自己內心的價值感與希望感,在這個方向上不斷努力。到後面就是追求自己生命本身的動力。

  很多人會給自己設立很多目標,但是執行力卻跟不上自己的計劃。很多人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比如有人說要減肥,但是從沒看到他出去跑步,控制自己的飲食。有人說自己要看書,但是下班後就拿起手機刷抖音、玩微博,看書的事情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人們缺乏自律,自己心裡想去做,但是卻行動不起來。

  我們很多人都在遭遇這樣的情況。墨子說:「志行,為也。」意志付於行動,那才是作為。提高自己的執行力,需要進行準備,設立自己的目標。亨利·福特曾有句名言:「做好準備是成功的首要秘訣。」在行動之前做好準備,為了自己的目標提高自己的行動力。機遇只會屬於那些做好充分準備的人,只有各方面都準備好了,機會來臨的時候你才有可能抓住。在準備過程中,我們會遇見很多困難與問題,這個時候不能放棄,要持續專注於當前的事情。歌德曾說過:「一個人不能同時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去學一門,學一門就把它學好。」持續地關注於自己當前所做的事情,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在遇見困境的時候要堅持。

  很多人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堅持就是勝利」,勝利往往就在於再堅持一下。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選定自己的方向與目標後,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往自己的目標堅定地奔去。荀子曰:「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在面對外界的質疑時要堅定自己的內心,不為他人所影響。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方向走下去。也許這過程很累,很辛苦,但是堅持後的收穫也是你想不到的。很多人沒有成功都是因為死在了半山腰。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認知失調理論,是由利昂·費斯廷格提出來的。認知失調是指某人在做出決定、採取行動或者接觸到一些有違原先理念、情感或價值的信息後所體驗到的衝突狀態。當我們的行為與我們的自我概念不一致,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就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為了避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們就會扭曲我們的觀念。很多時候我們會為自己做的事情尋找理由,進行辯解。我們經常會為自己的拖延尋找藉口,讓自己在舒適區待著,而一直沒有行動。我們不願意去突破自己。

  現在很多人想要提高自律性,總是想要做很多事情,但是行動力跟不上。有時候這也想做,那也想做,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想每件事都做好,可能會導致每件事情都做不好。很多人一次行動不順之後就沒有信心去做後面的行動了。很多人借用很多的工具來提高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想要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最後都不了了之,其實是我們的自律性不夠。

  很多人問我,怎麼提高自己的行動力?我的方法是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做好為實現這個目標不斷行動的決心。太多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下定決心做好一件事,這是自己的目標不明確。在目標明確的情況下人是有動力去做事的。行為經濟學家認為要想實現自己定下的目標,我們就要限制自己的選擇,他將這個理論稱為「預先承諾」。在行動之前就想好自己的退路,這樣的行動大多會以失敗而告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選擇太多,就會攤薄我們的精力,讓我們不能全身心去行動。

  有些人買了一本書回來翻了幾頁就隨手一扔,不知道放在哪了,也不會去看了;有些人想減肥,在健身房辦了一張卡,去了幾天就不再去了,朋友喊他去大吃大喝他就去了;有些人說要去跑步,買來運動裝備,沒跑幾天覺得太累就放棄了。我們的大腦中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本能的欲望,告訴我們需要及時行樂,不要考慮那麼多,開心快樂最重要。另一個是我們的自控力,告訴我們要深謀遠慮,要控制自己,為以後考慮,克制自己的衝動。在本能欲望的衝動下,我們不喜歡思考複雜的事物。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人的大腦分為兩個系統:第一系統在遇見問題時不加思索,按照自己的本能行事。第二系統遇見問題花的時間要比第一系統時間長,第二系統要經過大腦的思考,對問題進行分析與判斷,然後進行決策,這是理性腦。

  人類喜歡能夠及時反饋的事物。有些事情不能立即得到反饋。就拿讀書這件事情來說,書里的內容不是立即就能用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人有時候看不到那麼遠,抵擋不住誘惑,也就很難堅持下來了。很多人都知道讀書的好處,但是在面對外界的誘惑時,還是沒能堅持讀書。讀書不能即時反饋。人類具有自控能力,能夠控制自己到底是看書還是不看書。這主要取決於人的前額皮質,前額皮質位於人的額頭與眼睛後面的神經區,主要負責記憶、判斷、思考、分析和操作。如果前額皮質出現問題或者不發達,就會出現注意力障礙,遇事不會解決、不會計劃等。

  為什麼有些人制訂計劃就能堅持下來,而有些人卻不能,早早就放棄了?主要在於前額皮質是否「在線」。史丹福大學羅伯特·薩博斯基指出,我們大腦的前額皮質的作用就是讓我們選擇去做更難的事情。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在下班後堅持去讀書做讀書筆記,而有些人就在那看電視劇,而不想看書。面對外界的刺激我們選擇是做難的事情還是做舒服的事情,這取決於自己的前額皮質。

  在行動力上,我們會疑惑為什麼有些人那麼自律,而自己就是堅持不下去,那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自律的路子。

  第一,要找到自律的入口,進入自律的狀態。牛頓說過,一切都是有慣性的。人也一樣,當你長時間不自律,就很難讓自己進入自律狀態。我們要學會先做一些小事,讓自己進入狀態。當你準備考試,你可以先在網上查查那些考試的經驗帖,了解一下考試的難度,把相關的資料整理一下,買一些複習資料。當你準備跑步,你可以看一下公眾號裡面別人一些關於跑步經驗的文章以及一些帖子。你還可以購買運動裝備,為後面的跑步做準備。當你準備閱讀,你可以把自己要讀的書籍列個書單,把自己想看的書籍買回來。

  第二,為自己制訂自律的計劃,還要做計劃調整的預期。在制訂計劃的初期,我們都信誓旦旦,一定可以成功,將自律堅持到底,在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有時候一件小事就能打亂我們的計劃。比如制訂了減肥計劃,可能一個冰激凌、一次聚餐就打破了自己的計劃。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一次一次就這樣打亂了自己的自律計劃。我們要給自己一個緩衝期,要適時調整自己的計劃。

  第三,行動計劃要循序漸進,同時要制定止損線。計劃不是一兩天就能實現的,其間我們會有情緒的低落期,什麼都不想干,我們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做好。同時在衰落期的時候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止損線,什麼時候必須停止不按照計劃行事的狀態,總不能一年365天都心情不好,都不想做啊。人是有自己的主動性的,要在自己設定的止損時間前,繼續執行自己的計劃。

  第四,我們需要創造一個令人振奮的環境。在那個環境下,我們就知道自己要去執行這個計劃。

  我們是自己行動的第一責任人。要想看行動的效果,我們就要將目標量化。比如減肥,我給自己規定了一周5天要跑步,每天跑步要達到半小時。但是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減肥的效果不明顯,看看自己跑步的公里數,發現半小時自己才跑了1公里,這樣就不好了。我們在自律中也要給自己設置獎勵,在達到自己的小階段目標後獎勵自己一番。可以是一場電影,一件自己的喜歡的物品等。

  自律之路就像打BOSS一樣,難度不斷地升級。在自律之路上我們也會不斷地看到新的風景。行動力是自律成功的鑰匙,我們要好好把握這把鑰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