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合作

2024-10-04 17:14:42 作者: 韋志中

  在網絡科技還不發達的時候,人們主要是通過什麼形式來傳播、普及和學習心理學的呢?幾乎是沒有什麼途徑的,大部分人了解心理學或者學習心理學都是通過書本或身邊人的描述。這些途徑傳播速度慢,影響範圍窄,甚至還會傳播一些不正確的觀點和理念。這無論對心理學的傳播者還是心理學的接收者來說都是困難重重,傳播者很難將一些正確的心理學理念傳達出去,群眾也找不到了解或尋求心理學幫助的路徑。

  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們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心理學的傳播途徑也越來越多樣化了,主要有報紙、電視和自媒體等。接下來具體介紹我與媒體合作的經歷,以及我對這些媒體的一些看法。

  這些年來,從央視的《心理訪談》開始,各大衛視也推出了心理類節目。如果你有興趣,晚上的時候打開收音機,幾乎每個電台都至少有一檔情感談話類節目。伴隨著這些節目的誕生,必然也有一些心理諮詢師走到鏡頭前與大眾進行互動,他們或睿智,或犀利,或溫和,說出的話總是直指人心,讓人驚嘆:怎麼他那麼厲害,幾句話就能解決那看似難纏的痛苦情結啊!

  毋庸置疑的是,心理類節目對於把心理學推廣普及到大眾中去是功勞巨大的!最近幾年來,各種心理學理論已經深入人心。

  一開始,我使用的媒體是網際網路。那時候的媒體對心理學有了認識,他們遇到與心理有關的問題,想讓心理專家來評論一下,就上網際網路找這類的專家,就聯繫到我。不同的階段網際網路上主要流行的社交平台不同。那個時候就是做網站、做論壇、做博客,後來才有微博。我是新浪博客健康專欄首頁推薦的專家。

  我其實不太理解媒體上做心理學的原因是什麼。最早,我被一家衛視邀請去做了一段時間的心理節目。錄製的時候我發現,媒體有一種思維,就是想要現場火爆,現場效果好。但是我是心理學專家,我來這裡是要幫助來訪者,不是為了節目現場效果火爆而去「修理」來訪者,讓這個現場變得又吵又鬧。這次的合作並不是很愉快,4個小時錄製下來,經過剪輯,做出50分鐘的節目。這次合作以後,他們沒再邀請我,我也不願意再去了。

  

  但是,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想。既然電視台打造的是心理類的節目,就得按照心理學的紋理去處理。媒體要效果,要渲染,可以理解,但是這是個助人的節目,首先要尊重心理學專家,一定要站在幫助人的立場上。其次,還要尊重上節目的來訪者,他們是來尋求幫助的,不是來配合節目現場效果的。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做媒體呢?可以做自媒體,這樣心理諮詢機構就徹底活了。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貼吧、論壇等網絡社區。自媒體是基於網際網路的社會化媒體,由於社會化媒體更加互動,更加快速,充分滿足了每個人都想要發聲的需求,同時其及時性也非常吸引人,因此社會化媒體瞬間擁有大量的受眾群體。社會化媒體也需要有優質的內容,自媒體人就是這些內容的來源之一,而且是其中一股強大的力量!如果說以前你有滿腔的才華不得施展的話,現在網際網路時代,成為一個自媒體人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已經有許許多多前輩們通過社會化媒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是比較術語類和專業性的解釋,通俗一點解釋自媒體就是你自己開的媒體。比如我在今日頭條上面註冊了一個心理諮詢帳號,在我的今日頭條下面有我的應用中心,這個應用中心就是自己的媒體,現在有14.9萬粉絲,如果好好經營,在上面分享諮詢案例或者一些專業性的心理學知識,做理論的科普和推廣,很快便會有人來找你做心理諮詢。就好像面對這十幾萬人開了一個心理診所,每個月可以接幾個到十幾個心理諮詢個案,幫助他人。

  所以自媒體跟你的職業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往往可以推動你的進步和你職業的發展。而且平台還會給你錢,比如我與今日頭條平台簽約,那就是屬於行業里的大V,受到平台的認證,以後每回答一個問題,五百字以上,還有幾百塊錢。關鍵是,平台還會把我放在首頁推薦給用戶,讓更多人可以看見我,了解我寫的東西,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私信我。如果是一個心理工作室,成本其實就夠了,先接電話預約的,暫時進行電話諮詢,按小時進行收費,然後逐步發展成為面對面的諮詢。

  實際上我們是可以做自媒體,如果你的文筆不錯,文章寫得好,一邊寫,一邊整理,最後還可以將你的文章和感受匯集成書集,傳播給更多的人。這是一條路線。

  另外,還可以適當去參加本地的電視節目。報紙現在的閱讀量有限,但是報紙有一個好處,它是主流媒體,影響力強。有的報紙能夠給你帶來影響力,但不能帶來客戶。

  微信公眾號也是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是開發者或商家在微信公眾平台上申請的應用帳號,該帳號與QQ帳號互通,通過公眾號,商家可在微信平台上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進而形成了一種主流的線上線下微信互動營銷方式。你可以自己申請一個個人公眾號,好好經營,在公眾號上發表心理學的推文等,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那麼,如何處理媒體與保護隱私的關係?目前不管是哪一類電視節目,其實一上去就等於個人隱私全部被公開了,如果你願意或者決定通過電視節目的方式接受心理諮詢,那麼就要接受它給你帶來的一切後果和影響。所以後來的心理訪談類節目,都是讓邀請來的心理學專家們自己找願意上節目的來訪者,因為節目需要自願並且足夠獨特的案例,這樣才會有人願意看,才會有節目效果,才會有收視率。所以只要能找到案例你就可以去上節目,但這其中存在著風險,因為帶著來訪者上節目,你不知道在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這都是不可控的。

  那麼,媒體上的諮詢案例都是真實的嗎?我的回答是:有真實的,也有不真實的。2005年,我曾在電視台做了一個心理故事節目,節目中邀請的嘉賓和主持人是我找的人,專家是我,諮詢的個案是我們心理機構的學員。這就帶有不真實的成分。

  還有一檔心理類節目,裡面的來訪者、故事和諮詢的過程全是真實的。有很多人都十分積極主動想參加這個節目,節目一開始來訪者就開始吵,吵完以後發現都是很狗血的事。

  老百姓們都特別喜歡看這些問題,每個人看了別人的問題都想出謀劃策去幫助節目上的人。其實這個節目也是打著這樣的旗號:我們請了心理學專家來幫助你解決困擾你很久、影響著你幸福生活的問題,這些心理學專家會認真聆聽你的問題,最後幫助你。有些來訪者還是有顧忌的,都是戴著墨鏡和口罩來,也有想臨陣脫逃的人,不想把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傷口或者說是最脆弱的部分暴露在大眾面前,讓人們評頭論足。這時,主持人和編導就會鼓勵他,「你要留在這裡,老師或者心理學專家才能幫助你呀!」其實,在我的心目中,真正想要幫助人的地方應該是專門的心理諮詢室。

  我個人並不主張在一些真人秀節目上進行心理諮詢,但是我主張可以去做更多的心理文化類節目,去宣傳和科普心理學的現象和知識,比如心理知識的講堂,我們可以講古今中外的心理學人物,對他們進行詳細的分析,把心理學知識串聯進去,可以解讀詩詞歌賦裡面的心理學思想和心理現象等。

  我曾在《廣州日報》連續寫了三年的專欄,最開始寫是出於自己愛看愛寫愛思考,喜歡評論,寫個千兒八百字,一個月寫四次,就能獲得幾千塊錢的報酬。關鍵是《廣州日報》發行量非常大,看的人也非常多。

  後來南航《精英生活》雜誌的主編跟我說:「韋老師,我給你開一個專欄,專門用來解決人的心理問題,將你的知識、技術和經驗,你助人的過程和心得寫到這個專欄裡面,我們發表出去。」雜誌每周一發行,在南航所有的飛機上都有。這意味著,只要是乘坐南航的旅客都有可能讀到我的專欄,並知道我。

  慢慢地好多粉絲就來了,常常有人與我搭訕:「韋老師,我在南航雜誌上面看到你了。」有一天,我去看中醫,前面排隊的阿姨問:「你是不是韋老師?」……

  其實在一些媒體雜誌上,確實是可以經常寫一寫心理學的文章以及自己的一些專業性的知識、技術和體會,可能人家正在等著看你的文章,他真的願意嘗試付費找你做心理諮詢。

  之所以有些人總是覺得沒有辦法,做不來,辦不到,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不勤奮,不動腦筋,不願意去嘗試,其實機會到處都是。一句話,做不成就是你不用心。

  當你決定踏上了心理學這條道路並真真實實、腳踏實地在前進著的時候,真的可以讓你比以前更加發光發亮,可以讓你有更多的機遇、更多的選擇,站在一個更高的平台上俯視這個世界的大好風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