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與個人發展
2024-10-04 17:14:45
作者: 韋志中
我們來說說個人與機構的關係。
在《精神衛生法》出台前,雖然二級心理諮詢師並不具有開業資格,但可以開一個心理諮詢機構,只不過要求醫療除外、違反中國相關法律的除外。這個定義是很模糊的。當《精神衛生法》出台之後,法律上給出了明確的規定和定義,社會上的心理諮詢師沒有治療病人的權利,只能做一般性的心理問題諮詢。
目前,雖然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證已經被取消了,但有的地方可以註冊心理諮詢機構,而有的地方就註冊不下來,這說明地方之間存在著差異,對政策的解讀也各有不同。當前的心理諮詢市場十分不明朗,不確定哪個部門負責這一範圍,因此沒有人可以批准這一類公司的開業。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當你開了一家心理諮詢公司,就可以給來訪者做心理諮詢了,但提供的心理諮詢服務屬於醫療範圍以外,法律規定不允許你治療精神病人,你沒有診斷的資格。然而,如果來訪者中有疑似精神病患者,你為他提供了心理諮詢服務後可以進行判斷,如果是精神病人,就要建議他去醫院找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沒有處方權,是不能治療精神病人的。
曾經有學員問能不能開一個團體工作坊。我的回答是:能。可以利用網校學習的課程。比如學習了積極心理學技術這門課,你就將學習內容重新設計一下,做個PPT,開辦一個積極心理學技術班,兩天收費600塊錢,當招到20~30個學生的時候就能開始上課了。
很多心理諮詢機構是個人機構。在這裡,個人怎麼發展?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問題,機構與個人是什麼關係?
如果說機構是你的,那麼機構和你這個人是什麼關係呢?是你去經營這家機構,要把這家機構經營成一個商業的機構去賺錢?還是這個機構經營你,要把你這個人經營成一個著名的心理專家?大家要搞清楚,是機構為你服務還是你為機構服務?也就是說,你是做平台還是專業?
那我對個人與機構的定義是什麼呢?從一開始,我對韋志中心理諮詢工作室的定位就是它為我服務而不是我為它服務,我需要一個機構讓我干好專業。在我的機構里,我帶領幾個助理,他們幫忙打理工作室的日常事務,我能騰出手來走我的專業道路。
這是我一開始對機構的定位:機構為我服務,我為心理學服務,心理學為社會服務。機構可以沒有,因為我也可以隨時沒有,但是心理學會一直在,社會對心理學的需要也會一直存在。假設機構消失,然後人消失,但是心理學這門學科是不可能消失的。假如心理學沒有了,被其他學科合併了,合併成了社會學,以後沒有心理學了,那社會服務還在嗎?只要有人在的地方社會服務就會在。
因此,我們要明確,誰先沒有?誰最不重要?機構最不重要。
確定了機構是為我服務的定位之後,個人的發展方向就清晰了。我在經營機構的同時是為了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專業的人,是為了成長自己,經營自己的生命狀態。我們要知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遇見什麼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些有名的心理學專家開機構,但是每一次開都會虧,這是什麼原因呢?他就是犯了這個錯誤,他想利用自己的人脈和影響力將這個機構開起來,而不是利用這個機構將自己經營和打理得更好。開機構有兩種方式,一是注重平台的打造,純商業型,請許多心理諮詢師來坐診,管理他們,讓他們幫你賺錢,經營好。二是開一家獨立的,專門為自己服務的,能讓你專心做一位專家的機構。
但是,打造平台是很困難的。因為這需要商業資本運作,所以最難的是要將機構壯大,這需要搭上人脈、時間和金錢,會使花在自己成長上的時間和精力變少。並且在這過程中,付出多回報少甚至沒有回報,為他人作嫁衣的情況都有可能出現。
最好的方式是,如果大家有條件,自己開機構,但是不要自己租房子,可以找一個社區,通過商量從社區獲得辦公場所並為他們提供服務。這是一種合作的關係,不需要掏錢,開設的心理工作室為社區服務並成為社區的參觀點和特色。類似於這樣的地點還有婦女兒童中心等,都可以去嘗試。
網校是什麼?我認為,網校就是實現我、實現跟著我的一批批心理學工作者的個人成長和自我價值實現的一個平台,當我們實現了這個目標以後,就會開始去追尋更高和更好的平台。
所以我認為個人與機構的關係就是機構為我個人服務,我為心理學服務,心理學為社會服務,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每一環都好好的,沒有那麼複雜。在這個過程中,我終於成為一個優秀的心理諮詢師,這是我個人成長的一個經歷。
鍾年老師曾說,無論是學習還是社會上的實踐,如果非要分派別,那就只有一個派,就是科學派。只是有的人在社會上做應用類的心理學,另外一批人在學院裡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雖然側重點不同,一個側重實踐一個側重研究,大家的目的都是服務社會、服務社會上更多的人。
但是這中間確實有一條河,這條河隔開了學院派的心理學專家和社會上實踐的心理工作者。以前,這條河上只有一條「繩索」,有些人可以通過繩索攀到對岸,比如說我就是靠著這條「繩索」爬到對岸的,向學院派的心理學家們交流和學習。所以我早前便進入一些高校去做他們的客座教授和研究人員。
之後我就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在這條河上修一座橋。讓應用心理學派和學院研究派可以互相了解,相互交流,放下各自的偏見和不理解,轉換思想,推進心理學的發展,讓心理學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服務機構工作委員會成立了,其中有大學心理學院的院長、教授,有社會上的實踐專家,大家組成一個幾十人的專委會,說明兩派已經勝利會師。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繼續溝通,而且要合作,那麼無論在哪個陣地,無論在主流陣地還是非主流陣地,在研究陣地還是在實踐陣地,都是一顆真心、一顆公心地去經營心理學,大家最終會走到一起,共同為中國的心理健康事業貢獻個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