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技能不夠用

2024-10-04 17:14:36 作者: 韋志中

  很多人會疑惑自己學的知識與技能到底有沒有用,人們會覺得自己一直在輸入,但是成效不明顯,沒有什麼長進。這時候就容易懷疑自己現在所學知識的價值。

  我們所學的東西都是有用的,這些內容都會成為你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可能在遇見現實問題時你會覺得自己所學的沒有什麼實用性,從知識到實際應用要有一定的轉化,而這個轉化的過程就需要一些綜合素質。比如你的人文素養,你的創造性思維,你對當下的事情的一個把握,這些都是基於你之前的知識積累,基於你之前的經驗,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把以前學習到的東西進行遷移才能真正運用到實踐中,你對當下的事情的把握都涉及你之前獲取的知識。

  以前學習到的知識只是書本上的,還沒有應用。我們就是要把自己學習到的內容進行實踐,將書本上的知識落到運用上來,在這個過程中,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我們需要這樣的方式將兩者進行結合,「事上練」就是這樣來的。就像心理學,我們學習到的都是心理學理論與概念,這些心理學原理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心理學的思維與體系,但是涉及人文方面比較少,人文比較關注當下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在諮詢中,很多時候我們探討的不是關於心理學科學的問題,而是探討人文的東西,真正的療效也就來自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不是說諮詢師把知道的知識轉給來訪者,來訪者的問題就解決了。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都發生在關係中。關係不好,大家帶著情緒辦事,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在心理諮詢中靠的是諮詢師與來訪者的人格進行互動,在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形成一個交互的場合,在這個場合中,諮詢師與來訪者互相交往,讓來訪者重新體驗與感受,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覺察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重新提升自信心,重新提升自己面對問題的勇氣,重新提升自己的安全感。這就需要自己去體驗並面對自己的內心,慢慢提升自己的心理資本。這些不是通過知識能獲得的,知識只能提供專業的技能方法,比如對於來訪者的一個問題,諮詢師認為有個方法技術可以幫助來訪者,這屬於知識體系裡面的內容,這在諮詢師與來訪者的諮詢過程中占比較小,更多的是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你來我往過程中的人格互動。怎麼樣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將自己的知識融入自己的人格中?在心理諮詢中重要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你這個人。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一些問題,心理資本要進行提升,我們才會有信心面對接下來的困難,有動力去面對這些問題。諮詢效果主要取決於三方面的技術:第一技術是諮詢師,即諮詢師的人格、態度、價值觀、情感等。第二技術是經驗,即諮詢師對來訪者的了解,對人情世故的觀察。第三技術就是所學的心理學知識與方法。很多時候你感覺諮詢效果不夠好,可能就是因為你的第一技術與第二技術都不夠好。很多時候關係好了,事情也就都好說了。在諮詢關係一般的時候,來訪者對諮詢師說的方法與技術會覺得沒用,因為他不信任諮詢師。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作為一名新手諮詢師要把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基礎打好,積累自己的經驗,還要不斷實現自己的心理成長,完善自己的人格。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關係對於諮詢的效果非常重要。當來訪者感受到你是支持他的,信任他的,溫暖的,專業的,他就比較相信自己能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他內心能感覺到希望。

  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是非常特殊的,這種人際關係既有親子關係、親密關係,還有朋友關係、合作夥伴關係,是多種元素相結合的特殊關係。合作關係中雙方是平等的,彼此尊重的,有建設性與啟發性。親密關係中兩個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親子關係中作為父母的要引導孩子,時而在前,時而在後,時而在左右陪伴支持。朋友關係中要互相尊重又有獨立的自我,彼此互相需要。這是一個綜合性的關係,並不是某一種關係,在不同階段不同時刻所處的角色也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覺得是自己的知識與技能不夠用,其實並不是,而是你的心不夠用。你的心沒有覺察到他,你既沒有感受到他,也無法把你心裏面的感受表達出來。你好像無法與他進入一個新體驗、新視角。如果你用心了對方會感受到的,他覺得你是真的站在他的角度幫他。每一個來訪者的問題不同,人格不同,現狀不同,諮詢關係不同,當下不同,療效因子也不同。有的人只要感受到他人的溫暖就好了,有的人只要感覺到被支持就好了,有的人只要有個專業的人陪伴他,給予他專業的知識與方法,讓他看到希望與可能性就好了。有時候你給的是鼓勵與陪伴,有時候你給的是勇氣與支持,有時候你給他了解與聆聽,這些療效因子都不一樣。重要的是人們的心是否能看到。

  心理諮詢還涉及諮詢目標的建立。諮詢師要與來訪者一起用心商定諮詢目標,兩個人一起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沒有諮詢目標的心理諮詢過程,就好像由諮詢師領著來訪者在一個迷宮裡轉悠,久而久之,兩個人都筋疲力盡,頭昏腦漲。許多來訪者走進心理諮詢室,為的就是解決問題,如果心理諮詢師沒有方向感,就不能很好地幫助來訪者。

  不管來訪者怎麼兜兜轉轉,諮詢師都能帶領來訪者從不同的方向來到真實的現象旁邊。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來訪者雖然來到了諮詢室,想獲得幫助,但是對諮詢師還是會有試探,還會有不信任和阻抗,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在諮詢中沒有諮詢目標,諮詢師就可能把握不到真實的現象,在來訪者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強行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或者帶著來訪者面對他不願意面對的事情,這樣會讓來訪者感受到攻擊,產生更強的阻抗。

  在諮詢中,知識技能很重要,諮詢師的心也很重要。諮詢師需要讓來訪者慢慢地放下自己的試探、不信任、阻抗,兩者之間建立一個溫暖、安全、信任的關係。在這樣的基礎上,來訪者慢慢地打開自己的內心,讓諮詢師去看裹了一層又一層的傷口。只有達到這樣的程度,諮詢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有些新手諮詢師在來訪者剛開始進行諮詢的時候,就急切地想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當來訪者還在猶豫和矛盾的時候,心理諮詢師就迫不及待地拿起「工具」,到處去戳來訪者的傷口。我認為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我經常比喻說,和來訪者做諮詢就像你去來訪者家裡做客,在大家關係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主人只會讓你在客廳裡面坐著,而不會讓你參觀家裡的任何一個房間。這個時候不能著急,要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去幫助來訪者,而不是讓主人和自己都生一肚子悶氣,這就要看諮詢師有沒有用心了。

  用心的諮詢,諮詢師的真誠來訪者是能感受到的。諮詢師的真誠是一個表率,當來訪者感受到諮詢師那樣真誠地面對自己,來訪者也可能會用真誠的態度,也將會學會如何用真誠的方法去溝通和交流。

  那麼怎樣做到真誠呢?心理諮詢情境下的真誠是一種深層次的真誠。他不僅僅是需要來訪者實話實說,還需要諮詢師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諮詢師需要對自己的表情、行為、情緒等進行覺察,感受到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與念頭。比如當你言語上說「我是支持你的,理解你的」,但是你在行為上把腿攏起來了,把胳膊抱起來,這就是明顯的言行不一。諮詢師在諮詢中要注意來訪者的一言一行,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覺察。

  自我覺察能力是真誠的重要保障,同時真誠也需要勇氣。諮詢師要勇敢地打開自己,面對自己,同時在來訪者面前坦陳自己。向一個求助你同時接受你指導的人坦誠自己是需要勇氣的。當諮詢師對來訪者說的內容感到困惑,可以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告訴來訪者,讓來訪者知道這種情況。這並不是諮詢師的知識技能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是來訪者故意以這樣的方式來面對,可能他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諮詢師要將自己的這種感受告訴來訪者,讓來訪者認識到自己這種情況,然後諮詢師與來訪者一起來面對這個問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