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的「助」字訣
2024-10-04 17:13:32
作者: 韋志中
如果諮詢師覺得心理諮詢只是為了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成長自己,我覺得這是錯誤的,這明顯就是打著幫助別人的旗號來療愈自己的缺德行徑;如果諮詢師能夠用心靈溫暖心靈,在幫助自己的同時幫助別人,把自己的成長放在第一要位,這才是我們可以接受的行為;如果諮詢師能夠更上一層樓,處處為家國考慮,為社會服務,這才算是真正的大俠!
只談「助人自助」是錯誤的
為什麼要學心理諮詢?我想一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助人自助」。
如果諮詢師能夠遵循倫理規範,然後通過幫助別人實現自己的專業鍛鍊與成長,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目前的情況是,我們很多人把「助人自助」理解錯了。
我諮詢不要錢,這有什麼錯?我想幫助他,想為他解決問題,這有什麼錯?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總感覺自己做的都是為了幫助別人,卻沒有想過自己做的符不符合倫理規範,符不符合行業道德。
如果你碰到一個免費的心理諮詢師,他告訴你,「我只是鍛鍊一下,不收費用」,你還敢找他諮詢嗎?要知道任何一個群體活動都是在雙方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能開展的,更何況心理諮詢這種涉及溫暖人心的工作。諮詢師不收費用就是關係不對等的表現,那還怎麼保證接下來的諮詢過程科學合理呢?
如果來訪者急於解決問題,而諮詢師卻支不了招,那來訪者會怎麼想?「是不是我問題太嚴重了,專業人士都解決不了?」「這諮詢師也太水了吧,他到底會不會諮詢呀?」「這又是個騙子!」而免費的諮詢師怎麼想呢?「我本來就是免費的,你還想要我怎樣!」也正是由於關係的不對等,才會出現諮詢師一系列不負責任的行為。
所以,在諮詢過程中,該把自己擺在什麼位置是至關重要的,不收費用明顯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違反職業倫理的行為。
諮詢師成長不到位,會是個災難
心理諮詢是一個非常注重倫理的職業。有些情況即使來訪者願意,我們做諮詢師的也要小心再小心。比如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過程當中,只要是別人同意,你就可以幫助別人,或者是拿走別人的錢,但在心理諮詢當中,即使來訪者同意了,你也不能夠同意,因為你同意就違反了規則。
如果諮詢師在做諮詢時,來訪者發生了移情,要跟諮詢師發生關係怎麼辦?這時諮詢師就需要搞清楚,來訪者的移情是由於他打開了內心,對諮詢師產生了依賴,這是諮詢過程中的一種正常表現。注意,這還是在諮詢中,這還是在有嚴格倫理限制的工作中,這不同於一般的社會戀情,不是你情我願就可以的。如果諮詢師糊塗,答應了來訪者的要求,那可就是自毀招牌、自斷生路了。
同樣地,如果來訪者找諮詢師做諮詢,一上來就想把自己的遭遇全部倒給諮詢師,美其名曰信任,這時諮詢師就要評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諮詢師覺得此時此刻不合適的話,就需要拿出專業的態度告訴來訪者:「你現在先不要告訴我,還沒到時候!」否則之後也是會自斷生路。
總之,諮詢師需要幫助來訪者,但並不是事事都要依著來訪者。如果諮詢師自己職業道德不堅定,職業成長不到位,那對來訪者來說其實也是個災難。
打著幫助別人的旗號來療愈自己
一些心理諮詢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就需要通過幫助別人來獲得價值感,說白了就是打著幫助別人的旗號來療愈自己。
現在網上有一個很火的國際心理諮詢師註冊機構,它在百度上的點擊率非常高,總是排在搜索榜的第一位,但就是這個機構已被證實為騙子單位,教育部根本就沒有認可。並且這個所謂國際機構的負責人都是中國人,而且沒有一點心理學的學術或工作背景,完全就是在騙人們的血汗錢!這雖是個人牟私利的行為,但損害的是整個中國的心理健康產業。
這種騙子行徑,雖說在這個行業中並不是很多,但是既然出現就值得我們思考。如果心理諮詢師沒有自我成長,那將會為整個行業甚至社會帶來多少災難?
「自助助人」才是正道
與「助人自助」相比,「自助助人」只是有一個順序上的變化,首先成長自己,然後幫助別人。
作為諮詢師,我們去幫助來訪者,我們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要比來訪者高,我們自身的心理溫度一定要比來訪者高。如果來訪者是一個冰人,諮詢師也是個冰人,那還談什麼諮詢呢?這明顯是同病相憐的兩個人,乾脆抱頭痛哭得了!所以,一定要先成長自己,然後再幫助別人。
那我們怎麼樣才能自助呢?我的建議是去做社會服務,並且是自願做志願服務。心理諮詢和社會服務是有很多相同點的,比如都在幫助弱者,都在貢獻愛心,但社會服務比心理諮詢相對簡單一些,因為它沒有那麼高的倫理要求。
我們之前開展了「知行合一計劃」,旨在給老年人群體送溫暖。我們的志願者既不關注老年人過得苦不苦,也不詢問老年人的人生大事,我們只是讓老年人介紹一下自己的優點,對自己有什麼評價等,結果一場活動下來,老年人都興奮得不得了,這就達到了自助助人的目的。
為什麼做志願服務會比較好呢?因為志願服務是利他行為,你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別人的正向反饋,這種自我價值感的提升要比找別人鍛鍊來得坦蕩舒服得多。因為你去找別人鍛鍊,實際上你是打著幫助別人的旗號來療愈自己,這多少有點不坦蕩的感覺。但志願服務就不同了,你的心理是光明的,是磊落的,你的一言一行別人都會看在眼裡,這就是君子行為。
「助人助人」是境界
自己成長之後,再去幫助別人,別人因為你得到成長之後,又去幫助他人,這就是「助人助人」。
「助人助人」是比較純粹的助人,能讓你享受到助人的快樂。在助人的過程中,諮詢師沒有一點私心,沒有一點利己的想法,他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有一些助人者,他比較在意助人的結果,助人能不能為自己帶來好處。比如那種幫助別人鍛鍊自己的諮詢師,只是得到了一些滿足,他並沒有享受到助人的幸福感與價值感。
另外,幫助別人成為有價值的人也是「助人助人」的核心所在。我的心理學網校就是沿著這種思路在幫助學員成長。比如在「知行合一計劃」中,每個參與人員都獎勵500元。這500元對於一些人來說並不多,但是它裡面包含著榮譽與滿足,這就會激發學員去嘗試,進而去幫助老年人,這就是助人的開始。當這些學員走進養老院之後,通過和爺爺奶奶們相處,聽他們講人生故事,聽他們說生活趣事,在這個過程中,學員不知不覺就被感染,這就是接受教育的過程。通過幫助老人,學員自身的自豪感和價值感就會提升,這又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活動,其實裡面隱藏著層層「圈套」,學員在不知不覺中就「中招」了。
當然,我舉這個事例,並不是想證明我自己多麼高大上,而是想說策略性的引導很重要。這在我們心理諮詢過程中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心理諮詢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是抱著「你說你的故事,我認真聽著就行了」「你有問題了,我幫你解決;解決不了,不好意思,你另找他人吧」這種心思。
心理學人要自強起來
隨著心理諮詢師資格證的取消,我們做心理學的,更應該自強起來。因為國家把職業認證取消,實際上是在整頓這個職業。心理學人不自強,不自愛,不自我成長,還談什麼幫助其他人呢?
另外,我們也要意識到這一點,這個行業有成千上萬的從業者,只有極少數人才會成為心理指導家,大部分人都會成為一般的心理輔導人員或社會服務人員。所以大家今後走的路線一定是社會服務及大眾心理服務,也就是自助—助人—「助人助人」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