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長的誤區——捨近求遠
2024-10-04 17:13:26
作者: 韋志中
面對成長,我們會踩到很多雷區。在成長路上,我們會走進一些誤區,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發現。關於心理成長我們總是捨近求遠。比如不關注自己,而關注他人;重經驗輕理論,過於重視技術而忽視成長;嚮往遠方而丟了生活;執著於個體而沒有注意團體;關注問題,而沒有關注積極方面。這些誤區在成長中經常上演。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自己與他人
我們在對待自我與他人的問題時經常會走進誤區。比如我們問,你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呀?有些人說學習心理學就是為了搞定自己的兒子或者老公。有的人說學習心理學是為了掌握一種方法去幫助別人。有的人說學習心理學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堅硬,讓自己的防禦能力更強。
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學習心理學呢?我們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他人。你所學習的理論、方法、技術與思路是正確的,但是,如果你是為了改變別人而去學習,那麼你的學習方向就出現了偏差。
有一次,我到一個地方上課,遇到這樣一件事情。我在賓館接到一個電話,他問:「你是韋志中嗎?」我回答:「是。」他說:「我要跟你好好談談,過過招。」我一聽來者不善啊。後來才發現原來對方愛人在網校學習,學完之後比之前更加囂張,動不動就說「這是韋志中說的」,還有視頻為證,他就想著要找韋志中聊聊。後來,我知道其實是他愛人在學習的方向上偏離了,她學習心理學是為了改造自己的老公。
從愛情心理學的角度,你為了別人改變自己可能會有好的結果,但是你為了自己的幸福去改造別人,結果大多數不如意。之前有一個愛情心理學的漫畫,講的是一個女孩子出來提著包,老公馬上就把包搶過來自己拿著;一說要上廁所,老公立馬把燈給打開;買到的冰激凌老公會讓女孩吃第一口……看到第五條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一條都沒有做到,看到第九條的時候發現,前面做到的人都分手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自我了。如果學習心理學是為了改造他人而放棄自我,想控制別人,這種學習方向就是不正確的。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讓我們問問自己的內心,我為什麼要來學習心理學?為什麼要成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我最根本的心理動機是什麼?在這當中我想獲得的是什麼東西?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工作者開始思考和理解,在從事心理服務的過程中,我們到底是幫自己在先,還是幫人在先。一開始,我們也許都打著幫助別人的旗號。我在從事心理學工作十幾年之後的今天才開始明白,我在最開始時其實是打著幫助別人的旗號去幫助自己的。說得更具體些,可能是通過幫助別人去治療我自己。這可能也是許多心理學工作者曾經走過的一段路。
人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總是在別人身上找毛病,想著讓別人去改變,用這種捨近求遠的方式是成長不起來的。人要在自己身上找毛病,而不是在他人身上去找;別人是遠的,不可控的,而自己是近的,可控的。
經驗與結論
《莊子》中有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習是不會停止的。我們從生下來開始就在學習,積累經驗,進行實踐,提高自己的能力。人生每天都在學習中度過。
目前我經常接觸到不同的人,經常開會,也時常感嘆:光陰幾十年,於指尖悄然溜走。我從少年出來闖蕩,到現在在廣州定居,這幾十年的時間感覺真的很快。人生是有限的,我們不能浪費時間,要將自己學習的東西弄懂。我們要把握這樣的時光,認真地學習知識,鑽研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有一套自己的體系。前人做出了自己的研究,現在人們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在帶學生的時候我主張他們把最近幾年的優秀論文列印出來。比如要做青少年的注意力訓練,就把關於青少年的注意力訓練研究的論文看一看,了解最前沿的研究知識。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據前人研究的內容來發現自己要研究的內容會事半功倍。
有時候人們做事容易想當然,認為自己都是正確的。人要根據科學體系去做事情,不要陷在自己的經驗裡面。面對不同的事物,有經驗是好事,但是有時候會束縛發展判斷。只依靠自己的經驗不去思考,不探索問題的對錯,就會缺少一種糾錯的能力。
科學體系里的內容是需要人們去發展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的一些內容已不適用,我們要遵照科學體系里的理論,多看書,多查找相關的資料,多用科學的方法。我在去年的一個關於婚姻家庭論壇的報告中提到一個研究。夫妻雙方都不進行建設性溝通與夫妻中只有一方進行溝通,對夫妻關係的效果是一樣的。一方進行積極溝通的積極層面在於個人成長,他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去積極溝通,而是為了自己的發展。
成長與技術
成長中,我們將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術上,很少放在成長上。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去參加培訓班的學習,掌握各種心理學的技術,但是卻不願意花時間去參加成長小組,找老師做個人督導。我們認為技術是看得到經濟回報的,而體驗是看不到的。其實個人成長體驗與督導很重要,你自己成長好了,你的技術在使用中更顯魅力。
像溫州模式的產業,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做,它只做一個,並做到最好,就成功了。目前心理學做產業、做社會應用也是同樣的模式。關於心理學社會應用產業化的思路方法是我很感興趣的心理學研究的點。比如顧海根老師是心理測量的專家,我們可以購買老師在學校做的德育量表關於學生道德品質的量表成果,請顧老師擔任這個學術研究的直接顧問和總監,我來做這個研究推廣。
針對全中國的中小學生的道德量表和應急干預課程的方案,我們進行設計,編寫成書,這就是將研究內容轉化成成果,進行市場推廣。我們可以與學校合作,學校派幾名老師來進行培訓學習,學習完成後在當地學校建立心理檔案,學校給老師與學生進行一次相應的培訓。
我們不需要在技術上花費太多功夫,而應該把精力放在個人成長上。在心理學這門學科中,你會什麼技術,社會需要什麼知識,你把自己會的做好,你的技術發揮會最大化。限制你的不是你會的,也不是你會的不夠,而是你沒把自己會的發揮出來。
我們把中心弄顛倒了,把技術放在重要位置,而忽視了成長。成長是第一位的,人只有成長了才能更好地學習技術。
生活與遠方
有一句話之前很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掀起了人們追求遠方的情懷。我們嚮往遠方,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重複、乏味。我們都想去往遠方,但卻沒有把自己現在的生活過好。
我們渴望自由的人生,渴望追求內心的寧靜,總認為去遠方就能得到想要的事物,一心撲向遠方,而忽視了現在的生活。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人的需求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
人在成長中追求遠方,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有時候生理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便過快地追求高層次的需求,就可能得不償失。生活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生活之外追求遠方,遠方與生活可能都不美好。
我們應該在生活層面找這些東西,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而不是在生活之外。
個體與團體
在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家大會上,我做過一次報告。我第一句話問大家:「在座的有從業比10年更長的心理學家嗎?」為什麼在心理諮詢行業超過10年的心理學家比較少呢?因為大家的方向錯了。很多人就很疑惑,心理學的方向有什麼錯的?很多諮詢師去做個體諮詢,但沒有做團體諮詢。很多人做個體諮詢都等不到個案,一些人在團體中講課獲得經濟來源與收入。個案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去做的,人們對個體心理諮詢有一定的誤解,對心理諮詢認識不夠就造成這樣的狀況。
我國有十幾億人口,如果進行心理健康服務,需要以團體形式進行教育。第七屆團體心理諮詢論壇,主題就是團體心理取決於社會服務,團體心理輔導對於社會服務心理學體系的用處。在社會服務體系裡面,團體心理輔導在學校、社區、企業等地方都可以進行使用。
我們網校採取的就是網際網路體驗式團體的教學,網校的幾千名學生就是一個大團體。我是團體導師,教務主任就是助理導師。每一個團體學習者,都可以在網校學技術然後在社會上開展團體,進行服務。
問題與積極
人們習慣於從問題出發,總是盯著別人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總是對別人進行分析,不要覺得你比別人懂得多。你想要成長就要去行動。比如別人來找我做諮詢,可能他之前已經找人諮詢過,我就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說完之後我們就一起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看看我們能一起做些什麼,讓這件事情不會朝向惡的方向發展,而是朝向好的積極方向發展。我與來訪者一起尋找好的方法來解決,接下來就是積極行動了。在積極行動中產生積極情緒、積極品質,這個問題就會朝著一個健康方向發展。現在的諮詢方向發生了一些改變,不再是以前的問題模式,更看重是否用積極的方式來看待。
現代人都很看重時間,不喜歡拖得很久,想快點解決問題。在心理諮詢中很多新的方法就出現了。比如後現代的短期焦點療法,它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療法。強調正向積極面與解決問題的方向,認為小改變成就大改變,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專家。
成長不要捨近求遠,要用心經營好自己的環境,珍惜當下,好好利用身邊的資源,尋找我們心靈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