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美國的獨立
2024-10-04 17:11:25
作者: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著 熊亭玉譯
18世紀末,歐洲聽說北美大陸的荒野中發生了怪事。被沒人祖輩在英格蘭懲罰了堅持「君權神授」的國王查理,如今他們則在自治政府的鬥爭中寫下了新篇章。
為了方便起見,現在我們要回到幾個世紀之前,回顧一下爭奪殖民地的早期歷史。
在三十年戰爭期間以及戰爭結束之後,以新的民族利益或是王朝利益為基礎,數個歐洲國家應運而生,在商人的資本和貿易公司船隻的支持下,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繼續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爭奪疆土。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探險了一個多世紀之後,荷蘭和英國才登上了探險的舞台。後來者反而占有優勢。最開始的艱難工作已經完成了,而且最開始來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的航海人並不受當地人待見,而後來的英國人和荷蘭人卻受到了歡迎,被視作朋友和解救者。英國人和荷蘭人並沒有什麼高人一等的美德,他們的第一身份就是商人,他們不允許宗教因素干擾實際生活中的判斷。第一批歐洲人在接觸到弱小民族時,都非常殘忍,而英國人和荷蘭人卻理性得多,知道該在哪裡收手。只要能夠拿到金銀、香料和稅收,他們放任本地人自由地生活。
這一來,英國人和荷蘭人就得以拿到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等到各自安頓下來之後,英國人和荷蘭人就因為想要爭奪更多的殖民地打了起來。奇怪的是,殖民地之戰並非是在殖民地的領土上展開的,雙方在3000英里之外的海上打起了海戰。「統領海洋的國家也統領陸地」,這是古代和近代最為有趣的準則之一(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可信賴的法則之一)。這一法則一直都靈驗,但現代飛機的出現可能改變了海洋的地位。然而,18世紀是沒有飛行器的,正是英國海軍為英格蘭贏得了大片的美洲、印度和非洲殖民地。
17世紀英格蘭和荷蘭之間的系列海戰並不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話題。兩者勢力懸殊,自然是強者勝出。但英格蘭和法國(英國的另一勁敵)之間的戰爭就要重要得多了,最後強大的英國海軍戰勝了法國海軍,但前期戰爭是在美洲大陸上進行的。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白人們在這裡發現了很多前所未見的東西,法國和英格蘭看見什麼,就宣布歸為己有。1497年,卡伯特登陸北美,27年後,喬瓦尼·韋拉扎諾[280]來到了北美海岸線。卡伯特為英國效力,而韋拉扎諾則在法國旗幟下航行。英格蘭和法國都宣稱自己是整片北美大陸的擁有者。
17世紀,在現在的緬因州和南北卡羅萊納州之間,英國已經建立起10個小的殖民地。這些地方成了英國某些非國教信徒的避難所,比如說清教徒在1620年到達了新英格蘭,還有貴格會信徒在1681年到達了賓夕法尼亞。這些都是很小的拓荒者社區,聚集在距離海岸很近的地方,這裡遠離王室的監督和干涉,在更為幸福的環境中,他們建起新家,開始了新的生活。
而法國的殖民地卻一直都為皇家所有。法國人不允許胡格諾派信徒,也就是新教徒去往殖民地,害怕他們危險的新教教義污染了印第安人的心靈,也擔心他們會干擾耶穌會神父的傳教工作。因此,英國人殖民地的基礎就比鄰居兼對手的法國殖民地健康得多。英國殖民地表現了英國中產階級的商業活力,而法國領地上居住的人是國王跨越重洋的僕人,只要一有機會就想回國。
然而在政治上,英國殖民地的地位就很不盡如人意了。法國人在16世紀發現了聖勞倫斯航道的出口,他們從五大湖區一路往南,沿著密西西比河往下,在墨西哥灣修建了幾處防禦工事。一個世紀的探險建設之後,60個法國堡壘沿路阻斷了英國大西洋沿岸殖民地往內陸發展的線路。
英國不同的殖民公司得到的是「從東岸到西岸」的政府撥地。聽起來沒錯,可在現實中,法國的堡壘就是英國殖民疆土的邊境線。要想打破這道障礙也是可行的,但需要人力和物力,需要進行一系列的邊境戰爭,雙方都要在印第安人部落的幫助下屠殺自己的白人鄰居。
斯圖亞特王朝在位之際,英法之間無戰爭之虞。斯圖亞特王朝想要建立貴族政府,想要擊敗議會的力量,他們需要波旁王朝的幫助。但是,1689年,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從英國國土上消失了,繼位的是荷蘭的威廉,路易十四的大對手。從那一刻開始,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戰事不斷,一直持續到1763年《巴黎和約》簽訂。
我已經講過了,在這些戰事中,英國海軍自然是擊敗了法國海軍。法國屬地與母國之間的聯繫被切斷了,法國喪失了大多數的殖民地,等到戰事了結之時,整個北美大陸都落到了英國人的手裡,蒂埃、山普倫、拉薩爾、馬凱特,以及二十位其他法國探險家的偉大探險活動都成了為他人做嫁衣裳。
這片廣袤的土地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有人居住。清教徒於1620年登陸麻薩諸塞,他們是教義非常嚴格的清教徒,無論是在聖公會的英國還是在加爾文主義的荷蘭都找不到幸福。從北部的麻薩諸塞到南部的卡羅萊納和維吉尼亞(完全是為了菸草利潤而開創的菸草種植地區)這一條窄窄的線上有人煙,且人口稀少。但是生活在這片藍天之下,呼吸著清新空氣的人們和母國的同胞們大為不同。在荒蕪之地,他們學會了獨立和自立。他們的祖輩都是堅忍不拔、精力充沛之人。當時,懶惰膽怯的人是不會遠渡重洋去往他鄉的。前往美洲的殖民者受到了母國的約束和限制,他們在母國生活得很不愉快,他們想要成為自己的主人。而英格蘭的統治階層似乎並不能明白這一點。英國政府惹惱了殖民者,他們討厭受約束,於是開始了反擊,也就惹惱了英國政府。
反感的情緒越演越烈。如果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英明一些,如果國王沒有那麼放任首相諾斯勳爵的散漫和漠不關心,事態有可能大不一樣,但我們在這裡就無需詳細多言了。事實就是,英國在美洲的殖民者發現和平爭論不能解決問題,就拿起了武器。他們不再是忠心耿耿的子民,他們造反了。當時德意志的王公貴族對外出租自己的部隊,競價最高者得之,喬治三世出了高價,僱傭了德意志士兵為他打仗,一旦這些士兵抓住了造反者,就會處以死刑。
英國和英國在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爭持續了7年。這7年期間,大多數時候,造反者最終獲勝的機會看起來都比較渺茫。很多人,特別是城市裡的人都還忠於國王,他們想要和解,願意祈求和平。但是,偉人華盛頓守護了殖民者的事業。
他得到了幾位勇敢之人的鼎力相助,指揮裝備很差卻是堅定不移的軍隊,削弱了國王軍隊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敗局似乎已定,他卻用兵如神,扭轉戰局。他的部隊常常都餓著肚子,冬天,他們沒有禦寒的鞋子和外套,不得不居住在風吹雨打的壕溝里。但是這些士兵對他們的偉大領袖有著絕對的信任,他們堅持不懈,最終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華盛頓領導了一場場的戰役,班傑明·富蘭克林在歐洲進行外交斡旋,從法國政府和荷蘭銀行家兜里掏錢,這些都非常有趣,但更為有趣的是革命早期發生的一件事。不同殖民區的代表聚集在了費城共商大事。這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年。當時海岸線上大多數大城鎮都還在英國人手裡。從英格蘭出發的援兵坐著戰艦來到了北美洲。這種情況之下,只有堅信獨立是正確之路的人才有勇氣做出1776年6月和7月的那些重大決定。
6月,維吉尼亞的理察·亨利·李給大陸會議提出一項提議,「這些聯合的殖民地區是,按照權力應該是自由獨立的州,不效忠於英國王室,這些殖民地和大英王國之間的所有政治聯繫都且應該完全解除。」
這項提議得到了麻薩諸塞州約翰·亞當斯的支持,7月2日就開始執行。到了7月4日,《獨立宣言》正式發表,這份宣言是由托馬斯·傑弗遜起草的。托馬斯·傑斐遜精通政治和政府管理,嚴謹能幹,註定要成為美國最著名的總統之一。
這一消息傳到了歐洲,後來又傳來了殖民者最終獲勝的消息,而且還頒布了著名的《1787年憲法》(第一部成文憲法),歐洲人對此大有興趣。17世紀大宗教戰爭過後發展起來的高度集權的王朝體系已經到了權力的頂峰。在歐洲,國王的宮殿巨大無比,而皇城周圍貧民窟面積也在迅速增加。貧民窟里的居民已經顯現出躁動不安的跡象,這些人非常絕望。上流社會,也就是那些貴族和專業人士也開始對當前的經濟和政治條件產生了一些疑慮。美洲的殖民者獲得了成功,他們從中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很多不久之前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完全是有可能辦到的。
用那位詩人的語言來說,打響列克星敦戰役的槍聲「響徹全世界」,這有點誇張了。中國人、日本人和俄國人(更不要說澳大利亞人了,庫克船長不久前才再次發現了澳洲,他得到的回報是被殺死了)根本就沒有聽到這聲槍響。但這槍聲越過了大西洋,登陸了歐洲大陸群情憤懣的火藥庫。在法國,這聲槍響引發了大爆炸,震撼了從彼得格勒到馬德里的整個歐洲大陸,扔下了幾噸重的民主磚頭,埋葬了老式的治國和外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