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權力制衡

2024-10-04 17:11:10 作者: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著 熊亭玉譯

  法國的「君權神授」卻在繼續,而且越演越烈,只有新出台的「權利制衡」法才對統治者的野心加以控制。

  英國人在為自由鬥爭期間,法國的情況卻截然不同。歷史上在恰當的時間,在合適的國家,有合適的人,三者合一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對於法國而言,路易十四就是這一理念的體現,可要是沒有這個人,歐洲其他地方的人可能要幸福些。

  這位年輕的國王統治著當時人口最多,也是最發達的國家。路易十四登基之時,馬薩林[270]和黎塞留[271]這兩位傑出的紅衣主教已經將停留在古代水平的法蘭西王國打造成為了17世紀最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路易十四本人有著非凡的才能。今天的我們生活在20世紀,周圍依然是太陽王[272]輝煌時代的種種記憶。我們的社交生活是以路易十四宮廷的完美禮儀和優雅表達為基礎構建的。在國際和外交關係中,法語依然是外交場合和國際集會的正式語言,原因就是兩個世紀之前,這種語言達到了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優雅和暢達。路易十四的劇院依然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在他的統治時期,法國科學院(由黎塞留首創)在學術界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其他國家紛紛效仿。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現在的菜單上印的都是法文,這絕不是巧合。體面的烹飪是一門非常講究的藝術,是文明最高級的表現之一,最開始就是為了這位偉大的君主而練就的。路易十四時期是輝煌和優雅的時代,我們依然因此而受益。

  不幸的是這幅靚麗的圖畫還有另外一面,遠遠沒有上文所講的那麼光鮮。國外光鮮亮麗,國內往往悲慘不幸,法國路易十四時期就是這樣。1643年,路易十四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他死於1715年,也就是說他一個人統治了法國72年的時間,幾乎是兩代人的光陰。

  我們需要好好理解一下「一個人」統治的意思。路易十四是第一位我們稱之為「開明專制」的君主,在他之後,很多國家都出現了這種獨特高效的獨裁制度。路易十四不喜歡那種只是裝裝樣子,把國務當成野餐會遊戲的國王。事實上,啟蒙時期的國王比任何臣民都還要勤勉,他們早起晚睡,辛勞程度無人能比,他們覺得「君權神授」,不用諮詢臣民的意見就可以統治國家,同時他們深感「神授的職責」,不敢懈怠。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當然,國王不能事事親為,他的周圍必須有數個幫手和顧問。有一兩個將軍,幾個外交政治的專家,再有幾個聰明的金融家和經濟學家也就夠用了。但這些達官貴人必須事事請示君王的旨意,他們不能按照個人意志辦事。對於廣大人民而言,神聖的君王本人代表的就是他們國家的政府。祖國的榮譽就是這一個王朝的榮耀,與我們美國人民的理念恰恰相反。當時的法國事實上就是為波旁王朝所治,為波旁王朝所享,為波旁王朝所有。

  這一體系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國王就是一切,其餘的人什麼都不是。年高得力的貴族也被迫逐漸交出了在省份政府里的權力。如今,一個小小的皇室官僚,指頭上沾滿了墨跡,坐在偏遠巴黎的一棟政府大樓中,履行的是一百年前封建領主的職責。而封建領主被剝脫了所有的工作,搬到了巴黎,無所事事,在宮廷里盡情娛樂。很快他的莊園就患上了一種叫做「在外地主」的經濟病。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這些勤勞得力的封建管理者就變成了凡爾賽宮廷遊手好閒的公子,雖風度翩翩,卻百無一用。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之時,路易十四10歲,此時因為三十年戰爭的浩劫,哈布斯堡王室已經失去在歐洲的主導地位。路易十四野心勃勃,當然想要利用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讓自己的王朝像哈布斯堡王室曾經那樣傲視群雄。1660年,路易十四迎娶了西班牙國王的女兒,瑪利亞·特里薩。婚後不久,他的岳父大人,哈布斯堡王室的傻子之一,菲利普四世就死了。路易十四立刻就宣布西班牙所屬的荷蘭地區(如今的比利時)是妻子嫁妝的一部分。這樣巧奪豪取會給歐洲的和平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也可能威脅到新教國家的安全,在荷蘭共和國外交部長揚·威特的領導下,瑞典、英格蘭和荷蘭成立了第一個大國際聯盟,也就是三國聯盟。這一聯盟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路易十四用錢和花言巧語買通了英格蘭和瑞典,荷蘭遭到了盟友的背叛,只能自求多福了。1672年,法國人入侵了低地國家。他們大隊人馬開進了荷蘭的心臟地區,荷蘭人第二次挖開了堤壩,法國人陷入了荷蘭的沼澤地中。1678年的《奈梅亨和約》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招來了第二場戰爭。

  法國入侵荷蘭的第二次戰爭從1689年一直持續到1697年,最後簽署了《里斯維克條約》,但路易十四並沒有因此得到他夢寐以求的歐洲霸主地位。他的老對手揚·威特死於荷蘭暴民之手,但繼任者威廉三世(上一章節講到了他)挫敗了路易十四想要成為歐洲統治者的所有企圖。

  1701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的最後一位國王查理二世駕崩,爭奪王位的戰爭立刻開始了,戰爭一直持續到1713年《烏特勒支條約》簽訂。戰爭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卻掏空了路易十四的國庫。法國軍隊在陸地上取得了勝利,可英國和荷蘭的海軍卻摧毀了法國人全面勝利的所有希望;而且在長期的戰爭中,一條基本的國際政治原則誕生了,有了這條原則,日後就沒有哪個國家有望長期統治整個歐洲或是整個世界。

  這就是所謂的「權力制衡」。任何法典上都沒有這條法則,但3個世紀以來,這條法則就像自然法則一樣為人所遵守。提出這一觀點的人士認為,處在發展的民族主義階段,歐洲只能在整個大陸多個衝突利益達到平衡的情況下才能倖存。絕不能允許哪個國家或是哪個王朝統治其他國家。三十年戰爭中,哈布斯堡王室就是這條法則的犧牲品,但他們是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犧牲品。當時所有的爭鬥都籠罩在宗教紛爭的迷霧當中,我們甚至不太清楚那場戰爭的主要走向是何處。可是在那之後,我們開始明白,在所有的國際事務中,最重要的還是經濟考慮和算計,這就是冷冰冰的事實。我們發現世上有了一種新型的政治家,他們手持計算尺和收銀機,精打細算。揚·威特就是這種新型政治派別的第一位成功執行者。威廉三世則是這一派別的第一位尖子生。雖然路易十四聲名遠揚,輝煌一生,卻是第一位明知故犯的犧牲品。在他之後,還有很多其他的犧牲品重蹈覆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