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天下的法則
2024-10-04 16:54:56
作者: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著;李君蘭 譯註
哀公1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2在方策3。其人4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5。人道敏6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7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8,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9,不可以不知人10;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11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12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13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14,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15群臣也,子庶民16也,來17百工18也,柔遠人19也,懷20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21。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22。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23。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24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25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26,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27薄斂28,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29稱30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31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32,舉廢國33,治亂持34危,朝聘35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凡事豫36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37,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38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注釋
1.哀公:春秋時魯國國君。姓姬,名蔣,「哀」是諡號。
2.布:陳列。
3.方策:指典籍。方,方版,古時書寫用的木板。策,竹簡。
4.其人:指文王、武王。
5.息:滅,消失。
6.敏:勉力,勤奮。
7.蒲盧:即蘆葦。蘆葦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8.殺(shài):減少,降等。
9.事親:侍奉親人。
10.知人:知道、了解別人。
11.達道:天下人所共行的大道。
12.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13.達德:通行不變的美德。
14.九經:儒家主張的治理天下國家的九條準則。經,準則。
15.體:設身處地地去體察,體恤。
16.子庶民:以庶民為子。子,動詞,指愛護。庶民,平民。
17.來:招來。
18.百工:各種工匠。
19.柔遠人:安撫邊遠地區的人。
20.懷,安撫。
21.不惑:不疑於理。
22.不眩:不迷於事。
23.勸:勉力,努力。
24.盛:多。
25.讒:說別人的壞話,這裡指說壞話的人。
26.任使:足夠使用。
27.時使:指使役百姓有一定的時間,不誤農時。
28.薄斂:賦稅輕。
29.既(xì)稟:古代按月付給的工資。既,即「餼」,指贈送別人糧食或飼料。稟,給予糧食。
30.稱:符合,相當。
31.矜:憐憫,同情。
32.繼絕世:延續已經中斷的家庭世系。
33.舉廢國:復興已經沒落的邦國。
34.持:扶持。
35.朝聘:諸侯定期朝見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聘。
36.豫:同「預」,預謀。
37.跲(jiá):這裡指說話不通暢。
38.弗措:不罷休。弗,不。措,停止,擱置。
譯文
魯哀公詢問治國政事。孔子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方略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世,這些政令就得以實施;他們去世,政令也就隨之廢弛了。治理民眾的途徑是勤於政事;治理土地的途徑是勉力種植。國家政事就像蘆葦一樣。所以治理國家就在於獲得人才,獲得人才要求君主提高自己的修養,修養自己在於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的意思就是愛人,親近自己的親族是最大的仁。義的意識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親近自己的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都是禮的要求。處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得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就不能治理好民眾。所以,君子不能不重視品德修養。想要修養品德,不能不侍奉好親人;要侍奉好親人,不能不了解別人;要了解別人,不能不知道天命所在。」
天下人所通行共有的倫常關係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些倫常關係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係;智、仁、勇,這三種是天下公認的美德。至於這三種美德的實施,道理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有的人生來就懂得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懂得,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懂得,但只要他們最終都懂得了道理,也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說,有的人自覺自愿地去實行,有的人為了謀取利益才去實行,有的人要克服困難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成功實行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智慧,努力實行就接近仁愛,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知道這三點,就知道如何修身了;知道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民眾了;知道如何治理民眾,也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國家了。」
大凡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法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近親人,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徠各行各業的工匠,優待邊緣地區的民眾,安撫各國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中庸之道;尊崇賢人遇事就不會困惑;親近親人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抱怨;敬重大臣就不會沒有主張;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勉力行善;招徠各種工匠,國家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就都會敬畏服從了。
像齋戒那樣淨心虔誠衣冠齊整,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修養自身的方法;摒棄讒言,疏遠女色,輕視財物而重視品德,這是鼓勵賢人的方法;提高親族的地位,增加他們的俸祿,與他們愛憎一致,這是勉勵人們愛自己親人的方法;讓眾多的官員供他們使用,這是敬重鼓勵大臣的方法;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並給以優厚的俸祿,這是鼓勵士人的方法;使役人工不誤農時,減少賦稅,這是鼓勵百姓的做法;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是鼓勵各種工匠的做法;客人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做好事的人,救濟關懷有困難能力弱的人,這是安撫邊遠地區人士的做法;延續那些斷代的諸侯後裔,幫助復興滅亡的諸侯國,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從厚,收受從薄,這是安撫各國諸侯的辦法。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法則,實行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大凡一件事情,事先做好準備就能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之前做好準備,就不會結結巴巴;辦事之前做好準備,就不會困惑猶豫;行動之前做好準備,就不會憂慮不安;上路之前做好準備,就不會陷入絕境。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民眾。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是有辦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辦法的: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是有辦法的:反躬自省而不誠心的,就不能孝順父母;使自己內心真誠是有辦法的: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內心真誠。真誠,是天理的根本,努力做到真誠,是為人的根本。天然的真誠,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做到,自然而然地符合中庸之道,聖人就是這樣的。努力做到真誠的人,就是選擇善道而執著追求的人。
「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詢問,嚴謹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實行。要麼不學習,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詢問,問了沒有得到要領絕不罷休;要麼不思考,思考了沒有收穫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弄清楚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實行了沒有達到目的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努力能做到的,自己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總可以做到;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自己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總可以做到。如果真能夠按這種方法去做,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是軟弱的人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秦穆公三用孟明視
秦穆公把百里奚與蹇叔封為左右二相之後,秦國國力越來越強盛,在諸侯國中間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穆公稱霸的目標似乎也越來越近了。
晉文公死後,杞子從鄭國派人送信回來,說:「鄭國人把北門的鑰匙交給我了,如果秦國悄悄地派軍隊來偷襲,我會在裡面打開城門接應,吞併鄭國不是很容易嗎?」秦穆公向百里奚和蹇叔徵求意見,他們都極力反對:「路經好幾個國家千里迢迢地去偷襲人家,很難得到什麼好處。鄭國也一定會得到消息,提前防備。何況鄭國有人賣鄭,我們又怎麼能保證秦國就沒有人賣秦呢?不要去。」秦穆公聽不進去,堅持要發兵。
穆公派了三位將軍領兵,一個是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另外兩個是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軍隊出征那天,蹇叔哭著來為軍隊送行,並且對自己的兒子說:「你們這次是必然失敗有去無回啊,晉國的軍隊一定會在崤山阻擊,看來我也只能等待著到那裡去為你們收屍了!」秦穆公聽了氣急敗壞地說:「你這個死老頭兒,你要是中壽之命的話,你墳上的樹都已經長成材了!」
秦國的軍隊浩浩蕩蕩向鄭國開去,路上碰到了鄭國商人弦高,他一面派人回去傳信,一面趕著十二頭牛送到秦國的軍營,假裝說自己是鄭國的使者,鄭王特意派來慰勞秦軍的。秦軍一看,這說明鄭人早就得到消息,如今已經準備好以逸待勞了,繼續前去偷襲也就沒有意義了。於是掉轉兵馬往回走,路過晉國邊境滑的時候,順手就把滑滅了。
這時晉國正在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辦喪事呢,剛剛即位的晉襄公聽到秦軍滅滑的消息不由得怒火衝天:「秦國這是欺侮我喪君喪父,在我們國喪期間侵犯我的城邑!」於是他穿著黑色喪服親自統領兵士,在崤山阻擊了秦軍,秦國的士兵幾乎全部死在山谷里,三個將軍則一起被抓住帶回去。
晉文公重耳的夫人懷嬴,是晉襄公的親生母親,也是秦穆公的女兒,她對襄公說:「聽說你虜來了秦將孟明、西乞術、白乙丙。秦國和晉國原本是親戚,一向彼此幫助。孟明視這幫武人為了自己要爭功,才鬧得兩國傷了和氣。秦國國君如果現在得到這三個人,吃他們的肉恐怕都嫌不解恨。要是晉國把他們殺了,恐怕兩國的冤讎會越結越深,不如把他們放了,讓秦君自己去懲辦他們。不是更好嗎?」晉襄公聽信了母親,放走孟明、西乞術、白乙丙。
晉國的大夫老臣先軫入朝,問起秦國的三位將領,知道他們已經被放走後,大怒說:「晉軍那麼多將士,拼著自己的性命,才把這三個人從戰場上俘虜回來,你卻僅僅因為婦人的幾句鬼話,就放他們回去。我看晉國的滅亡就在眼前了!」一邊說一邊氣得直往地上唾口水。
晉襄公這時候也後悔了,就派陽處父帶了一隊人馬立刻去追他們回來,可是孟明視三人一被釋放就立刻飛奔逃跑,當晉軍追趕到黃河邊上,三個人已經上了一條小船離岸了。
陽處父在岸邊高喊:「我們主公忘了給你們準備車馬,特地叫我趕來送幾匹好馬,請你們回來收下!」孟明視哪裡肯上這個當。他站在船頭行了禮,說:「承蒙晉君寬恕我們,已經萬分感激,哪裡還敢再收受禮物。如果我們回去還能保全性命,那麼,三年之後,再來報答貴國吧。」一邊說著,那隻小船就越劃越遠了。
孟明視等三個人回到秦國。秦穆公聽到全軍覆沒的消息,穿了素服,親自到城外去迎接,並且設宴款待他們,還說:「都是因為我不聽百里奚、蹇叔的話,讓你們三位受辱了!」三個人跪在地上請罪。秦穆公卻說:「這是我的不是,哪兒能怪你們呢?再說,我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犯了一點小過失,就抹殺他的大功啊。三位將軍今後不忘報仇雪恥就是了。」酒宴結束後,穆公仍讓他們三人做將軍,訓練軍隊,準備報仇雪恥。
三年後,孟明視等人再次率兵伐晉,晉國方面是以先軫的兒子先且居和趙衰為將,他們早就渡過黃河,在彭衙堵住秦兵,兩國軍隊在彭衙交戰。孟明視帶領的秦軍被打得大敗。
又一年過去,孟明視等人經過更加艱苦努力的訓練,已經人強馬壯,於是第三次起兵伐晉。這次,秦國的軍隊渡過黃河之後,就焚燒了戰船,表示不留退路,爭取必勝的決心。終於大敗晉軍。
秦穆公聽到得勝的消息,就親自由茅津渡河,來到崤山,把當初第一次征討晉國而死去的士卒屍骨,收殮埋葬,並且樹立了標記。
穆公身穿孝服,主持喪事,痛哭失聲。他向秦國的軍隊說:「古人說做事要和老年人商議,才能少出錯。正是因為我不聽蹇叔和百里奚的勸告,才使我們的士卒死了這麼多人。我發誓記住這次教訓,並且希望後世也牢記我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