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2024-10-04 16:53:09
作者: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著;李君蘭 譯註
修身先正心,好心態是人生進修之梯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1所忿懥2,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3,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注釋
1.程子曰:「『身有』之身當作心。」
2.忿懥(zhī):憤怒。
3.心不在焉:心思不在這兒。焉,相當於「於是」。
譯文
經文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心中有憤怒則不能端正;心中有恐懼則不能端正;心中有偏好則不能端正;心中有憂慮則不能端正。
一個人的心思如果不在它應該在的地方,那麼他雖然在看,卻看不見東西;雖然在聽,卻聽不見聲音;雖然在吃,卻嘗不出滋味。
這就是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解讀
這一章解釋正心。正心是誠意之後的修身階梯,是大學開始的第一個步驟。
人都具備各種情感,歡喜哀傷恐懼憤怒焦慮煩惱……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情感情緒就很容易成為修身學習的阻礙。
因此,在做到了「誠其意」之後,還要做到「正其心」,以端正的心思和理性的態度來駕馭感情,控制情緒,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方能進行良好的學習。
比如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時候,如果放縱自己怠惰隨意的自然心性,東看西瞅,三心二意,思緒飄忽,注意力難以集中,在學業上也自然就難有收穫。正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范仲淹以天下為先
北宋初年,范仲淹出生於江蘇徐州,第二年父親去世,母親謝氏貧病孤苦,帶著襁褓中的他改嫁到山東朱家為妾。
二十三歲那年,范仲淹辭別母親,隻身來到宋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府書院學習。求學期間,范仲淹始終堅持一種貧苦簡樸的生活,每天早上煮一鍋米粥,等待粥涼凝結之後,便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再搭配一點醃菜,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劃粥割齏」。
曾經也有家境富裕的師長和同學憐惜照顧,因為范仲淹對銀兩堅辭不受,便送一些雞魚牛肉之類給他吃,可是最後人們發現這些東西他雖然好意難卻收受下來,卻從未吃過一口。范仲淹解釋說,自己並非出於清高之心不肯吃,而是不敢吃這些美味的食物:「我已經習慣了食用粗茶淡飯,擔心現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後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鹹菜了。而且,吃了這些佳肴之後,我的心裡若是老想著這些美味,書也就讀不成了。你的好意我心領了,請你千萬不要生氣。」
有人曾經問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說:「我的志向,要麼當個好大夫,要麼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轟動全城。書院的師生也都放下書本,隨爭先恐後的人們去看皇帝。可是,只有范仲淹閉門不出,仍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一位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看哪,千萬別錯過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范仲淹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連頭也沒抬又繼續讀書了。
第二年,他便得中進士,在參加御試時,第一次看見了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與滕宗諒等人一起榮赴了御賜的宴席。此時,范仲淹二十七歲。他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公元1028年,范仲淹在晏殊舉薦下做了秘閣校理。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此後歷經仕途起伏,他屢次因功拔擢,又屢因忠直被貶,他曾三次由京官貶至地方。
第一次被貶山西。很多一同為官的朋友送他到城外,大家舉酒餞別說:「范君此行,極為光耀啊!」
第二次遠放江外,去做睦州知州,並且是由朝中派人押他即刻離京。這次至城郊送別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舉酒讚許說:「范君此行,愈為光耀!」
第三次乃為范、呂之爭。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調查,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呂夷簡更誣衊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最終的結果,不僅范仲淹被貶,連同支持范仲淹以及為他說話鳴不平的歐陽修等一眾正直之臣紛紛被流放邊遠荒僻之地。
這次到都門外送范仲淹的親朋,已是寥寥無幾了。但正直的王質,卻扶病載酒而來,並稱許道:「范君此行,尤為光耀!」
公元1038年起,党項族建西夏國,頻頻犯邊,而宋將無能。朝廷幾經商議決策,最終徵召范仲淹進京恢復舊職,派遣邊疆。五十二歲的范仲淹匆匆進京面辭仁宗之後,便掛帥趕赴延州。
范仲淹戍邊期間,不僅穩定了西北邊疆局勢,而且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西北軍中也湧現出許多像狄青、種世衡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從西夏叛宋開始,包括京城附近在內,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動與騷亂,紛然而起。急待穩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顯得格外開朗和進步,他不僅將范仲淹、歐陽修以及其他眾多忠良之臣調回京師,而且徹底罷免了呂夷簡的軍政大權,驅逐了副宰相王舉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
范仲淹在宰相任上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革新。
然而,反對革新的勢力十分強大,他們甚至羅織謀逆罪名誣陷革新重臣石介和富弼。宋夏之間也已正式議和,政治危機,大略消弭。
公元1045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終於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實行僅一年有餘的各項新政,也先後紛紛取締。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詣,轉瞬間付之流水。他被調作那州知州。
范仲淹已近五十八歲這年的冬天。邊塞的嚴寒威脅著他的健康,他被允許移到稍暖的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做知州。正是在鄧州期間,范仲淹應被貶岳州的滕宗諒之邀,寫下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人生暮年,忠直被謗,幾經起落,他毫無哀怨之言,依舊慨然抒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公元1052年,范仲淹六十四歲,被調往潁州,他扶疾上任,但只趕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長逝。北宋皇帝聞訊後難過萬分,追加范公為兵部尚書,並親書褒賢之碑。紀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兩年方成,熱情飽滿,詞語生動。
范仲淹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范公的勤奮、正直,為國為民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國人。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格也成為中華民族品德的代表。
後人曾用范仲淹為前賢題寫的詞句來讚頌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