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道德經>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五章

2024-10-04 16:44:01 作者: (春秋)老子 著;張茉 譯註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1]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2];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3]。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4]。

  【注釋】

  [1]明:使……有智慧。

  [2]賊:與福相對,禍害。

  [3]稽式:法則、準則。

  [4]大順:最大的順應,即自然規律。

  【譯文】

  古代那些善於依「道」而行的人,不是讓百姓聰明,而是使他們保持愚笨。百姓難以管理,是因為他們過於聰明。所以,用智巧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災禍;不用智巧治理,才是國家的福氣。懂得這兩點,也就懂得了自然法則。總是懂得自然法則,就具備玄妙的德行。玄妙之德深沉、深遠,且往往與萬物發展方向相反,卻又能完全順應自然規律。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闡釋】

  本章所講的「愚」,其實就是質樸、自然的另一種表述。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句,單從表面意思看,很容易認為老子是在「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而且謀劃的都是陰險狡詐之術」。甚至有的學者認為,老子的愚民思想後來被法家所吸取,成為越來越荒謬的愚民政策;而且老子要對以「阿Q精神」和不怒、不爭為特點的國民性負責。這是對老子天大的冤枉。其實老子所說的「愚」不是傻,而是質樸無華、沒有機巧心。如果必須要有誰來負責,那就應該由誤解老子的第一人來負責。

  事實上,古代的民風往往受到統治階層的影響。統治者如果不內斂而炫耀才能,必然會攪得萬物失去本性,天下大亂。按《大戴禮記》記載,帝王的皇冠有冕旒和黈纊(tǒu kuàng)兩個結構。冕旒是絲繩穿起來、垂在眼前的珠簾,其目的是不讓帝王明察。黈纊是帽子兩邊用黃色棉絮做成的圓球,用它來塞住耳朵,為的是不讓帝王聽得太清楚。可知先聖們早有先見之明,深知帝王看得過於清楚,聽得過於仔細就會亂了本心,進而擾亂天下的本心。

  在老子眼中,那些用聰明才智製造的攻城器械最好永遠不要用到。君王非但不應該展示自己聰明,也不應該利用他人的聰明來治理國家或發起戰爭。這倒是為戰爭的雙方提供了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法,可惜永遠不能實現。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