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2024-10-04 16:43:58
作者: (春秋)老子 著;張茉 譯註
其安[1]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2],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3]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4]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5],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6],復眾人之所過[7]。以輔[8]萬物之[9]自然,而不敢為。
【注釋】
[1]安:安靜、安定。
[2]泮(pàn):解散、破碎。
[3]為:強行干涉。
[4]幾成:接近成功。
[5]欲不欲:欲,嚮往、追求;嚮往別人不嚮往的。
[6]學不學:學習別人不願學的。
[7]復眾人之所過:過,過錯,不欲、貴難得之貨、不學,這些是過錯。復,糾正。
[8]輔:幫助。
[9]之:到,回歸。
【譯文】
事物在不動搖的時候容易把持,事情在沒有徵兆的時候容易謀劃。脆弱的時候容易破碎,微小的時候容易消散。壞事沒有成形時,就要去控制它,國家沒有動亂時,就要去管理它。雙手才能抱圓的大樹,也是從細小的萌芽開始;高大的望台,也是由泥土堆起;遙遠的行程,也是從邁出第一步開始。強行干預,就會失敗;緊抓不放,就要失去。因此,聖人無所干預,所以不會失敗;什麼也不緊握,所以沒有什麼可失去的。普通人做事,常常功敗垂成。因為在終點的時候沒有保持謹慎。如果快要結束時,像剛開始一樣小心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因此,聖人嚮往眾人不嚮往的,不看重難得的財物,學習眾人不願學的,以糾正眾人的過錯,使萬物回歸自然,卻不敢強行有所作為。
【闡釋】
從內容上講,這一章與前一章異曲同工,仍然是具體的「無為」方法論。
成語「千里之行,如於足下」正是出自本章。比上一章有所增加的是,本章告誡人們要慎終如始,否則會功敗垂成。
追求的目標越遠大,越要付出更多的勞動,花費的時間也就越長。越是靠後面的工作,越是硬骨頭,難啃。這時就需要更多熱情和耐性。人的智力沒有差別,普通人和有偉大成就的人,差別就在於有沒有從始至終保持細心、熱情、耐性。完成一項事情,需要一如開頭的熱情,提升個人修養更需要堅持如一。經受過時間的磨礪,一個人追求的智慧才會折射出恆久的光芒;在光芒中,人要沉澱品質,貯留芳馨。善始善終的本身也是一種修煉,有這種品質的人永遠都不會沉淪,不會迷失;有好的開頭,在過程中就能享受期待的喜悅和創造的樂趣;向著完的結局努力,一切品質就都是唯美的,是至善至真、至純至愛的。
老子與其他學派的思想最大的不同在於「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他提倡的善始善終的實質是功成身退,即「貴生」。當一個將軍幫助君王打下天下,就應該及時交出兵權,否則就是措火於薪。功勞是上天的,如果不相信上天,就應把功勞歸於天子或國王,不然遲早會大禍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