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2024-10-04 16:41:20 作者: (春秋)老子 著;張茉 譯註

  載營魄抱一[1],能無離乎?摶氣致柔[2],能嬰兒乎?滌除玄覽[3],能無疵[4]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5]?明白四達[6],能無知[7]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8]

  【注釋】

  [1]載:用作助語句,相當於夫;營魄,即魂魄。河上公註:「營魄,魂魄也。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當愛養之。」;抱一,合而為一,二者合一即合於「道」。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2]摶氣致柔:聚集精氣達到柔弱。「摶」同「專」,集中。

  [3]滌除玄覽:滌除,清除;玄,深黑色,引申為深入。覽,觀察。此句省略了滌除的賓語——人內心的雜念。

  [4]疵:瑕疵、毛病。

  [5]天門: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開闔,張開和閉合,即動靜、變化和運動。雌:比喻寧靜,雌性動物大多安靜柔弱。河上公註:「治身,天門謂鼻孔,開謂喘息,闔謂呼吸也。治身當如雌牝,安靜柔弱,治國應變,和而不唱也。」

  [6]四達:指涵蓋面廣,暢通無阻。

  [7]無知:沒有智識。

  [8]此句與第五十一章多有重複,且語義與前文亦不連貫,疑為錯簡重出。

  【譯文】

  人的魂魄能夠與「道」合一而不分離嗎?能像嬰兒一樣,聚集精氣使身體柔弱嗎?清除雜念、深入觀察自己時,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舉智識無所作為嗎?呼吸吐納,能像雌獸一樣安靜柔弱嗎?通曉事理,還會愚鈍無知嗎?(生育萬物,卻不約束占有它,幫助卻不自恃有功,主宰卻不刻意掌控,這就是深奧的「道」。)

  【闡釋】

  本章的重點內容是修身。老子用疑問的形式指出了一個人修身應該達到的境界,即精神和肉體合二為一、像嬰兒一樣柔弱、心無雜念、無知無識、靜定、沒有妄見。

  關於「抱一」,有人解釋為精神與肉體合二為一,有人解釋為抱住「道」的大腿,其實二者並不矛盾。當一個人在修煉過程中與「道」同體了,就能夠做到精神不脫離肉體,也就是心神不再馳騁於身體之外,而是與「道」一起,統一於身體。「道」生萬物,唯獨厚愛人類。動物植物沒有獨立的思想,而人有。它們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人能。《三字經》中有「天、地、人」三才之說,可見人類也把自己當成一個超出其他萬物的存在。這樣就有兩個世界: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界和人類的思想世界。人是可以在這兩個世界之中遊走的,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的思想就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無所不能,既照見其他萬物,又照見自己;既可以照見大道,又可以游離於大道。這是人類的幸運,也是人類的悲哀,因為「道」使人類能夠控制自己行為的同時,也難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老子修身方法的目的,就在於使思想儘量與「道」合一。與「道」合一的思想才是安全的,它不會促成人狂妄的行為,去害人害己。

  老子把嬰兒視為最天真、最精純、最接近「道」的一物。認為嬰兒與成人相比,最大的兩個特點是精氣十足和柔弱。精氣是一個人的先天之氣,嬰兒之所以十分柔弱,正是精氣環繞的結果。隨著人逐漸長大,精氣逐漸喪失,人越來越僵硬,當精氣消耗盡,人就完全僵化,走向死亡。滌除玄覽,是一種高級的修煉心法,是用意念的力量把內心雜念排除出去。這和佛家的坐忘有些相似。要排除內心雜念,先要認清一點:物慾世界和思想世界的一切都是虛妄,把它們視為空,就能自動排出大腦。但對於世俗之人來說,人可以拋棄食物衣服帶來的享受,但卻難拋下親人愛人不管。在佛家看來,物質世界是空,感情世界也是空。但道家就沒有這麼高的要求,至少老子沒有這樣要求,他只是教人們掃除物慾和名利心。「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是非常具體的操作方法。即靜坐、調整呼吸。所謂天門,就是人與自然界溝通的要道。外界的正能量從天門進來,身體的負能量從天門出去。

  能做到以上幾點的人,就是身心無為的人,他可以無思無慮,「明白四達」,「愛民治國」。說到底,老子所講的修身並不是讓身軀形骸飛升成仙,愛民治國終究是老子的心頭大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