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自控力心理學> 「管他呢」效應

「管他呢」效應

2024-10-04 15:20:13 作者: 韓春澤

  有些人因為沒能抑制住內心的衝動,為了滿足一時欲望,做出了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這一次的違背,讓他們內心產生了罪惡感,不過人們會因為罪惡感而增強自控力嗎?事實是,很多人往往不會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而頑強抵制誘惑,而只是用一句「管他呢,反正我已經破壞了一次計劃,不如就這樣吧」來讓自己好過一些。

  就像一個人因為體重超標,脂肪肝、高血壓都找上門來,他們應該減少食物攝入,控制體重。但是面對美食的誘惑,或是朋友的勸說,他們就多吃了一塊高熱量的肉或奶油蛋糕。這時,想到減肥計劃,他們會為沒能控制住食慾而情緒低落。因為情緒低落,他們就需要更多能量讓自己舒坦一些,所以這些人就忘記了超重帶來的身體負荷,會放縱自己多吃第二口或第三口,還會說:「管他呢,反正已經破壞了節食計劃,還是先吃光再說吧。」

  自控力就像一道堤壩,守護著我們的心靈。當這道堤壩完好的時候,我們可以抵抗多數誘惑。而堤壩上一旦打開一個缺口,誘惑就會像洪水一樣湧入,淹沒你那脆弱的心靈。

  心理學家彼得·赫爾曼曾經帶領自己的研究小組做了一個關於「管他呢」效應的實驗,目的在於了解人在屈服於誘惑的時候,能不能因為罪惡感而控制自我。

  被試者們到達實驗室時,已經好幾個小時沒有進食,正如研究人員說的,他們已經到達「飢餓狀態」。這些被試者被分成三組,分別對待。實驗人員給一組被試者們一小杯奶昔,讓他們先緩解一下飢餓感;接著給另一組兩大杯奶昔,讓他們一次就吃到飽;而最後一組被試者則沒有分到一點奶昔,他們仍然處於飢餓狀態。

  接下來,實驗人員把這些被試者們安排到一間裝有各種零食的房間內,裡邊放著幾碗烤薄餅和曲奇,外加一張評價表。實驗人員想看看不同飢餓程度的人面對零食的各種反應。被試者們想吃多少就可以從碗中取多少,吃光碗裡的還可以再向實驗人員索要。被試者們以為自己吃得多,評分會更高,其實分數對於實驗人員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被試者們吃的食物的量對他們帶來的影響,以及節食的人和不節食的人在美食麵前有何差異。

  在不節食的一組被試者中,剛剛喝了兩大杯奶昔的人只是吃了一點點薄餅,然後就填了評價表。喝了一小杯奶昔的人,吃烤薄餅的數量稍微多些,而一直處飢餓狀態,一點奶昔沒喝的人,一下子就吃掉了很多烤薄餅和曲奇。這一組人的做法,應該算是正常的反應。

  對於節食組的被試者們來說,情況就出現了偏差。喝了兩大杯奶昔的人本來應該是肚子最飽,最吃不下東西的。但是他們的行為令實驗人員驚訝,他們吃的東西居然比好幾個小時沒有進食的被試者吃的東西更多。實驗人員不敢相信,為了進一步證實結論的正確性,他們反覆用實驗進行論證,結果與第一次實驗是相同的。

  

  節食者在心中已經為自己設置好每日的進食量,當他們有一天一旦進食超過了這個限量,就會控制不住自己而食用更多的東西。實驗人員把這個行為稱為「管他呢」效應。就像實驗中提到的,節食的人因為在實驗中一下就喝了兩大杯奶昔,這明顯超過了他們給自己限制的食量。他們知道今天的節食計劃落空,所以就會想「管他呢,反正計劃泡湯,先把肚子填飽再說,節食的任務留到明天處理吧。」他們的腦海中只有把握今天這一個概念,而不去想今天的放縱會讓自己增加多少熱量,增長多少斤肉。反正已經罪惡了一次,就放縱到底吧。他們這樣做似乎已經失去了理智。

  人們受到「管他呢」效應影響,意志力就會失效。為了滿足自己一番,就多吃一口,但是多吃之後又會悔恨,接著就更加放縱自己。總之,對於想節食的人來說,這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管他呢」效應不僅體現在節食方面,對於想戒菸、戒酒的人來說,這種情況也會經常出現。屈服於菸酒,你會對自己失望,失望之後,你就會吸更多煙或飲更多酒來舒緩自己的情緒。第一次放縱不是完結,放棄後產生的羞恥感和罪惡感會讓你陷入循環,周而復始。

  面對這種心理效應,我們真的無能無力嗎?我們就只能永遠陷入其中不知所措嗎?當然不是。人是可以打破「管他呢」效應的。如何打破這個效應?顯然不是強迫自己不被眼前的東西誘惑,而是用「自我諒解」的方式。也就是說個人遇到挫折,持自我同情態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評態度的人更願意承擔責任,也更願意接受別人的反饋和建議。

  當你原諒了自己的放棄行為,而不是悔恨,你會發現這個信息傳入大腦後,你居然能約束自己的內心。就好比喝了兩杯奶昔的節食者告訴自己「反正減肥計劃失敗,多吃點烤薄餅也沒什麼關係」,而當你原諒了自己的行為,你會發現,現在吃烤薄餅的數量,比帶著罪惡感去吃時大為減少。人就是這樣,放縱的時候不要過度苛責自己,你會發現,你的自控力也是很強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