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追求完美造成的拖延 有些拖延「看上去很美」
2024-10-04 15:12:26
作者: 陳美錦
很多拖延是追求完美的心理在作怪。一個完美主義者有一套獨特的價值理論體系,他們寧可拖延也不容許自己表現不好,因此,拖延常常發生在他們身上。
完美主義者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追求完美。他們害怕表現不夠完美,更害怕表現得沒能力、沒價值。因此當事情達不到自己要求的時候,他們寧願把事情拖著不做。有時候他們也以此為藉口:「因為我時間不夠,否則我會做得更好。」
戴維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學的是法律,覺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就得處處優秀,容不得一點瑕疵。在求學期間,他對自己的要求就非常嚴格,一定要門門功課都很出色。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他異常勤奮,常常熬夜,正如他期望的,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可是,到了寫畢業論文的時候,他卻難以下筆,總覺得不管怎麼寫也達不到自己心裡的那種完美要求。他想,或許掌握更多的資料就好了。於是,他花了很多時間去搜集資料,卻一直沒有真正動筆。就這樣,眼看就要到交畢業論文的日子了,他還在構思。他越來越焦慮。最後,到了再不動筆就根本不能在最後期限交稿的程度,他只能硬著頭皮開始寫。幸好,他掌握了足夠豐富的資料,有材料可用,最後總算把論文交上了。不過,他心裡很不痛快,因為那篇論文跟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論文差太多。他想,要是再多給我些時間,我肯定能做得很好。他覺得沒能給自己的求學生涯畫一個完美的句號,大學真是白上了,想到這幾年的勤奮學習,更是令他十分懊惱、沮喪。
戴維要求自己有完美的表現,這本身是好事。然而,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就是說,完美是沒有界限的。不管是誰,給再多的時間,也無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完美。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一點反而更實際。如果只是單純地以「完美」為目標,那追求完美就成了枷鎖,讓你變得束手束腳,這樣的追求完美可就不值得提倡了。完美主義者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地追求更好,他們把做任何事情都當作一種藝術,稍有瑕疵便心生不滿,然後盡力去改正所有的不合心意的地方;還有一種是價值觀帶來的完美主義,他們把自己每一個細微的表現都和自己的能力等同起來,只要表現得稍不如意,便會覺得自己能力很低,同時也影響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
在生活中,我們見到更多的還是第二種完美主義者。
他們有一套自己的價值邏輯,認為表現等於能力,也等於個人價值。在他們看來,表現欠佳,就等於沒有能力,也就是沒有個人價值。他們的理論是這樣的:我做的事情直接體現了我的能力,我的能力水平決定了我的價值水平;只有我的能力強,才能體現我的高價值。
這種邏輯可以簡單歸結為,一件事做得好不好,直接被看作自己是否有能力的標誌。表現出色就說明這個人出色,表現一般就說明這個人平庸。
因此他們聲稱:「如果我表現好,說明我有能力,我就喜歡自己;要是我表現差,說明我沒有能力,我就討厭自己。」
問題就出在這裡,如果一個人的表現成了衡量能力的標準,那麼其他方面就完全被忽略了。戴維把能寫出完美的論文作為衡量自己是否出色的標準,也是衡量他個人價值的標準,所以才會如此執著於要寫一篇完美的論文。他甚至因為自己沒能寫好論文,就否定了自己上學那幾年勤奮學習的成果,認為那些都沒有價值。正因為把自己所有的價值都凝結在最後的這篇論文上,才導致他遲遲沒有下筆。他以為時間多一些,就能做到完美,可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在於,某一次或某一件事的表現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價值。
拖延是完美主義者安慰自己的一劑良藥。
沒有全力以赴當然不會做好。可是完美主義的拖延者可不在乎這些。如果表現一般,他們會說:「我表現不夠好,是因為我開始得晚了,如果再給我一些時間,或者我早點開始,我就會表現得更好!」如果表現得還可以,他們會說:「看我真是雷厲風行,要是我再多花些心思,我就會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們以此讓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大於表現,自己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這樣的人寧願在拖延之後承擔後果,也不會接受全力以赴之後平庸的表現。在懶惰和沒能力等評語之間,他們寧可被人說成是前者。拖延讓他們的心裡感覺更好些。
完美主義者的拖延心理是微妙的,他們害怕自己被看作是沒有能力或沒有價值的人,不敢正視自身的不足,不能用公正的眼光看待自己。
他們感到害怕,怕自己不受歡迎,不被接受。完美主義的拖延者心聲是:「要是我沒有能力,誰還會喜歡我、愛我呢?」仿佛他的工作能力決定了他是否值得被愛。如果沒有人愛他,就說明他很失敗或者不受歡迎,這是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如果是那樣,還不如拖延一些,即使表現差一點也沒關係。完美主義者就這樣掉進了拖延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