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拖延心理學> 猶豫不決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猶豫不決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2024-10-04 15:12:03 作者: 陳美錦

  究竟是先天的原因還是後天的因素,造就了這種猶豫不決的性格呢?目前,我們還沒發現能夠影響一個人是果斷還是猶豫的基因。但有研究證明,猶豫不決的人都有一些相似的成長環境,他們的家裡要麼有個決策型拖延的母親,要麼有個刻板嚴肅、說一不二的父親。

  紐約雪城大學的研究者針對果斷的人和猶豫不決的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一個冷峻而專斷的父親,往往就會對應沒有主見、決策困難的孩子。因為父親太過強勢,孩子們只能遵照父親的決定去做,即便提出不同意見,也會被冰冷地否決。在強勢父親的威壓下,母親也總是無能為力,所以孩子也無法從母親那裡得到幫助。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對任何事都不發表意見,也不做決定的習慣。等到他獨立時,逃避做決定的習慣已經根深蒂固,但是他必須得做決定,於是便一再推遲。

  不過,慶幸的是,拖延並非由基因決定。在同一個家庭中,親兄弟也可以截然不同,可能有一個孩子是猶豫不決的,而另一個孩子則不是。如果其中一個孩子發現推遲決定或者乾脆不做決定並不會帶來壞處,就會逐漸把延遲決定當成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固定下來。而另一個孩子可能在生活中發現了直面挑戰的意義,他就會不斷前進,遇到任何需要決定的事情都不退縮。

  研究者也說:「猶豫不決是後天形成的,是可以克服的。」正如上面例子,猶猶豫豫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後天努力克服自己的決策型拖延症,而那個果斷的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猶豫不決的性格養成之後,即使離開原有的家庭環境,也不會主動做決定。想要擺脫這種性格,就要糾正以下這些錯誤的認識。

  首先,他們不拿主意,可能是為了逃避責任。他們在生活中,將不做決定就不必擔責當成了一條經驗,並反覆使用。

  這樣的想法,在成年人中非常常見。

  薩莉是個猶豫不決的人。她從不願意自己拿主意,因為她不想承擔責任。她跟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這時候同時上映的電影大約有八部。她的朋友問她想看哪部,她毫不猶豫地說:「你說了算吧!我無所謂。」她的朋友選定了一部電影,並問她想法的時候,她依然沒有表態,而是說:「聽你的好了。」

  在這個短小的事例中,薩莉必然經歷了複雜的心理活動。她不做選擇就是為了逃避責任。如果兩人對所選的電影都滿意,那麼就不存在問題,是誰選的都沒有關係。但如果是薩莉選的電影,而朋友認為不好看,那當朋友埋怨她的時候,她會感到很自責,並且也很委屈。而如果朋友選的電影不好,她可以什麼也不說,或者埋怨一通,反正電影不是她選的。

  簡單點兒說,「不決定」成了決策型拖延者的保護傘。薩莉在整個過程中,不但沒有做選擇,而且沒有說一句明確的意見。她徹底放棄了自己的權利。可是,她沒有注意到,如果朋友選擇的電影不好看,實際上她是不能抱怨的,因為是她讓朋友做決定的。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猶豫不決的人一直在不用承擔責任的保護傘下生活,他們反覆地利用這把傘,已經成了習慣。這是他們用來逃避周圍人埋怨的手段。

  可是不做決定並不等於不需要承擔後果。如果你自己不決定讀什麼專業,而由父母來決定,那麼即使選出的專業你不喜歡,後果也還是你自己承擔。因此,不如讓自己成為拿主意的人,自己為自己拿主意,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其次,研究決策能力的學者發現決策型拖延者不願意了解自身。他們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不了解,對於他們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就更不願意多做思考。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又怎麼能縷順自己和周圍的一切事物的關係呢?怎麼能夠做出明確的選擇呢?就像上例中的薩莉一樣,她很可能連自己喜歡看什麼電影也說不清,又怎麼能決定看哪部電影呢?

  研究者發現那些做事果斷的人,對自己非常了解,他們對自身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有什麼缺點,喜歡什麼,等等。因此讓他們做決定的時候,這些已經在腦子裡的信息會迅速整合,並得出結論。而猶豫不決的人對自身的某些方面始終迴避。他們對自己的事情,往往有一種聽之任之的感覺,仿佛連生命都不是自己的。

  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你怎麼能享受到興趣帶來的歡樂呢?找出你認為拖延了的決定,即使那不是多麼要緊的事情也沒關係,重要的是你要了解拖延時你是怎麼想的。把這些心理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你就能更了解自己,並找到和這些心理因素鬥爭的方法。

  如果你也是猶豫不決的性格,不必過於遷怒於你的家庭環境。抱怨過去是沒有意義的,你還有機會改變,你該做的是拋棄那些不做決定的藉口,並將分散的精力集中起來,多了解了解自己,這樣面臨選擇的時候,你就不用那麼慌亂和猶豫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