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拖延心理學> 壓力之下,你絕不會表現更好

壓力之下,你絕不會表現更好

2024-10-04 15:11:28 作者: 陳美錦

  「我在臨近期限的最後一刻會表現更出色。」很多喜歡拖延的人都會這麼說。這種錯誤的認識非常普遍。信奉這個觀點的人認為,當期限越來越近的時候,壓力也越來越大,內心的緊張帶來的刺激可以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因此一定要等到最後一刻才行動。如果你就是這樣的人,那無論生活上的事,還是工作和學業中的事,或者社交方面的事,你都會用這個方式處理。我們常常看見提交工作文檔的那個早晨,有些人是黑著眼圈來上班的,這就是前一晚「奮鬥過」的標誌。

  像這樣完成任務的方式,是好的嗎?我們都熟悉「壓力下會表現更好」這句話,可是它未必是正確的,至今,也沒有哪個研究能支持這個觀點。顯而易見的另一個觀點是,拖延就是浪費時間。

  相信壓力下表現會更佳,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心理,仿佛自己在和時間賽跑,這種緊迫感能喚醒懶惰的身體和渙散的神經,這樣才有利於很好地完成任務。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心理學家將這種拖延稱為「追求刺激」。這種拖延者需要時間緊迫帶來的刺激感,最後期限帶來的高壓,能使他們獲得這種刺激。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一個追求壓力的拖延者,往往很難集中精力,任務不能讓他們打起精神來,他們相信,只有最後期限帶來的刺激感,才能喚醒他們,讓他們暫時擺脫那種麻木的狀態。但是,拖延者在追求刺激的過程中,真的能夠擺脫麻木嗎?尋求刺激是他們拖延的原因嗎?

  小吳的上司在周一的早上讓小吳在周五上交下個月的銷售計劃。這樣看來,他有四天的時間可以準備。周二的晚上,他和孩子約好了,要一起去上鋼琴課。周三的晚上,他約好了姐姐,要去她家參加家庭聚餐。周四的晚上,他和海外事業部要召開電話會議。好吧,他唯一有空的時間是周一的晚上。因為白天還有日常工作,他不可能抽出時間寫這個計劃。

  可是他習慣在最後的期限才動手,於是周一的晚上,小吳沒有寫。周二、周三、周四小吳都按部就班做了那些早就計劃好的事情。如此一來,周四的電話會議一結束,他就應該立刻投入到寫計劃書的工作中,可是他沒有。周五下午,一個同事剛剛出國回來,他想從他那裡得到一些相關的旅遊資訊,因為他正計劃帶著全家去國外度假。於是,小吳跟這位同事共進晚餐,談旅遊的細節。時間過得真快,晚飯吃完都八點半了。回到家已經九點,這時候他才開始考慮寫計劃書的事情。他相信自己在最後的幾個小時裡,會冒出很多創意的點子,因為他一直如此,他相信在壓力下的刺激感會喚醒大腦。就這樣,他花了幾個小時將計劃書趕出來了。

  小吳寧可跟海外歸來的同事共進晚餐,也不願意著手工作,並且認為自己在最後的幾個小時,會表現更好。拖到最後的期限,當然不會有太優秀的表現。在最後幾個小時之中寫成的計劃書,當然不可能得到上司的嘉獎,因為它不可能是最棒的。

  臨場發揮永遠比不上提前準備。針對一項工作,拖延和不拖延相比,拖延帶來錯誤的概率會更高。雖然拖到最後一刻的人並不認為自己做得很差,可是實際上肯定沒有心境從容的狀態下完成的效果好。只是他們不能針對自己的任務,很好地規劃時間,而且也不能將多項任務做好合理安排,他們老是不能及時進入工作的狀態。

  拖延不會帶來優秀和成功。拖延者認為拖到最後一刻,在緊迫感下完成任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其實這恰恰是在犯一個錯誤,這樣等於一次次地向後退,直到最後一刻才動手。在最後的壓力下,得到的不是推遲任務後的刺激感,而是最後的期限帶來的焦慮感。也就是說,他們把「焦慮」誤認為是「刺激」。

  在這種焦慮中,人的腦海中會出現一些閃光,讓人誤以為那就是被「刺激」喚醒的靈感,而拖延的真正原因是「我根本做不到」。在最開始的時間裡,這類人完全沒法投入到行動中去,因為他們精神是渙散的,不能被完全調動起來,很容易就被不相干的事情「勾走」了。

  人們一再聲稱的「壓力下會表現得更好」,其實是一種錯覺,聽起來似乎很合理,大多數人也會對這種說法表示認可,所以他們不厭其煩地以此為藉口,而對拖延的真正原因絕口不提,也許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