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藝術哲學01
2024-10-04 15:02:49
作者: 鄧曉芒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黑格爾的藝術哲學。藝術哲學也就是美學,黑格爾也沒有完全排斥美學sthetik這個用語,但是他特別聲明,他認為美學就是藝術哲學。這個是跟很多人不一樣的。很多人認為,所謂美學就是關於美的學問,而按照這個詞的本意,則是關於感性的學問。當然是感性的學問,也是感性所感到的美的學問。但是美在什麼地方呢?美在藝術上。藝術哲學是用藝術的方式,用感性的方式,用形象的方式來表達絕對精神。
1·美和藝術的定義
那麼,從這個裡頭呢,就引出藝術哲學的一個基本的定義,也就是美的定義。美是什麼?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就是他的美的定義,同時也是他的藝術定義,藝術也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也就是說,既然藝術是絕對精神在感性上的一種體現,一種表達,所以自然而然就得出這樣一個定義,凡是藝術,凡是美,它們都是用感性的方式來表現絕對理念。那麼由這樣一種感性的方式來表現的理念是什麼呢?那就是理想,Ideal,它跟Idee是同源的。Idee就是理念,這是從柏拉圖那裡來的。把它變成一個Ideal,就是把它變成一個形容詞化的名詞,那就成了一個理想。就是把這樣一個理念當作一個形象的東西,當作一種個性化的東西體現出來。這一點在康德那裡已經有了這種說法,就是上帝,他是理念,但是他是一種特殊的理念,就是理想。理想跟理念不同就在於,它是一種個別化了東西,具體化了的東西。上帝只有一個,唯一的。那麼藝術所創造出來的那些理念呢,也是唯一的,每一個藝術品所創造出來的那種形象是唯一的。所以黑格爾把它稱為理想。那麼理念的感性顯現,這是藝術的定義了,在這個定義裡面包含有一種特殊的觀點,就是我們對自然美究竟怎麼看。所謂自然美,通常都認為那就是自然界的美,但是根據這樣一個定義呢,黑格爾認為,自然美也是以感性的方式來顯現理念。它跟藝術美是相同的,或者說,自然美歸根結底是藝術美。它是通過形象的方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理念的感性顯現。所以對於自然美,黑格爾基本上是把它解構了。所謂自然美,我們認為是自然界的美,其實都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是我們藝術的心靈在觀看自然界的時候我們所想像出來的。
那麼由這個定義裡面呢,我們就可以引申出它的兩個環節。既然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嘛,那麼它就有兩個環節,一個是理念,另外一個是感性顯現。理念是屬於美的內容,就是說你要顯現什麼,你要通過這樣一種感性的方式來顯現什麼。所以顯現出來的那個理念呢,就屬於美的內容,或者藝術的內容。藝術分為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那麼它的內容就是理念。而形式方面呢,就是感性顯現。
2·藝術的內容
而這個理念內容呢,裡面包含有三個不同的層次,即一般世界狀況、情節和動作、人物性格。
a·一般世界狀況 最一般的層次,普遍的層次,就是一般世界狀況。一般世界狀況就是講的時代精神。一個時代,它的一般世界狀況,它表達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這種精神呢,黑格爾有時候把它稱為神。一個時代的精神就是神,就是那個時代神的歷程,它走到那個階段,它表現出來在一般社會狀況中,當時社會狀況是處在一種什麼樣的狀況,這就是神的一種狀況。那麼一般社會狀況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說倫理,倫理精神,倫理實體、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等。這是最普遍的那種。所有的藝術品實際上都有這個背景。你要看一部作品,那麼你首先要追溯這部作品產生於哪個時代,要根據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去體會這個作品內在的意蘊。你不能脫離那個時代。當然有些人故意混淆時代,我們經常把古代的東西拿來戲說,但是你要真正研究那個時代的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那你必須要把它還原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你才能理解,它要體現出一種什麼精神。《紅樓夢》裡面體現了一種什麼精神,要根據那個時代來體會。這是第一個層次。
b·情節和動作 第二個層次比較具體一點了,就是情節和動作。我們說講故事,作品要講故事,一幅畫,實際上裡面也有故事,也有情節和動作,情境、衝突。你表現衝突,表現具體衝突,在一定的時代背景的前提之下,你要把一個故事講出來,這個故事能夠集中了那個時代的衝突。比如說悲劇,悲劇就是集中了一個時代的矛盾的焦點。一個好的藝術品就應該表達出這一點來,在那個時代有一種什麼樣的本質性的矛盾,那麼你的作品能夠把這種矛盾集中地表現出來。《紅樓夢》可以說集中地表現了一種矛盾,比如儒家、道家和佛家之間的一種衝突,你到底是經世濟民,還是任情使性,還是逍遙自在。那麼,古希臘的悲劇,很多都是這樣的,像安提戈涅,你到底是遵守家庭的這種傳統的倫理,還是服從國王的法律。這些悲劇往往有劇烈的衝突,乃至於要犧牲主人公的生命,來成全兩個具有同樣價值的倫理原則。這是黑格爾悲劇理論的法則或基礎。所謂悲劇就是這樣的,就是同等合理的倫理原則,以主人公的犧牲作為代價而得到了成全,得到了調和。主人公犧牲了,他為了他的理想,為了他的倫理標準而獻出了生命,那麼他就成全了他的倫理價值。同時呢,他的對方也沒有因此而受到損害。因為他犧牲了自己,使對方也得到了保全。這是他的悲劇理論。情節和動作,這是比較具體的。
c·人物性格 第三個層次呢,就更具體了,就是個別了,那就是人物性格。我們看黑格爾的思維方式就是這樣的。首先從最抽象最普遍的東西開始,然後越來越具體,一般世界狀況;然後情節和動作,情境,衝突,這些是特殊;最後落實到人物性格,個別。個別人是如何體現出人物性格來的,他的主體性到底是怎麼樣的,你要把他描繪出來。後來的像馬克思、恩格斯對他這一點非常讚賞,就是說,推崇他的性格理論、典型理論。所謂「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美學觀點的一個美學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這一個」,再沒有別的人能夠跟他相混淆。我們講到典型人物,你講林黛玉,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你講李逵,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不會混淆的。頂多有一些人類似於他,或者模仿他,然後別人說她像林黛玉一樣。我們說這個人像林黛玉一樣,那個人有李逵的性格,那就是說林黛玉、李逵是一個標準了。每一個人心裡都有這樣的標準,很清楚,他就是一個不可替代的、獨一無二的這樣的個性。在這一點上,黑格爾強調人物的性格,這也跟當時浪漫主義的文藝思潮有一定的關係。康德也好,黑格爾也好,他們都是浪漫主義、古典主義兩種不同思潮的調和者。我在前面也講到了,康德鼓吹天才,但是他認為天才應該服從鑑賞力。鑑賞力代表古典主義的標準,天才代表浪漫主義的標準。那麼黑格爾在這個地方把兩者調和起來,他認為最具有個性的就是最美的。美和個性在當時是兩個對立的標準,古典主義強調美,浪漫主義強調個性,但有個性就可能不美啊,就可能丑,可能怪,它就是特殊,獨一無二。那麼黑格爾在這裡把它們調和起來,就是說,具有堅強個性的東西,那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東西都是有個性的。這是他的一個調和。
那麼人物性格體現在什麼方面呢?不是體現在他的認識能力,也不是體現在他的道德水平,而是體現在他的情感。他用了一個詞,叫情致,Pathos。我們書上把這個詞翻譯成情致,應該說翻譯得是很不錯的。pathos是個希臘文,在希臘語那裡,本來就是激情的意思。但是作為一個外來語引入到德語裡面來呢,它就具有了一種抽象的含義。黑格爾在別的地方也講到過,就是說,當我們使用外來語、希臘語的時候呢,它就有了抽象的含義。它在希臘語本身的語境裡面那樣一種具體的含義呢,作為外來語來說呢,它就被抽掉了。我們就可以把它理解為抽象意義上的情感,那就是情致了,那就具有情致的含義了。康德所講的共通感也有這種意思,是情感,但不是那種特異的情感,而是可以交流的情感。所以他專門用了這樣一個詞,藝術的核心就是要把人物的情致表現出來。當然通過表現情致,你可以表達出動作、情節、情境,以至於一般世界狀況,都可以表現出來。但是它集中在人物的性格之上。而如何表達人物的性格?就是表達情致。你不要表達他的別的方面,別的方面當然也可以,但是都作為附屬、附庸的,比如說這個人如何地有理性,如何如何聰明,解決了什麼問題,道德上如何高尚,這些當然都可以表達,但是最後你要落實到他的情感和情致方面。所以黑格爾說人物的情致是一根可以打動每個人的弦。藝術品要能夠打動人,靠什麼打動人呢?就靠的是情致。情致是能夠感人的,一個人的作品寫得再好,再準確,再高尚,但是如果不感人,它就不是藝術作品,它就可以是宣傳品,也可以是科普讀物。但是它不是藝術作品。所以他特別強調情致,他認為情致是藝術的中心。情致體現在人物性格上就是「這一個」,這一個就是典型。所謂典型,就是說「這一個」代表很多很多豐富的含義,這一個是最豐富的。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這一個」的概念,他講,什麼是實體,實體就是個別實體。個別實體是什麼呢?就是「這一個」。這一個是萬物的根本,但是它是盡在不言中,因為它的意謂太豐富了,所以沒有什麼可說的。你說出任何一個來都不行,都只是它的一個片面。你只有不說,靠情感去體會。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把它看作是最抽象的,但在藝術哲學中又把它視為基本原理。所以後來的美學家們都把黑格爾當作是移情說的先行者。現代有立普斯他們的移情說,他們都追溯到黑格爾,就是他特別強調情感的動人之處,藝術作品就是要用情感來打動人,就是要移情。
3·藝術的形式
上面說的是美的內容方面。理念的內容表現為這三個層次,一個是一般世界狀況,一個是情節動作,一個是人物性格,越來越具體。這都是作為一個藝術品要表達的內容。那麼在形式方面就是感性顯現了。你要把這樣一些東西用感性的方式顯現出來。一個藝術品,要把一般世界狀況,要把情節和動作,要把人物的性格,以生動的方式,以活生生的方式顯現出來,這就涉及藝術的手法,藝術的形式,藝術的技巧。這就是藝術的形式方面。但是在黑格爾看來,感性的顯現不僅僅是一個技巧問題,或者首先主要不是一個技巧問題。他把這個形式也內容化了。我們知道,黑格爾的辯證法反對把任何範疇孤立起來,雖然是形式,但是它是有自己的內容的。什麼內容?古典主義藝術通常強調形式,比如說和諧啊,對稱啊,黃金分割啊,比例啊,構圖啊,這樣一些原則,這樣一些法則。你不按這些法則來創作的話,那麼古典主義藝術就認為你是不成功的,你是扭曲的,畸形的。但是,黑格爾認為,這樣一些法則,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客觀的法則,實際上呢,它是人本身在作用於自然的時候的一些法則。它可以歸結為「自然的人化」的法則。人把他面對的大自然人化了,才有了這些法則。因為大自然本身沒有這些東西的。
的確,大自然本身有什麼對稱不對稱呢?有什麼黃金分割?有什麼比例?是人看起來有比例。人在構圖的時候,我們在照相的時候,我們要選景,要取景,大自然沒有景,或者大自然有景,你沒有看出來。怎麼才能看出來?有經驗的攝影師就會取景,這一棵樹不能夠放進來,要把它撇開,放進來就不對稱了,就破壞平衡了,就破壞和諧了。那個地方,那個山頭應該照進來。我們照埃及金字塔的照片,為什麼看起來那麼樣的美,那麼樣的和諧?它配得很好,兩個金字塔,一大一小,然後這邊空出一點來,有兩棵椰子樹,一個人牽著駱駝從旁邊走過,夕陽西下,作為背景,你一看這個就覺得很好,好像是畫出來的。但它不是畫出來的,它就是照出來的。你以為大自然就有那個東西。沒有,大自然偶然碰上了,等一會大自然這個景色就消失了,太陽落山就一片黑了。所以,所謂的形式法則是人給它賦予的。人為什麼要賦予它?因為人在自己的活動中改造大自然,使它符合自己的需要,並且符合自己的審美需要。人有這種本性。黑格爾舉了一個有名的例子,一個小男孩往池塘里丟了一個石頭,他看著池塘面上泛起了水波,一圈一圈的,覺得這是他的一個作品,感到很驚奇。我丟一塊石頭,大自然就顯示出這樣的東西了,他很驚奇。所以,這樣一個水波的圖形在他的腦子裡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就會認為這就是一種形式。說不定他將來長大了,他就會用這樣一種形式來創作。人類就是這樣的,人把大自然人化了,而這種人化之所以能夠人化,是因為他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對象身上。他把大自然當作他本身的一部分,他儘量地要給大自然美化,也就是使他自己美化,適合於他自己的情感需要。為什麼需要?為什麼要把大自然看成一個整體?看作是有機的、沒有任何一部分是多餘的?因為人就是有機的。人喜歡看到大自然也是有機的,人把大自然看作是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也是有機的,沒有任何一部分多餘。一個人如果長了三隻手,那就很醜了,因為他多出來一隻手。但是大自然在人看來,沒有任何一部分是多餘的,它是非常和諧的,是因為人自己是和諧的。
所以在這方面呢,黑格爾把形式內容化了,就是說,形式其實是人造出來的,並不是有一個客觀的、絕對的形式在那裡,並不是大自然本身就有這樣一種形式。大自然有什麼形式?大自然的那種直線,那種圓形,都是不規則的,是通過人的加工,才使它接近於規則。並且通過人的想像,才想像出絕對的直線、絕對的圓和絕對的三角形。這都是人想像出來的,大自然沒有。那麼,所有這些形式其實都是人的創造的產物,這就是形式。黑格爾在形式方面,跟內容方面,他是從一種統一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它們的關係,不是把它們割裂開來的。包括黃金分割率,我在講康德的時候已經講到了,為什麼黃金分割的東西看起來最美,一個冰箱,如果不符合黃金分割,你就覺得它不美。要麼太長了,你就覺得它很瘦;要麼太矮了,你就覺得太胖了,覺得這個冰箱不好看。四四方方的冰箱有什麼好看呢,就像個大胖子。可見你是用人的眼光來看這個冰箱的。恰好這個冰箱的比例是黃金分割的,你就覺得好看,因為人體是符合黃金分割的。符合黃金分割的這樣一個體型,你就會認為它勻稱,不胖不瘦,看起來順眼。這都是人化的產物。
4·藝術家
那麼第三個環節就是藝術家了。一個是理念內容,一個是感性體現的形式,這兩者體現在藝術家身上。這兩者都是人的產物嘛,都是人創造出來的。那麼人是怎麼創造出來的?所以第三個環節黑格爾就討論藝術家的問題。當然這方面他討論得很少。黑格爾基本上不太重視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他講得比較少。但是黑格爾講了,藝術家首先是要具有天才和靈感。但是他馬上又強調,這種天才和靈感並不是神秘的東西,我們通常講到天才和靈感都覺得是很神秘的,特別是靈感,靈感一來了,擋也擋不住;靈感去了,你追也追不回來。藝術家沒有靈感一點辦法也沒有,他只有在那裡等,等著靈感到來。但是黑格爾不太同意這一點,他認為靈感其實也是通過學習、訓練和積累而造成的。當然這有一定道理,一個人不能光憑靈感,一個藝術家必須要訓練,必須要學習、觀察,不斷地去揣摩,爛熟於心,這樣他才能夠有機會靈感到來。否則的話,他坐在屋子裡去等靈感,那就太蠢了。另一方面呢,除了靈感和天才以外——這是主觀的方面,那麼在客觀的方面呢,藝術家也應該描繪現實、描繪對象,應該具有客觀性。藝術家不是完全發揮他的靈感,躲在屋子裡面,他就可以用自己的天才創造出藝術作品來,不是的。凡是藝術家所創造出來的作品都是和現實世界有關係的,都是對現實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反映,所以在這方面呢,黑格爾認為,藝術家應該注意觀察現實生活,具有一種客觀性和寫實性。
但是他反對一般對客觀性的解釋,就好像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機械的模仿。他認為不是的。藝術品不是對事物的機械的模仿,藝術的客觀性是一種藝術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也就是在現實生活中間,也許這個東西是不真實的,或者是沒有發生過的,甚至於是不會發生的,比如說神話故事啊,傳奇啊,是你想像出來的,在那個時代也許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那種事情,也不可能發生那種事情。但是,黑格爾強調的是藝術的真實,它不必是自然界本身,它只需要「好像」是自然界本身。當然這是從康德來的,康德就講過藝術品像是自然的時候是美的。那麼黑格爾就講,藝術的真實不一定要是真正的自然界,但是它要好像是自然界,要是自然而然的。你在創作的時候要沒有雕琢,它不是自然,但是它製作得很自然,它創作得很自然,行雲流水,自然流露,看起來沒有什麼雕琢。這就是很高的藝術境界了。那麼要達到這個境界呢,你不是簡單地去模仿自然界。你看到了大量的自然的物,然後你把它模仿下來就行了?不是的。你要提高和綜合自然,你要到自然界裡面去揣摩那種精神。這一點中國藝術裡面非常強調,中國的文人畫、山水畫,那些文人,那些畫家,他們並不是模仿,他們就是游遍千山萬水,看遍了千山萬水,然後在內心裏面已經打好了草稿,我回去怎麼畫,我已經胸有成竹了,那麼回去把紙一攤開,我內心裏面那種精神就噴涌而出,就體現在畫紙上。他就是要體會自然界的精神,而自然界的精神是你自己通過掌握自然界,通過自己心裡創造出來的。當然你如果不游遍千山萬水,你也創造不出來。你看過了名山大川,你都游過了,為什麼古代的文人喜歡到處去游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什麼要到處走呢?他就是在揣摩自然界的精神,看我能不能體會得到。我到一個地方,到了桂林,到了雲南,或者到了新疆,那麼每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我心裡都有一本帳,我都體會得到。回來要畫什麼東西,我就把那種精神畫出來。所以,這樣一種客觀的藝術的真實,實際上是一種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並不是完全客觀的,它裡面已經融會了主觀的東西。那麼融會了以後呢,黑格爾認為,這樣一種作品應該表達時代精神。你去體會了那種當地的風土人情、那種精神,你為之而感動,那不就是時代精神嘛。你看見了千山萬水,你看見了世態炎涼,所有的人情世故,你都爛熟於心。你每當經歷一件事情,你心裏面就要揣摩它,這些人到底怎麼啦,這些人到底在想什麼,他們的精神狀態是怎麼樣的,我對這種精神狀態如何評價。那麼在你創作的時候,你心裏面就有時代精神了,你就可以把它一揮而就。
當然這個時代精神可能是超前的,你的藝術作品是你對時代精神的一種體會,大眾不一定體會到。大眾就在這個時代精神中,但是他不一定像你一樣體會到,也許他們的觀念還是陳舊的,還是傳統的,所以你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廣大的聽眾或者讀者。關於這一點,黑格爾認為,那些名噪一時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而那些在當時默默無聞的作品,也可能是好作品。所以這個時代精神是超越大眾之上的一種絕對精神。他反對那種媚俗之作。很多偉大的作品,比如說莎士比亞的作品,歌德的作品,在當時都不為人所理解。當然歌德還有風靡一時的作品,像《少年維特之煩惱》就風靡一時,它代表時代精神,那個時代的青年人都心領神會了。但是歌德的《浮士德》你能不能把它的思想都吃透呢?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體會,還在研究。所以這個表現時代精神,同時呢,你不媚俗,那麼這個裡頭就有你的獨創性了。就是說,獨創性不是你標新立異,而是有它的根基,就是說,它是表達時代精神的,但是同時又是獨創的,又是你個別的,別人沒有表達過,別人甚至不理解。藝術的獨創性就體現在這兩方面的合一。一方面是表達了一個時代的總體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作為你的藝術家的個性表達出來的。這是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