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德

2024-10-04 15:02:38 作者: 鄧曉芒

  黑格爾把道德稱為主觀意志的法,抽象法是客觀意志的法,那麼道德和道德意識是主觀意志的法。主觀意志的法呢,就回到了動機。效果,在法律中它已經承擔了,我造成了這樣的禍害,那麼我為此承擔責任。但是在主觀上面呢,它回到了它的動機。道德主要是涉及動機,當然也要涉及效果,所以黑格爾反對康德的那種形式主義,只強調動機不顧效果。黑格爾認為,凡是道德動機,當然要考慮效果。但是康德有一點說得對,就是即算考慮效果,它也是從動機出發的。從動機出發來考慮效果,不是孤立地考慮效果。一個人做了壞事,我們還要看他是不是故意的。如果他不是故意的,那麼在道德上呢,我們不能夠過分譴責他。所以,道德的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就是故意。他是不是故意的,就是他動機上有沒有故意。在法律上我們也強調這個,他有沒有作案動機,他做這件事情是不是故意的。但是在道德上面呢,特別強調這一點。道德上面有道德上的後果,但是這個道德後果如果沒有上升為法律上的後果,比如說對人家造成的損害非常小,幾乎沒有什麼損害,但是在道德上是要不得的,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考慮他的故意,他這個事情是不是故意的。故意呢,這個動機呢,還是一種非常抽象的動機,不管他有什麼意圖,只要他是故意的,那麼他就要負道德責任。這個是毫無疑問的。他是有意這樣做的,而不是在無意識之中,不是在夢遊之中,不是在昏睡之中無意識地做出這件事情,他是在清醒狀況中做出來的,那麼他就要負道德責任。這就是故意。

  第二個環節呢,就是意圖。意圖跟故意有什麼不同呢?意圖當然也是故意,但是意圖呢,是要考慮它的效果。故意有時候可以不考慮效果,我就願意這樣,我就是要這樣,我這個人就是這麼個人,我就故意做這件事情。有的不為了什麼效果,他就是好玩、頑皮,他就是惡作劇,那麼你也要負道德責任,你做了壞事。但是,我們經常對這樣的人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有的人回答不出來,因為他也沒想好。因為他就是要搞破壞嘛,故意要做一點壞事情。但是,大多數情況之下,都有意圖。意圖跟故意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意圖是考慮到後果,他想要達到某種目的。這是第二個環節。這個環節是道德特別關心的。故意,道德當然也要關心,但是在法律上面呢,關心故意,但是不太關心意圖。只要這個事情是你故意做的,你就得承擔法律責任。至於你意圖本來是想幹什麼,這個法律上不太管。你可以說,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我做這個事情本來是想做件好事,結果做壞了。法律上不太考慮這個。他只考慮你做這件事情是不是故意的。至於意圖呢,是道德上考慮的問題。你想做一件好事情,結果做壞了,當然法律上來說,你沒有犯罪動機,但是你犯了罪,而且你是在清醒狀態下犯了罪,那麼還是要治你的罪。但是在道德上面呢,他就特別強調,你是不是有意圖的,你的意圖是好還是壞。是好事辦成了壞事,還是本來就想幹壞事,你想要達到你的個人的目的。這主要是道德所管的。法律和道德有的時候不太容易分得清楚,但是它們還是有分工的。我們經常說,他要負法律責任,那麼道德責任呢,那由他自己去想,由他自己去內心受到譴責。這個要分開。

  

  那麼,更高的意圖呢,就是良心,我憑良心做事。憑良心做事呢,一般來說都會做好事。一個人,我們說他做壞事,這個人不憑良心。一般憑良心都認為會做好事,但是也不盡然。你憑良心有時候也做壞事,而且往往有時候憑良心做出來的壞事更大。極左分子就是這樣的,恐怖主義分子也是這樣的,它們憑良心做出來的那些壞事呢,往往比那些不憑良心做出來的壞事要更大,要更加駭人聽聞。我們在文革中的很多壞事都是憑良心做出來的。宗教極端分子,每個人都憑良心,但是做出來的事情是非常殘酷的。所以良心是不是真的那麼良,既要考慮動機,也要體現在效果上。在這方面,黑格爾認為,康德說的「為義務而義務」的那種道德動機是不存在的,沒有什麼單純的為義務而義務,凡是一件道德的事情,都是既考慮動機又考慮效果。凡是一件道德的事情,當然要憑良心,但是良心的毛病就是標榜自己完全沒有利害的考慮。它考慮效果,也是從良心主觀意願的效果來考慮。我做好事,要有好的效果。但是我做這件好事,我自己完全是沒有利害考慮的,我不自私。黑格爾認為,這種唯動機論的良心,它最容易墮入偽善。不管是文革時期的那種憑良心幹壞事,還是極端恐怖主義分子做的那些事情,其實都是偽善。就是形式的良心可以成為惡的出發點,做壞事的出發點。

  黑格爾由此展開了對偽善的批判。偽善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日常的,就是偽裝成好人,我本來做一個壞事情,或者我本來就有壞的意圖,本來沒有從良心出發,但是我把自己說成是憑良心的,這是一個層次上面的偽善。另外一個層次上的偽善呢,就是為了達到善的目的不擇手段。他確實是憑良心,宗教極端分子和那種極左分子,他們確實是憑良心,他們的主觀意圖確實是好的,想要實現一個人類大同的社會,想要實現一個理想的目標。你一看他們,就會覺得他們是好人,善良無辜,甚至天真純潔。但是呢,不擇手段。而歷史呢,它往往不是根據你的主觀意圖是好還是壞,而是根據你採取的手段、對社會的實際影響,來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所以你標榜自己的良心,標榜自己的優美靈魂——黑格爾多次提到這個所謂優美靈魂學說,我在主觀上靈魂是優美的,至於它的效果怎麼樣,那我不考慮。只要我的目的是好的,那麼我的靈魂並不受到譴責。黑格爾說,這是典型的偽善。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那個目的實際上是你頭腦裡面的,手段才是現實的,是要對他人發生作用的,要對歷史產生影響的。但是黑格爾對偽善的譴責並沒有走向極端,他還是把握分寸的,就是人其實都是偽善的,都是有意地自欺,欺騙自己,人性本惡。人性本惡有一個好處呢,就是說當你意識到人性本惡的時候,你會有一種謙虛,你就不會把自己行為的道德評價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主觀意圖上,我的靈魂啊,我的意圖啊,我的良心啊,我的出發點啊。你的出發點是壞的,你不要以為你從良心出發你就是好的。當你自以為從良心出發的時候,你就是已經是偽善;你要認了這一點,那麼就能夠使你關注它的客觀效果。你把自己的良心好不好先放到一邊,你想一想你做了什麼事,你想一想你做的這些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所以道德意識呢,它有這樣一個作用,一旦你意識到主觀偽善不可避免的時候呢,你就可以從你的主觀轉向客觀,你就可以建立一個客觀自由的體制。那就是倫理。這就進到了倫理。

  黑格爾對偽善的批判,並不是說他就認為我們可以把人的偽善都克服掉,他認為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人性本惡嘛。但是另一方面他認為,這種惡劣的人性恰好是歷史發展的動因。這一點馬克思是非常欣賞的。馬克思認為說人性本惡要比說人性本善更深刻。人性本來是惡的,但是這個惡促成了善。善和惡之間恰好是一種辯證的關係。惡劣的人性導致了歷史的進步,如果人性不是那麼惡劣,說不定歷史還不會進步。如果大家都是沒有壞的動機,那麼這個歷史就會停留在它的原點,人們就會住在伊甸園裡面。但是正因為人類有惡劣的傾向,所以人們就發展了歷史和文明,並且建立起了倫理。倫理就是主觀的法和客觀的法的統一。抽象法是客觀的,道德是主觀的,那麼倫理是主客觀統一的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