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德國古典哲學講演錄> 第十二講 黑格爾的邏輯學(概念論)及自然哲學三、概念論01

第十二講 黑格爾的邏輯學(概念論)及自然哲學三、概念論01

2024-10-04 15:02:07 作者: 鄧曉芒

  概念論是自由的王國,到了概念論就進入到自由的王國了。概念論是真正的本體論,或者說概念是真正的存在。以往的存在論和本質論都是為了從裡面推出概念論的,也就是要推出真正的存在,或者說真正的本質。萬物的本質、存在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概念。從他的本質論的最後一個環節,絕對的主體,絕對的自由,我們就進入到了真正的本體,就是概念。概念是存在和本質的統一,是存在的真正的本質,是自由的原則。他從概念這個詞的詞根來說明這一點:begreifen是概念的動詞詞根,Begriff是概念。begreifen的意思是抓取,把什麼東西抓到一起來。也就是康德所講的,本源的統覺的綜合統一的意思。把它們統起來,把它們抓起來,你要形成一個概念,你要費力氣的,你不是說躺在那裡不動,這個概念就會掉到你的腦筋裡面來。不是的,你必須自己去抓、去撈。所以概念論已經上升到了積極的理性,具有建設性的理性,不再是知性,像存在論,也不再是消極的理性,像本質論,它是積極的理性。在它之前,本質論、存在論可以說都是為了引導出概念論,所以它們都只是概念論的「形成史」。本質論和存在論都可以看作是概念的形成史,甚至於可以看作是對於以往形上學的一種「批判」。存在論對以往的,包括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本質論,包括對柏拉圖的理念,包括對那些範疇,都是通過一種概念的方式呢,進行了批判,所以才組成了黑格爾的本質論和存在論。都是概念的形成史。那麼概念一旦形成,體現出它的特點,就是三個一組的範疇。我們講,存在論的範疇是一個一個的,本質論的範疇是一對一對的,那麼概念論的範疇是三個一組三個一組的,三三制。那麼三個一組,當然在存在論裡面也是三個一組,但是呢,哪三個一組呢,是互相遮蔽的。當你取這一個範疇的時候,你沒有想到另一個範疇。所以,另外一個範疇跟這一個範疇,以及跟第三個範疇之間的關係呢,是出乎你意料之外的,是範疇本身的一種理性的狡計隱藏在背後,無形中導致的。在字面上看不出來,字面上它是一個一個的。我考慮量的範疇的時候,我可以不用考慮質,就可以理解什麼是量。量我還不知道,量還不簡單。本質論的範疇呢,通常是一對一對的,兩個一組,第三個往往不是一個範疇,而只是兩個範疇的一種關係,使兩者同歸於盡。但是概念論呢,它是所有這些三個範疇在每一個裡面都看出了其他的兩個。所有它這些範疇互相是透明的。三個一組的範疇,每一個跟其他兩個相互之間的關係是透明的。從一個可以看出其他的兩個。這是概念論的範疇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首先我們看它們的關係。概念論有主觀概念、客觀概念和理念,理念就是主客觀統一了。它標為主觀性、客觀性和理念三個環節。那麼概念的主觀性還是表面的,它是探討形式邏輯的那樣一些概念規律。但是黑格爾探討形式邏輯呢,跟一般人探討形式邏輯很不一樣,他用辯證邏輯來理解它,來解釋它,他用辯證法來解釋形式邏輯。所以他在這個主觀性裡面呢,你可以看到形式邏輯的所有那些劃分,那些術語,概念啊,判斷啊,推理啊,這種判斷啊,那種判斷啊,這種推理啊,那種推理啊,在他那裡都有,但是他的解釋跟一般形式邏輯的解釋大不一樣,他是用辯證法來解釋形式邏輯的,或者說對形式邏輯的那樣一套規則他貫注了辯證法的精神內涵。也可以說他改造了形式邏輯,他改變了人們對形式邏輯的理解,這個是他的一個很重要的功勞。很多人說,黑格爾是反形式邏輯的,辯證邏輯是反形式邏輯的,這都是不了解的緣故。黑格爾哪裡是反形式邏輯,他對形式邏輯那些東西都有他自己的解釋。他認為形式邏輯那些東西,按照抽象形式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只有按照他的這種辯證法,才能夠真正地理解透。所以他把形式邏輯納入到他的辯證邏輯裡面,作為其中的一個環節,主觀性,這就是他的概念論的第一個環節。他是納入進來了,沒有反形式邏輯,他深化了形式邏輯。

  1·主觀性

  我們繼續講黑格爾邏輯學的概念論。概念論的第一個環節是主觀性,我在上次已經講到,它是屬於形式邏輯的一種闡釋,黑格爾對形式邏輯作了一種辯證的闡釋。這跟我們通常理解的形式邏輯,儘管在它的一些概念和範疇上面是一樣的,但是有層次上的不同,我們不能夠單純憑過去對形式邏輯的理解來解讀黑格爾。所以黑格爾的主觀性這一部分,雖然講的是形式邏輯,但是闡明的是形式邏輯底下所包含的那種辯證含義。那既然這樣,形式邏輯就不再單純是形式的了,而是包含有內容。我們說,黑格爾的辯證邏輯應該是內容邏輯。它跟形式邏輯的區別就在於它不僅僅是形式的,而且它著眼於內容,或者說它用內容來解釋它的形式。當然它也有形式,但是它是建立在內容的理解之上來解釋它的形式的。所以我上次講到,這一部分黑格爾對傳統的形式邏輯進行了一番辯證的改造。或者說,黑格爾的辯證邏輯是形式邏輯的一種自我意識。形式邏輯達到它的自我意識,那就是辯證邏輯。歷來對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關係爭論不休,通常認為它們是對立的,或者頂多是相容的。但是按照黑格爾的理解呢,它們其實就是一個東西。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其實就是一個東西,但是它理解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形式邏輯僅就形式來理解這些邏輯程序,但是辯證邏輯呢,是就它的內容來理解這樣一些形式。所以它們本質上是一個東西。但是形式邏輯沒有意識到自身,而辯證邏輯呢,是意識到自身了。那麼它的第一個環節就是概念。我們講形式邏輯是三個環節,是概念、判斷和推理,當然還有邏輯公理,像同一律呀,不矛盾律呀,排中律呀,這樣一些邏輯公理。但它的主體部分就是三個層次。

  a·概念 我們首先來看看概念。形式邏輯的概念我們大家都知道,叫作抽象概念。凡是談到概念,你從邏輯意義上談到概念,我們通常講都是抽象概念。什麼叫抽象概念呢?就是說,一個概念可以囊括很多具體的內容,但這個概念凌駕於所有具體的內容之上,變成了我們稱之為共相的東西,共相其實就是普遍的東西了,但它只意味著共同點。這樣一些普遍的東西,我們把它們單獨加以考察——就像康德的概念也是這樣的,範疇,我們單獨對它加以考察的時候,它是怎麼樣的含義——這個我們當然可以做出一些規定。這樣一種概念是抽象概念,它是抽掉了所有具體的內容,或者說從所有的具體內容裡面只提取出那些共同的東西。有的人稱之為共同點。概念是怎麼形成的?概念就是從很多很多的經驗對象、感性對象裡面呢,抽出那些共同之點。這些共同之點就形成了概念。這個概念在很多對象裡面都有,這個裡頭也有,那個裡頭也有。比如說張三是人,李四也是人,很多很多人,那麼我們把它的具體的東西抽掉,留下了「人」這個概念,是所有的張三李四都具備的。這就形成了概念。形式邏輯對概念的一般的理解就是這樣的。

  但是黑格爾的概念,我在前面講了,它跟形式邏輯的概念有一個根本性的區別,就是它實際上表現了一種自由的本質。這個邏輯學裡面的概念論,邏輯學到了概念論,按照黑格爾的說法,我們進入到了自由的王國。概念是一個自由的王國,那麼傳統形式邏輯對概念的理解呢,不是自由的,而是僵死的,僵硬的。所有的東西的共同點把它說出來,就放在那裡了,它就是一個筐,凡是屬於人的,我們都可以把它放到人這個概念的筐子裡面去,把它筐起來,它跟哪些筐又不一樣,雖然它們都是哺乳動物,屬於哺乳動物這個大筐。但是呢,這個小筐是不一樣的。大筐裡面套小筐,小筐裡面又有小筐,這樣就構成了概念的層次等級、種類。這是傳統的理解。這樣一套僵死的框架呢,那是沒有自由的,沒有能動性的,它體現不出能動性。但是黑格爾的概念呢,我在前面講到,它是一種能動的抓取,它是一種活動。概念應該是一種活動。那麼這個活動它具有它的內容。如果你把這個形式同內容割裂開來,單獨加以考察,那它豈不是本身也成了一個個別的東西,一個特殊的東西。它跟其他的那些特殊的內容,就看不出有層次上的區別了。你把它單獨加以考察,別的東西也可以單獨加以考察。所以公孫龍子講,白馬非馬。白馬和馬本來是兩個不同層次上面的概念,但是如果你單獨地、孤立地看每一個概念,那它跟另外一個概念就是一種外在的關係。白馬那就不是馬,這是兩個概念嘛。馬是一個概念,白馬也是一個概念,它們怎麼可能等同呢?所以白馬當然不是馬了。白馬的概念不是馬的概念。所以,這樣一種僵死的概念呢,黑格爾要把它打破。就是說,你如何理解概念,要從它的內容上來理解它,那麼,一旦從內容上來理解,就會把它看作一種普遍和特殊的統一體。概念既然是普遍的,它就應該包含特殊在內,就不能排除特殊在外。通常理解概念就是把特殊的東西抽掉了,剩下的就是概念,就是普遍性。但是黑格爾認為,這樣一種普遍性實際上是特殊性。它跟特殊相外在,那它本身也就成了特殊。它的普遍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呢?普遍性應該表現在它本身就包容了特殊性,涵蓋了特殊性。所以它應該是普遍和特殊的一種統一。而這種統一呢,就統一於個別。

  普遍、特殊、個別這三個環節應該是概念裡面所包含的具體的內容。這樣一種統一理解的概念,就叫作具體概念。具體概念我以前已經提到過,具體概念就是從普遍到特殊到個別的這樣一個具有豐富內容的概念。這個豐富內容呢,它包含普遍性的環節,當然形式邏輯的普遍性的理解也在裡頭,但是不夠。黑格爾並沒有否認抽象概念,抽象概念也有,但是在具體概念裡面,抽象概念是屬於最低層次的,它只是提了一個目標,或者提供了一個台階,我們在這個層次上談問題。但是要談什麼,還沒有說出來。所以必須要把特殊囊括進來。你要實現普遍,你必須要以特殊作為手段。如果說普遍是你要達到的目的,概念當然要達到普遍性,但是這個普遍性不能夠由它自身單獨就達到,而必須通過特殊。你要從特殊裡面去看出普遍,所以特殊對於普遍來說呢,可以說是一種手段。黑格爾把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引進來了。概念是一個自由的王國,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每一個概念,裡面都有一種目的和手段的關係。當然這個在柏拉圖那裡有它的根源。柏拉圖就是把理念當成是目的,萬物的目的。每一個事物都以它的理念作為它的目的。那麼黑格爾把這一點加以發揮,這個目的就是以特殊作為手段的。那麼目的和手段的統一,就體現出個別。我們要注意個別這個概念。在黑格爾的概念論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個別這個概念。為什麼要注意個別這個概念呢?個別這個概念體現出能動性。個別,我們可以理解為個性、性格,它能夠作用於更高層次的概念,它能夠提升概念,當然它本身還在一個概念裡面,但是它是向更高的概念飛躍的一個契機。達到個別,就把特殊和普遍凝聚起來了。什麼是個別?個別是最豐富的,比起特殊和普遍來說,個別是最豐富的一個環節,它把前兩個環節都包容在自身,於是,從前兩個環節裡面獲得了它自身的力量。個別是一種力量的概念,是一種力的概念,它能夠發揮它的能動作用。概念的能動作用就體現在個別上面。就是,你單純是一般的共相,這個是沒有能動作用的,它是僵死的。單純的特殊呢,是一盤散沙,它也凝聚不起來。你按照普遍的共相,把特殊的一盤散沙凝聚起來,那就成了個別,它就成了有目的,同時又有手段的這樣一個具體概念。所以,具體概念最集中地體現在個別的概念身上。

  這個概念跟抽象概念大不一樣。黑格爾有一句名言嘛,同一句格言在年輕人口裡說出來,遠不如飽經風霜的老人說出來有那麼豐富的含義。同一句格言,我們年輕人也能說,從書上看的,從老師教的,我們從小學就要求寫作文要多用成語。我可以用很多成語,但是大人看起來,覺得有的用得就很可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體會。你也不能說他用錯了,但是他沒有體會。但是同一句話從老人嘴裡說出來,那就不一樣了。雖然還是同一句話,但是它包含有他一生的豐富的經歷。而且,他能夠用這樣一句話在現實生活中起作用,已經把它凝聚為具體概念了。這就是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區別。具體概念能夠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發揮它的作用,體現出人的個性,體現出人的自由。而普遍的、抽象的概念呢,作為一種共相呢,它只是一個僵死的框架。當然也是需要的,如果你連抽象概念都沒有,具體概念也談不上了。所以,抽象的概念我們也必須要學一點,否則的話,我們說那小學就不用教成語了,基本的知識我們也不要學了,我們都到生活裡面去學呀。那是不行的,那就叫缺乏教育了。所以要有教育,但是也要有生活。你教育是為了生活嘛,為生活做準備的嘛。所以,具體概念這個提法呢,是黑格爾獨特的提法。什麼叫具體概念?我在前面談到過,就是一個概念裡面包含有豐富的內容,包含有不同層次的其他的概念,這樣一個概念叫具體概念。這個豐富的內容當然按照黑格爾的理解呢,它並不見得就是那些感性的內容,而是從感性裡面提升出來的,也還是理性,也還是概念。但是,具體概念裡面包含有很多不同的層次的概念。比如說一個老人,他的社會經驗,當然他有很多感覺,他有很多感受。當他把這些感受都提煉出來,成了一個概念系統的時候,那麼他這個概念就具有了豐富的內容。所以,具體概念的這個具體呢,不同於我們通常講的感性的具體,感性的具體在黑格爾那裡認為不是真正的具體,感性的感覺很豐富,但說不出來,能說出來的很少,在黑格爾看來,其實是抽象的。這個我在下面還要談到,講他的《精神現象學》的時候我們要談到這一點。所以,感性的具體和概念的具體是不同的。黑格爾談的是概念的具體,感性的具體他是瞧不上的,他認為感性的具體其實對於概念來說是抽象的。感性是抽象的,只有概念才能達到具體。這個跟我們通常的理解是顛倒的,我們認為感性當然是具體的,而概念多多少少有一種抽象。這是黑格爾的具體概念,它包含三個環節,而且通過這種三段論式的不斷提升不斷上升,到最後那個概念是最具體的,就是它包含有無數的豐富的概念在自身之內。你從一個概念裡面,可以看到它裡面所包含的其他的概念,那麼這個概念就具體了,就是豐富的。如果你從這個概念裡面看到裡面是空洞的,那這個概念是抽象概念,那僅僅是共相。這是他的一個區分。

  b·判斷 那麼下一個我們看看他的判斷。概念理解是很重要的,這一步跨不過去的話,下面就不好談了。什麼叫判斷?形式邏輯的判斷很簡單,就是把兩個概念連接起來,用一個系詞「是」把它們連接起來,一個主詞,一個謂詞,一個系詞「是」,構成一個判斷。這是形式的理解,或者說是一種外在的理解。那麼這種理解在康德那裡已經開始衝擊它了。康德認為這個「是」,這個聯繫詞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紐帶,而應該是一種活動。連接本身是一種活動,是能動的,是主體的一種作用,它取決於知性的這種統覺,知性具有一種把雙方統一起來,把概念、範疇和感性的表象統攝起來的能力。那麼黑格爾更進一步。黑格爾認為,就連這種連接也不夠深入,這還是把兩個東西看作是現成的,然後用一種主體的能動性,把雙方掛在一起,把雙方拉到一起,他舉個例子,就像把一塊木頭綁在腿上一樣,是這樣一種連接。這種連接還不是判斷的本性。那麼判斷的本性是什麼呢?黑格爾認為,判斷的本性是從概念來的,它是概念的一種自我判分,是概念自己把自己劃分開來。不是說現成的有兩個東西,然後我用一個東西把它們連接起來。不是的。兩個概念不是現成地擺在那裡,而是由一個概念自己把自己分出來的。最開始沒有兩個概念,就是一個概念。然後這個概念自我劃分,自我劃分就形成了一個判斷。自我否定自身,自我不是我,而是別的東西,是與自己相對的東西。一個概念把自己分成兩個概念。真正的自我不是自我,而是對象。真正的存在不是存在,而是本質。我在前面講了,存在和本質的關係就是這樣的,存在就是本質,「本質是存在的真理」,或者說本質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判斷啊。但黑格爾說不是一個判斷,不是通常理解的判斷。你要把「本質是存在的真理」按通常理解為主詞和謂詞的關係,就搞錯了。它是同一個主詞,自己把自己分成兩個部分。哪兩個部分?存在的本質當然也是存在了,在「存在論」裡面一開始就講存在就是存在。巴門尼德也講,存在就是存在,非存在就是不存在。這個當然也沒錯。但是真正的存在不是存在,而是本質。那本質是什麼呢?本質是過去了的存在。本質還是存在,但是過去了的。所以它其實是一個概念,本質和存在就是一個概念。但是,它是同一個概念把自己一分為二,把自己自我判分。德文裡面判斷就是urteilen,作為動詞的意思就是「原始的判分」。Ur就是原始的,teilen就是劃分的意思。原始的劃分就是判斷的本義。黑格爾從德文的詞源裡面把這個意思引申出來了:它是同一個概念的自我分化。那麼這種自我分化也有不同的層次,這就形成了判斷的各種類型。

  康德不是提出來一個判斷分類表嗎?四大類判斷的分類,量、質、關係和模態。那是一種靜態的分類,靜止的,一個框架,就是這麼四個層次,四個類別。但是黑格爾認為,不能這樣來分,應該從概念的自我判分的發展過程來劃分。判斷的劃分,它表現出同一個概念在自我劃分的歷程中所展示出來的不同發展階段。這個發展有四個階段,一個是質的階段、質的判斷,一個是反思的判斷,一個是必然的判斷,一個是概念的判斷。當然這裡頭,我們可以隱隱約約看出來,他也吸收了康德的一些說法,比如必然,必然屬於模態了,質的判斷,質和量,這些都是康德的用語。他把它歸結為這樣四個層次。但這四個層次都表明了判斷本身的發展階段、發展的進程。那麼這個發展的進程呢,有一個目的,它朝哪裡發展?判斷朝哪裡發展?判斷本來就是概念的自我判斷,那麼它所發展的目標,也就是回到概念,它進展的目標就是要回到概念。所以最後一個階段是概念的判斷,它就是要在判斷的自我劃分的過程中,把概念的統一性恢復起來。當然是在更高層次上的恢復。概念的自我判斷、自我劃分,自我分化,已經分化了。分化了怎麼辦呢?它的目的就是重新同一,重新找到判斷本身所具有的那種概念的統一,回到概念的統一。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c·推理 但是,在判斷的過程中間呢,要回到概念的統一是很難的,雖然有概念的判斷,概念的判斷呢,是要建立起、要重建概念的統一性。但是呢,只有在推理中這種統一性,這種統一性才能真正地達到。概念的判斷已經有推理的因素了,已經在向推理過渡了,但是呢,推理是三段式。判斷不是三段式的,判斷頂多是兩段式的,比如說假言判斷:如果怎麼樣,那就怎麼樣。或者是直觀的公理:我思故我在。這樣一些判斷呢,都是兩段的,它最後訴之於一種直觀,來恢復概念的統一。但是還是恢復不了,所以還必須要插入第三個環節,這就構成推理。推理呢,是有了三個環節。判斷基本上是兩個環節,但是推理呢,有了三個環節,三段論就是推理。三段論推理有四個格,有二十四個式,那麼在黑格爾這裡呢,他把它們歸結為一些這樣的過程的層次。推理也有不同的層次,就像判斷有不同的層次,推理也是發展的,這個發展的目標也是最後要形成具體概念。我剛才講了,概念要從抽象到具體,那麼怎麼樣到具體?最後要通過推理來真正地達到具體。推理他把它劃分為質的推理,量的推理,反思的推理,必然的推理,最後呢,是概念的推理。那麼這也是一個過程,質、量、反思、必然,這跟康德的判斷表以及範疇表都有一種內在的、隱隱約約的聯繫,我們要比較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但是它是有方向的,它最後是要上升到概念的同一性的恢復,就是要恢復概念同一性。概念、判斷和推理,最後回到概念。但是回到了概念,它的層次就大不一樣了。你經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這樣一個過程,恢復到概念,這個概念雖然也是自由的,但是呢,它已經具有了必然性。在必然的判斷和必然的推理裡面,使這個概念的同一性成為必然的了,就顯露出某種客觀性。康德不是講,所謂客觀性就是普遍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就是客觀性。那麼在這裡,黑格爾也有這個意思。當你的推理構成一種必然性,不能不遵守的,推理是不能不遵守的。判斷嘛,你還可以隨意,你可以下這個判斷,這個判斷也許是錯的,你不能確定。一個判斷是對還是錯,你必須通過推理才能確定。通過推理來確定一個判斷是對的、是必然的,那麼這個概念呢,就具有了客觀性、就具有了不可動搖性。所以黑格爾講,客觀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推論。世界上那麼多事物,都是一個推論,他的意思是什麼呢?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客觀的,為什麼是客觀的?因為它是有理由的,它是通過推理必然推出來的,每一個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當然也有偶然性,在判斷裡面我們是抓住了偶然性的,你給我一個東西,我就對它進行判斷,你沒有給我,我就無從判斷了。所以這是偶然性。但是經過推理以後,這種關係,主詞和謂詞,這種關係就有必然性,你必然是這樣。蘇格拉底是要死的,我們通常這樣講,是偶然的。小孩子聽到,某某人是要死的,這是個偶然的判斷。但是,大人會對他論證,一切人都是要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這個時候他就想到了,蘇格拉底要死的,是必然的,是逃不掉的。這是一個客觀事實。那麼,從這裡呢,就進入到了客觀性。

  2·客觀性

  客觀性就是講的客觀世界的那種客觀必然性,普遍必然的一個客觀世界。那麼客觀性的三個環節是機械性、化學性和目的性。客觀世界就是這三個層次,所有的宇宙間,天上、地下萬物,無非是機械性、化學性和目的性。機械性當然是最低層次了,化學性比較高一點,但是還是屬於自然界的無機物。到了有機物目的性,那當然就更高了,到生物界了。這三個環節,相當於主觀性裡面的普遍、特殊和個別。機械性相當於普遍,抽象的普遍,那麼化學性呢就相當於特殊,而目的性呢,相當於個別。我在前面也講了目的,普遍、特殊和個別,這三者之間有一種目的性的關係。但這種目的性的關係呢,只有在個別上面才能體現出來。在客觀上,只有在目的性上面才能體現出來,在生命現象上面,才能體現出這種目的性。在無機物裡面呢,只能體現為手段,當然也有目的,但是這個目的是潛在的,還沒有實現出來。所以在這種客觀性裡面呢,黑格爾主要是想要從客觀世界裡面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主觀的因素。客觀性,它是由主觀性來的,主觀性客觀化,在推理的階段,它成為客觀的了。但是反過來,這種客觀的裡面呢,包含有主觀的東西。那麼,主觀的東西在裡面,還是起一種內在的作用。所以黑格爾在客觀性的裡面,目的就是要把這種潛在包含的主觀的因素一步一步地把它揭示出來。所以,雖然他談客觀性,但是他談的是理性狡計。客觀性裡面包含有理性,包含有主體的能動作用,包含有內在的自由。看起來沒有自由,特別是機械性,機械性哪有什麼自由呢?牛頓力學,力學就是一種機械關係,它是反自由的。但是就在這個裡頭,它將來會一步一步地通過化學性,通過目的性,發展出自由來。這個就是理性的狡計。它讓你看起來好像是機械的,表面上好像是不自由的,好像是僵死的,但是就在這些僵死的東西裡面,它會慢慢地顯示出它的自由的本質。當然在客觀性裡面,它沒有顯示出來。如何才能顯示出來呢?必須要到下面一個層次,就是理念。到理念就是回到主觀,客觀性是從主觀性來的,主觀性通過客觀性再回到主觀性,就是理念。所以理念呢,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但是它本身呢,是概念,它是概念論的最後環節。概念論就是這三個環節嘛。主觀性、客觀性和理念。理念呢,就是真正的具體概念。

  3·理念

  那麼,什麼是理念?理念就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那麼這種統一呢,就可以稱之為真理。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人認為,所謂的真理,就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一種統一。唯物主義認為是主觀對客觀的符合,唯心主義認為是客觀對主觀的符合,不管怎麼樣,它是主客觀相互間的一致。理念是前兩個環節的統一,所以它可以稱之為真理。那麼什麼是真理呢?真理有三個特點,一個特點是全體,真理是全體,真理是整體。這是黑格爾的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黑格爾總是從全體的角度,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待真理。你如果不從全體的角度,那就是盲人摸象。你摸出那一部分,你認為那是真理,他摸出另外一部分,認為另外一部分是真理,那真理就沒有統一性了。沒有統一性就不是真理了。唯有能夠達到一,才能夠是真理。這個從古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都是這樣看的。要從整體上來看真理,才是真理。但是相反呢,經驗派反對這個,經驗派認為,我抓到一點就是一點,至於整體,我抓不到。所以你想從整體來把握真理,那是做不到的。理性派呢,就是儘量地還是想要從整體上來把握。當然理性派到後來也有不同,像現代的阿多諾,阿多諾從黑格爾出發,反對黑格爾的整體觀,阿多諾提出一個完全相反的命題,片面的才是真理,整體的是虛假的。我們通常也講片面的真理,阿多諾把它極端化,唯有片面的才是真理。哪有整體?沒有什麼整體。一切都是片面的,不是這個片面,就是那個片面。所以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是跟黑格爾對著幹的。當然他還是從黑格爾來的,這一點不能否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