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德國古典哲學講演錄> 二、謝林:同一哲學

二、謝林:同一哲學

2024-10-04 15:01:46 作者: 鄧曉芒

  我們下面再看看謝林的哲學。謝林早年追隨費希特,也是對費希特的思想有一個熟悉和消化的過程。他的年齡比費希特小一點,1775年—1854年,那麼他早年跟黑格爾、荷爾德林在柏林大學學習的時候,他們三個是同班同學,好朋友,三個人的思想和觀點基本上接近,他們都是費希特的追隨者,而且崇尚法國大革命。當時法國革命爆發的時候,他們非常高興,終於可以藉助一種外來的力量把德意志民族的那種惰性加以清除。這個在我們看起來有點賣國主義的味道,有點崇洋媚外了。但是他們當時就是那樣的。德國確實是太落後了,靠自己的力量呢,很難立起來。他們甚至認為拿破崙憑藉他的軍事武力,把一套先進的體制強行加在德意志民族身上,這倒不失為一件好事。這正是他們的愛國主義,不是想變成法國人,而是希望德國好。所以他們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三個人跑到公園裡去種了一棵樹,叫自由樹。他們是非常親密的朋友,但是後來當然是分道揚鑣了。

  1·對費希特的批判

  那麼,謝林這個人呢,是比較少年得志,據說他是23歲就當了耶拿大學的教授。他15歲上大學,少年大學生,畢業以後,他的聰明得到了歌德的賞識,由歌德的推薦,在耶拿大學當了教授。所以他是非常驕傲,自視很高的。黑格爾比他大多了,原來當過朋友,後來又在他面前當小學生,很多東西都去請教他,請教這個少年大學生。那麼謝林的思想呢,首先也是從對費希特的批判開始的。對費希特的批判,主要是要克服唯我論。就是說,費希特雖然後來走向了客觀唯心主義,但是他的出發點仍然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唯我論。這個當時激起了一片的反對。當然年輕人很高興,年輕人覺得他發怪論呢,大家都覺得很酷,所以追隨者很多。但是反過來一想呢,還是覺得不太妥當。你就從你那個自我出發,你那個自我又不是我的自我,肯定不是的,你就那麼主觀嗎?你強調你的自我,不是就把我的自我取消了嗎?所以總覺得還是有沒有講清楚的地方。所以謝林引進了斯賓諾莎的哲學。斯賓諾莎的哲學,我們學過哲學史,斯賓諾莎是泛神論者,他的泛神論體現在他認為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人的思維,所有這些東西都可以統稱為神。自然界也是神,也是上帝。實際上這樣的上帝已經不能夠是傳統意義上的上帝了。那麼在這個上帝之下呢,自然界有兩大屬性,一個是廣延,一個是思維。思維如果說是主體的話,廣延就是客體。主體和客體在自然界那裡是未分化的。你還不能說它們是同一的,因為同一肯定是兩個東西的同一,但是在自然界那裡呢,它不是同一的,它是未分化的。它只有一個東西,但具有兩個屬性,它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人的思維,另外一個是物質世界——廣延。這是斯賓諾莎的哲學。

  那麼謝林借鑑斯賓諾莎的哲學,他認為,費希特所講的自我,他的出發點,僅僅指他個人的自我,所以是相對的;他所講的非我,也是由他的自我生出來的,所以也是相對的;即算他後來的這個絕對自我,也是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表現出來的自我非我,都是相對的。那麼,從這種相對的東西怎麼能夠建立起一種絕對的哲學呢?那是不可能的。哲學要真正能夠建立在絕對之上,就必須從主客觀的絕對同一出發,從主客觀還沒有分化之前的那種絕對同一出發,不能從已經分化出來的主觀或者客觀出發,那就已經不行了。所以謝林強調他的同一哲學,就是說,哲學應該從絕對同一,也就是主客觀的絕對同一,還沒有分化,這樣一種狀態出發,應該從主觀唯心主義的這個立場上面轉移到客觀唯心主義的立場上來。費希特當然也有客觀唯心主義,但是呢,他是從主觀唯心主義發展出來的。這個不行。應該把屁股完全坐到客觀唯心主義的這個位置上來,把基礎移到這上面來,這才能夠解釋得通。所以謝林呢,一方面他反對唯物主義的自在之物,這一點跟費希特是一致的。康德講的那個自在之物,那肯定已經把現象和自在之物劃分開來了,把主觀和客觀二分了,那個是不對的。自在之物肯定是要取消的。但是,是不是取消自在之物就剩下費希特的自我了呢?那也不對。你這個自我還是有限的。所以,主體和客體各自都不能作為一個出發點,但是又不能把雙方隔離開來,因此呢,必須要建立在更高的原則之上,那就是主客體的絕對同一。而這個絕對同一呢,是絕對無差別的,是無差別的同一。連區別都沒有,主體就是客體,客體就是主體,你甚至於不能夠說主體和客體,它們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沒有差別你就不能說了。你說客體的時候你肯定說的是跟主體有差別的,你說主體的時候肯定是跟客體有差別的,而絕對無差別,你就不能說主體和客體,它只能說是絕對。但是這個絕對呢,它又有一種內在的衝動,從裡面能夠發展出自然界和人的精神。並且呢,從人的精神裡面,發展到世界精神,最後在世界精神上面回到對他自身的自我意識。所以從他最後結果來看,這個絕對,是一種精神。因為他到了絕對精神、世界精神之後呢,他回到了自身的自我意識,他才意識到,原來我就是精神。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你不能說他是精神,開始的時候,你除了從最後的眼光來看,你才能說他是精神,但他自己是不知道的。你要說他是精神,他只是一種無意識的精神,一種無意識的意識,一種下意識的東西。

  2·同一哲學

  所以,世上萬物,在謝林看來,都是由唯一的絕對分化而產生出來的。但是產生出來以後呢,它就有了主客觀的差別了。它本身是無差別的同一,但是一旦分化出來以後,就有了主觀和客觀的區別,這個區別呢,在它的每一個階段裡面都存在。主客觀的區別一旦產生以後,就不能夠抹殺了,不能取消了。但在絕對發展的不同的階段,它的主客觀雙方的比例是不一樣的。最開始的時候呢,是主觀的方面占弱勢,客觀方面占優勢。最開始是自然界,是客觀方面占優勢,基本上是客觀的,主觀只是有很微弱的一些影子,還沒有成型。那麼到了人類社會,最後到了最高的絕對精神的時候呢,那當然是主觀的方面占絕對優勢了。所以,它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它的趨向是以客觀為主逐漸進到以主觀為主。這就發展出謝林的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兩個階段。整個宇宙,他把它歸結為這兩個階段,一個是自然哲學,一個是先驗哲學。

  a.自然哲學我們先來看自然哲學。自然哲學是一種下意識的精神,用謝林的話來說,它是一種「冥頑化的理智」。自然哲學已經是理智,雖然我們說自然界沒有理智,但是謝林認為,它潛在有一種理智,它是一種冥頑化的理智,也就是說,它的理智還沒有甦醒,還在沉睡,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它已經包含在裡面了。自然界裡面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就體現出某種理智。其中最重要的有這樣一種規律,就是兩極性。就是自然界萬事萬物,你說它是完全沒有理智的嘛,它好像很有規律,很有邏輯,它體現出兩極,萬事都有它的對極。陰和陽,磁鐵有陰極就有陽極。酸和鹼,生和死,我們講辯證法的時候,就常常舉這樣一些例子,最開始呢,就是謝林在自然界裡面發現的,這是一個很偉大的發現。就是發現自然界裡面有辯證法,有對立統一。沒有對立就沒有統一,你沒有陰極就沒有陽極嘛,肯定是這樣的,有這一方就有那一方。所以,這種兩極性呢,它表現為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從同一裡面發展出差別。同一本身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它可以發展出差別,分化出差別。差別是泛泛而談的,所有東西都有差別,萬物都有差別。然後從差別裡面形成了對立。對立也是一種差別。但是它把差別集中化。對立,正反,陰陽,形成了這樣的差別。這種差別可以說是本質差別。一般的萬物都有差別,那還涉及不到本質,只有對立這種差別才顯示出本質。那麼從對立呢,再發展出矛盾,矛盾也是一種對立,也是一種差別。但是矛盾就更加本質了,它是一種極端的對立。矛盾就是一個東西的自身跟自身的對立。最後從矛盾又回到統一。這就是謝林所描述的這樣一個自然的過程,正反合通過三段式的進展,螺旋式的上升,發展成了整個自然界的系統。整個自然界你要把它看成一個體系,一個大系統,不要看成是零零散散的,這裡一點那裡一點的東西。這裡頭已經有黑格爾後來講的辯證法規律的影子了。但是謝林認為在自然哲學裡面,體現出的這樣一些兩極性啊,或者是正反合啊,這樣一些關係,都只是一種量上面的差別,而沒有質的差別。不光自然界,包括後面要講的先驗哲學裡面,其實在謝林看來,這些差別歸根結底都是量的差別,他稱之為「因次」的差別。所謂因次,Potenz我們把它翻譯成因次,它本來是冪次的意思,數學裡面有這個詞。同時它有一個潛能的意思。他用這個詞呢,主要是模仿斯賓諾莎。斯賓諾莎是幾何學的方式嘛。幾何學的方式,點、線、面、體,這些東西之間的關係都是因次的關係,都是冪的關係。點的移動成為線,線的移動成為為面,面的移動成為體,構成了萬物。這些關係都是冪的關係,都是Potenz的關係。那麼,斯賓諾莎接受了這樣一種觀點,就是用這種觀點來看待大千世界,那麼一切都變成一種量的關係了。這個是黑格爾很不滿意的。黑格爾因此說,謝林的這種觀點等於是黑夜觀牛,一切皆黑。就是你用同一個量的標準來衡量一切事物,那一切事物都沒有本質的區別了,都只是一種因次上面的區別。當然,嚴格說起來呢,謝林也不完全是這樣,雖然有這樣一種表述的方法,但是實際上還是有一些內容方面的考慮,比如說性質方面的考慮,特別是在他的先驗哲學裡面。

  b.先驗哲學我們看看他的先驗哲學。謝林的先驗哲學主要展示在他的一本著作《先驗唯心論體系》中,這個我們有中譯本,梁志學先生翻譯的。《先驗唯心論體系》裡面所談的主要有三個問題,第一個是認識問題,第二個是實踐問題,第三個是藝術的問題。也是正反合,認識、實踐和藝術。藝術是合題。

  那麼認識方面呢,我們不用談了,他的創建很少,他基本上是沿襲了康德和費希特的觀點,由主體去建立起客體,然後在客體上面呢,來進行一種認識,一種靜觀,一種被動裡面有主動的這樣的認識活動。他的創建主要在實踐活動方面。實踐活動方面體現為他的歷史哲學和法哲學。謝林認為,所謂歷史就是自由意識的發展,這其實在費希特那裡已經包含著了,但是謝林是更加強調這一點,而且更加把它具體化了。所謂世界歷史就是自由意志的發展,自由意志發展到哪個階段,社會歷史就發展到哪個階段。比如說古希臘,古希臘對自由意識的理解就是任意性,任意被當成自由。那是一個英雄時代。我們知道,古希臘的英雄時代是任意性,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然後成就一些偉大的英雄。那麼到了中世紀呢,是一種受到了強制的自由。中世紀也有自由,比如信仰,信上帝,在人類世俗生活中間,也有像君王他們所理解的自由。都是一種強制性的,也就是說,受到壓制的這樣一種自由。受到一種外來的壓制。什麼外來的壓制呢?受制於自然規律,比如說血緣、地域、環境、種族,還有個人的氣質等等,這些東西都對自由有一種影響,而且是一種限制。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必然的自由,這個自由是被決定的。你身為帝王的血統,那麼你就是自由的;你身為奴隸,那你就是不自由的。當然奴隸也有他的自由,但是那是被決定的。這是必然的自由階段。那麼,從中世紀出來,經過近代到謝林的時代,他認為呢,是自由本身的必然時代。自由的必然。中世紀是必然的自由,而近代呢,是自由的必然。所謂自由的必然,就是法制時代。法制是自由建立起來的,但是,它是必然的,它不是為所欲為,也不是受外在的什麼地域啊、環境啊、血緣啊這些東西所決定的。它是由個人的人權、由法權、由權利所決定的。所以這就是一個法制社會。謝林認為,法制社會比道德要更高,法哲學比道德哲學更高。法哲學是現實世界的自律,道德哲學是個人的自律。這個康德已經說了,所謂道德就是意志自律嘛。但是它是個人主觀的。而在客觀現實中,在社會生活中,要達到自律,那就必須要有法。所以它是一種客觀的自律。但是客觀現實的自律永遠不能完成。永遠不能完成怎麼辦呢?按照費希特的說法呢,就是要設定一個上帝作為理想。但是謝林認為還不是那樣。他認為,我們憑哲學家的理智直觀,我們就可以設定這個理想。哲學家的理智直觀,也就是知性直觀了,這個在康德那裡是否認的,人不可能有知性直觀,不可能有理智直觀,只能有感性直觀。費希特和謝林都認為人有理智直觀。哲學家的理智直觀可以從現實生活中直觀到他的理想,而且可以按照這個理想來改造現實社會。所以,整個社會的理想是由哲學家的理智直觀來設定的。但是即算設定,它還是直觀的,還是哲學家停留在他的哲學思想、哲學思辨之中。他給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個理想,但他本身並沒有現實地去做。

  真正現實地去做的,是藝術哲學。所以,藝術哲學所提供的一種藝術直觀,比理智直觀更高。理智直觀在主觀中設想了主客觀統一,而藝術直觀呢,是在客觀中實現了主客觀統一。藝術家把那個作品創造出來了,使主觀和客觀在作品中達到了一種統一。我們在欣賞藝術品的時候,我們有這種感覺,主客觀達到了統一。主客交融,物我兩忘,哪是主觀哪是客觀我們已經分不清楚了,我們陶醉於其中了。這是藝術哲學所能夠導致的一種境界。它使理智直觀所提供的那個理想能夠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被我們直接地體驗到。那個理想當然就是他最後那個絕對的統一。絕對統一主客不分的狀態,只有在藝術作品裡面,我們才能夠直接體會到。所以,有意識和無意識,在藝術作品裡面達到統一,這就叫作美。所謂美就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同一。但是人的藝術畢竟還是人類有限存在者所創造出來的。人的藝術實際上是對更高的一種藝術的模仿,比如說上帝的藝術。人的藝術是對上帝的藝術的一種模仿。所以,在藝術哲學之後,我們還有必要設定一種神話學,設定一種宗教,設定一種啟示哲學。謝林到了晚期,走向了啟示哲學,走向了宗教哲學、神話哲學。就是說,我們從人的藝術裡面,感悟到上帝的藝術。神話本來就是人的藝術,人造出來的。人憑藉神話造出了多少藝術,繪畫、雕塑、戲劇、悲劇、詩、史詩,都是人類藝術品。但是呢,實際上我們從裡面感悟到了上帝的藝術。所以最後呢,是通往啟示哲學,通往一種神秘主義的哲學。所以後來的人,把這個現代神秘主義呢,追溯到謝林。當然謝林,因為他活得很長,黑格爾死了以後,他還活了很長時間,所以很多人甚至於把謝林的哲學放在黑格爾哲學後面。就是說,謝林一生活了那麼長,而且不斷地有哲學的新見提出來,那麼這個新見到後來走向非理性主義。所以有人認為,謝林不能夠納入到古典哲學的邏輯進程裡面,他到晚年已經偏離這個邏輯進程了,他跟叔本華、尼采那些人應歸為一路,已經走向神秘主義了。但是從他的神秘主義裡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來,他這個神秘主義跟叔本華、尼采還不太一樣。叔本華、尼采的非理性主要是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而謝林呢,主要強調一種宗教色彩,是一種宗教神秘主義。尼采是反宗教的,包括叔本華在內,都可以這樣看,他們是反宗教的,他們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強調自由是世界的本體,這個不需要有什麼宗教,在尼采那裡宗教是一種奴隸道德,要批判的。所以謝林這裡呢,還是有不太一樣的地方。但是作為一個非理性主義,他晚年的非理性色彩以及神秘主義色彩這些方面,可以對他有不同的評價,有的人也在作不同的評價,這個是可以討論的。但是作為他的出發點來說呢,他還是在這個邏輯鏈條上面構成了一環。哲學史中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如果他像黑格爾那樣早就死了的話,恐怕後來就沒有這些東西了。但是一個人如果活得夠長的話,他可能會從以往的哲學思想裡面生出一些新的東西來。這方面呢,這樣來說也是可以的。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