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康德的美學
2024-10-04 15:00:47
作者: 鄧曉芒
從今天起,我給大家講一講康德的美學。因為時間安排得很緊,所以只能夠在大的地方介紹一下,細的地方就不能講了。首先我們要講到,康德的美學是在第三批判裡面展示出來的。第三批判叫作「判斷力批判」。為什麼叫判斷力批判呢?也就是說,康德認為人類的認識能力有三個層次,一個是概念,一個是判斷,一個是推理。那麼,在《純粹理性批判》裡面呢,已經講了,概念、判斷對應於知性範疇以及知性原理,推理對應於理性的理念,理性的推理,由推理推出的就是最高的理念。這是這三個認識層次。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看起來呢,從超出認識論的這樣一個範圍,而立足於人類學這樣一個範圍來看,就是說從人的各種能力來看,他認為概念、判斷、推理對應於人的三種能力知、情、意,知識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這個是在他的晚年,寫完了《實踐理性批判》以後,才發現的這樣一種結構。就是說,人類學的這樣一個結構,應該分三步走。不像他原來理解的就是認識能力和意志能力。意志能力就是道德的根據了。我在上一堂課里已經講了,道德是立足於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道德自律。那麼在認識和意志的中間還有一個情感的能力,這個能力康德在以前是認為不屬於哲學,它屬於心理學的範圍。但是康德到了晚年,他就發現,還不能簡單地這樣看,情感有屬於心理學的方面的,但是他發現,有些東西恐怕還是具有某種先驗的特點,跟認識能力和意志能力一樣的,具有一種先驗的法則。
他怎麼樣發現這一點的呢?因為晚年的時候,他的結構體系有一種轉變。按照他原來的設想,未來的作為科學的形上學,應該是兩個部分,一個是自然的形上學,一個是道德的形上學。自然的形上學解決自然科學的可能性條件問題,奠定自然科學的一些基本原則;那麼道德形上學呢,是我們實踐活動中的一些基本原則。這兩個形上學構成他的未來的科學形上學的體系。但是,他發現這兩個體系之間,有一種不可通約性。雖然都是理性,純粹的理論理性和純粹的實踐理性,都屬於理性,但是這兩個理性之間的界限太深,好像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是人還是一個統一體,不因為你把人劃分為兩個方面,一個統一的人就完全分成兩塊了。一個人還是作為一個人在行動,在認識,在感受等等。但是如果你把他這樣截然劃分開來,還是無法解釋一個完整的人。所以康德到了晚年就設想,找一種什麼樣的辦法,在這兩個形上學的體系之間架起一座橋樑。這就是我們要講到的「橋樑」,這是康德自己的用語。在兩大形上學之間,應該有一個過渡,應該有一個橋樑。沒有這個橋樑的話,人就變成兩塊了,現象和物自體完全不相干,就無所適從了。那麼,用一個橋樑把兩者連接起來,你雖然在這一方,你可以想到那一方,你在那一方呢,你也可以意識到這一方。這樣一個人就可以成為一個整體了。那麼如何建立這個橋樑?康德所提出來的呢,就是判斷力的學說,而且是反思判斷力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