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康德因果性理論的意義
2024-10-04 14:59:58
作者: 鄧曉芒
那麼下面呢,我們再談一談康德因果性理論的意義。康德因果性理論是用來對付休謨的因果問題的。但是休謨的因果問題呢,仍然沒有解決。也就是說,休謨並不因為康德的因果理論就被駁倒了。我在前面講到,休謨的這個懷疑論是不可駁倒的,是駁不倒的,他已經走到極端了,所以康德也沒有從正面去駁他。康德毋寧說是迴避了問題,繞開了他。就是說,你懷疑科學知識,你懷疑自然科學、牛頓物理學的可靠性,我不懷疑。你要懷疑,你去懷疑去,我們都不懷疑。但是呢,你那個攻擊自然科學知識可靠性的話呢,我們也要考慮。我們考慮的辦法呢,是從我們所不懷疑的知識裡面分析出它之所以可能的條件,那個條件是先天的。它可以說明我們為什麼不懷疑。我們為什麼不懷疑科學知識,是因為我們在建立任何知識的時候,都已經要以這樣一個先天的條件為前提,而這個先天的條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作為任何一個認識者,不僅包括人類,而且包括一切有理性者,他要認識一個對象,他都必須有這一套法則。所以我在我的知識裡面,分析出了或者發現了這一套法則,我恍然大悟,我為什麼不懷疑?是因為我一開始認識的時候已經帶著這一套法則。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科學家們一手抓住經驗,一手抓住法則,用我們主觀的這一套法則,去拷問自然界。科學家建立他的知識,並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有他主體的先天能動性。我是帶著我的法則來拷問自然界的。我不是被動接受自然界提供給我們知識,像小學生一樣,自然界好像是一個老師,耳提面命,教給你這樣那樣。相反,我們人類的這種科學知識中,我們人類是主體,我們把自然界叫到跟前來,對它加以拷問,在拷問的時候是按照我們出的題目,要自然界回答,逼迫自然界回答。那麼我們出題目要按照什麼出題目呢?按照我們自己的一套先天範疇出題目,包括按照因果性的範疇出題目。
所以康德的這一套認識論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說,他首次在人的認識中引入了主體的能動性。特別是我在前面講到的,先驗自我意識的統覺,它是一種本原的綜合統一,是一種自發性。自主性,自發性,當然他差一步就講到自由了。但是他把自由這個概念保留了,用在他的後面我們將來要講到的道德學說裡面。在認識領域裡面,他認為人是沒有自由的,雖然他有自發性,他是主動的,主動去拷問自然界,然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科學知識體系,但是呢,這還不能算自由。真正的自由是道德意義上面的、實踐意義上面的自由。認識意義上面呢,沒有自由。在認識的領域裡面,只有自由的理念,我們下一次還要講到的康德的辯證論,裡面的二律背反就講到,到底有沒有自由。在認識論裡面,我只能提出一個自由的理念,但是不能證實,要留待實踐的領域裡面去證實,留待道德和宗教的領域裡面去證實。但是在認識論裡面,這個自發性還不是自由。有些同學往往把它們混淆起來了,認為康德是強調了人在認識中的一種自由,這個在康德是不太恰當的,他從來沒有把「自由」這個概念用在這裡。但是呢,對主體能動性的這種強調呢,畢竟跟以往的哲學有很大的區別。馬克思後來也講到,能動的方面被唯心主義發展了。只是抽象地發展,但是畢竟是唯心主義所發展出來的。
那麼體現在因果性這個概念上面呢,非常明顯。我剛才講了,因果性概念是力的概念,力和力的表現,當然是從牛頓物理學、力學的角度來談的,但是從這個裡頭呢,已經隱含著人的主體的這樣一種自由意志的因素在裡頭。人的自由,人的作用,人的這種實踐能力,都可以從這個裡頭引申出來。當然剛才講了,康德並沒有引申出來,但是他後來的人就從這裡引申出來了。比如說叔本華,他就非常強調康德因果性裡面的這樣一種力的思想,當然叔本華強調力的思想,他有他的考慮,他不是從牛頓物理學的角度的考慮的,他是從意志主義、是從唯意志論考慮的。我們知道,叔本華是唯意志論者,那麼他的這個力呢,把它引申為,一個是力氣了。力,不是那種客觀規律,而是主觀的力氣。那麼再引申為意志。海德格爾也是這樣的。我們知道叔本華和海德格爾都非常重視康德的這個因果律,以及他的第三個二律背反裡面講到的自由和因果必然性之間的關係。叔本華基本上就是把它們合二為一。在他看來,因果律歸結到充足理由律,又叫充分根據律,就體現出自然界裡面也有自由意志。意志是萬物的本體,萬物的充足理由,意志是世界的本體,牛頓物理學其實也體現了自由意志。牛頓物理學講到的慣性定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理,這些力的概念,叔本華都把它理解為一種意志。當然是非人的意志,但是它是一種主動性,是一種自由的意志,是一種自由的追求。當然我們說叔本華是一種歪曲,他把物理學的這個力變成了一種主觀理解的那種自由意志。但是不無道理。因為力這個概念,本來就是力氣的概念,本來就是從人的力氣引申出來。這個恩格斯也講過嘛,就是說,力的概念實際上是來自人的力氣。人運用自己的手,運用自己的肌肉做了功,起了作用,改變了客觀世界。當然恩格斯是從實踐論的立場上來講的,就是說,物理學的那些基本概念,就是從人的實踐中產生出來的,主體的實踐能動性,實際上是這樣產生出來的。如果沒有這樣一種主體的實踐的能動性,我們怎麼可能建立起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呢?像力的概念,能的概念,慣性的概念,慣性就是懶惰嘛,都是有主體的一種體驗在裡頭。
所以,作為「四因」之一的目的性在亞里士多德以後呢,特別是近代以來,被人們所淡化。但是到了康德以後,人們重新把這個東西撿起來了,因果性裡面隱含著目的性的一些東西,隱含著實踐的因素,隱含著自由意志的因素。自由意志就是目的性嘛,是目的性行為。我堅持要達到那個目的,這就是意志行為。實踐行為也是這樣,實踐行為就是目的行為。所以一直到馬克思的實踐論裡面,都把這個目的性重新恢復了。你光有機械的因果性那是不行的,機械因果性,牛頓物理學固然可以解釋絕大部分物理事實——現在看起來也有問題,愛因斯坦相對論出來以後很多事實解釋不了——但是如果離開了目的性,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哪怕對自然界的理解,都是片面的,牛頓物理學對自然界的那種機械論的理解,就是片面的。我們要把人的因素加入進來。所以,休謨的因果性問題為什麼一直到今天還沒有解決,還在討論。包括歸納問題,歸納是否可以得到科學知識,在什麼意義上得到科學知識,都要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要從人的這樣一種實踐活動,人的自由意志的創造活動和探險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就是說,因果性的問題其實是力的問題,力的問題實際上是涉及人的實踐的能動性的問題。歸納問題為什麼不能解決?也是因為這一點。不完全歸納它總是或然性的,所以我們通常認為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知識,我們通過歸納,不能獲得嚴格意義上的知識。但是我們又丟不開它。為什麼丟不開它?因為我們的知識本身不是一個靜態的、固定的框架。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一種試探。不完全歸納,之所以不完全,因為你還在試探,實踐活動總是一種嘗試性的活動,總是一種突破性、創造性的活動,開拓型的活動。它能不能得到你預想的結果,這是未定的。所以歸納必須要留有缺口。你要是完全歸納,那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很多邏輯學家都指出,所謂完全歸納實際上是同義反覆,完全歸納實際上是演繹法的另外一種方式,實際上是演繹。演繹不過是把已經知道的東西說出來而已。但是只有不完全歸納,才具有科學意義。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探索。波普爾所講的猜想就可以反駁嘛,猜想與反駁才構成了知識發展的歷程。
所以這個問題,康德的這個因果性的問題呢,我們也必須把它引申到這一方面才能看出來,這個因果性並不是一種外在的操作,歸納法也不是外在的操作,而是主體的一種綜合的活動。主體把所有的經驗材料綜合起來,把它構成一個原理,歸納就是這樣的。歸納出一個原理,但是這個原理並不就是絕對的,而是留有餘地的,留有反駁的餘地的,如果不留反駁的餘地,那就沒有意義了。一個科學的命題,如果是沒有留下反駁的可能性,那它就不是科學的命題。這個是卡爾·波普爾講的一個基本原理,證偽主義原理,就是具有能夠證偽的可能性的命題才是科學的命題。如果一個命題根本不能夠證偽,那它就不是科學的命題了。科學總是在發展的,總是留有餘地的,那麼這個餘地就在於人的自由主體性。人的自由的主體性是客觀必然性之根,我們要把這個觀點顛倒過來。這當然是從康德開始就是這樣認為了,康德在這方面是功不可沒,他提出了客觀必然性是由主體性建立起來的,是由主體能動性建立起來的。這個是他功不可沒的地方。他把我們的觀念都顛倒過來了。我們一講客觀必然性,就是人無可奈何地,你只能接受,但是康德認為,實際上它是你自己建立起來的。那麼進一步引申就引申到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實踐的能動性。人的實踐的能動性是客觀必然性之根。這個就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
這就是康德的認識論的進一步的發展方向,或者我們說是他的出路。康德本人也沒有終結真理,他是為後人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個方向。比如說,我剛才講到的叔本華,以及我沒有講到的費希特。費希特就把自我意識的這種能動性和自由的實踐的能動性合為一體,我剛才特別提醒,就是康德那裡你不要把它們合為一體,你要把它們分開,他的自由的實踐的能動性是他道德領域中的一個基本原理,但是他的先驗自我意識的能動性,是他的認識領域裡面的一個基本原理,這兩者不可混淆。你不要把自我意識的統覺,就說成是「自由」;也不要把他的自由意志,說成是自我意識。他的用詞很嚴格的。在道德領域裡面,他從來不用自我意識這個詞,在他的認識領域裡面,他講到自我意識的時候,從來不用自由來說自我意識的能動性、統覺。他這個是分得很嚴格的。但是到了他的後繼者,像費希特,就把兩者合為一體了。沒有什麼區別嘛。人的認識也是一種實踐嘛,認識活動難道不是一種實踐活動嗎?人的實踐活動也具有認識意義嘛。人就是在實踐中認識的。所以費希特就把這一點呢,結合起來,提出了一種行動哲學。費希特的哲學是一種行動哲學,這個我在後面還要講的。總而言之,他的發展方向呢,就是提供了一個前提,使理論和實踐走向了合一的新的方向。雖然康德的出發點是理論和實踐嚴格地分開,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科學是科學,道德是道德,但是從他以後呢,繼承者從費希特到謝林到黑格爾到馬克思,還有前面講到的叔本華,都是走的這個方向。一直到現代哲學,海德格爾、胡塞爾,他們也是走的這個方向。所以他們都要追溯到康德。為什麼康德這麼偉大?後面的哲學都從他那流出來啊,而前面的哲學也都是流到他那裡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