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驗邏輯

2024-10-04 14:59:19 作者: 鄧曉芒

  那麼首先我們就要把先驗邏輯的概念搞清楚。什麼是先驗邏輯?我們通常都知道,邏輯就是指形式邏輯。但是康德提出來一個先驗邏輯。先驗邏輯跟以往講的形式邏輯是不一樣的。以往講的形式邏輯,康德也稱之為邏輯。而且,一般來說當他講邏輯的時候,就是指的以往的形式邏輯。但是以往的形式邏輯跟他新提出來的這種先驗邏輯有什麼區別呢?他認為,以往的形式邏輯是一種普遍的邏輯,die allgemeine Logik,有的人也翻譯成「普通邏輯」,其實嚴格說來不太準確。應該叫普遍邏輯。為什麼叫普遍邏輯呢?就是它能夠運用於一切事物,一切對象,能夠運用於任何真的、假的、設定的、幻想的、甚至於沒有對象的這樣一些事物之上,這樣一些表象、這樣一些觀念之上。比如說,你寫一篇小說,寫小說也要合邏輯呀。你發表一篇演說,這個演說也要合邏輯呀。你下棋,下棋也要有邏輯思維。做遊戲,也要有邏輯。打牌,這都需要有邏輯。形式邏輯就是無所不包,凡是人們思考、動腦子、講話、幻想、甚至於做夢——我們通常講那個夢不合邏輯,但是在夢裡面,其實在每一處都是合邏輯的,都有邏輯在裡面,不過它是跳躍性的,一下跳到這裡,一下跳到那裡,所以總體上看,好像不合邏輯——反正形式邏輯是無所不包。人們凡是要思維,就必須用到它。所以通常稱之為工具,形式邏輯是人們思維的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技巧,一種技術,告訴我們正確思維的一種技術。所以它在這方面具有無所不包的普遍性,叫作普遍邏輯。但是先驗邏輯不一樣,先驗邏輯沒有這種普遍性。

  我在上一次講到了先驗和先天的區別。形式邏輯是先天的,任何思維都有先天的成分在裡頭。但是先驗邏輯除了它也是一種先天的邏輯,——邏輯當然是先天的,——但是先驗邏輯呢,它還要考察我們有關對象的思維,我們的思維跟對象的關係,究竟如何才能合乎邏輯,我們的思維跟對象的關係,如何才能夠獲得真理。這就是它跟形式邏輯的區別。形式邏輯不管對象,一切對象它都適合。假的對象它也適合,子虛烏有的對象它也適合。我講一個神話故事,也要合乎邏輯,它也要用邏輯。但是那個神話故事沒有那個對象,孫悟空、豬八戒都沒有,但是我講得很合邏輯,所以形式邏輯不管對象,它不管大前提嘛,它不管有沒有豬八戒。你給我一個豬八戒的概念,我就可以按照豬八戒的邏輯來寫出一篇小說。它不管大前提,所以它是普遍的。但是先驗邏輯要管對象,它不是直接管,當然就邏輯本身的概念而言,它是不管對象的。但是它涉及對象,就是這個對象的知識何以可能。有關一個對象的知識,我們要形成它,那麼如何才能形成有關對象的知識,它必須遵守一些邏輯規範。這個就是先驗邏輯所要探討的問題。所以我們講,形式邏輯它是不管真理性問題的,它只管正確性問題。什麼叫真理性問題?真理性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形式邏輯不管。形式邏輯只管主觀能夠不矛盾,正確思維,保持不矛盾律、同一律、概念的同一性,那就夠了。但是先驗邏輯呢,它要考察你這個概念如何才能夠與對象相符合。當然以往的認識論要解決這個問題通常的辦法就是,肯定對象是在那裡的,我們的觀念呢,要緊貼對象,就可以跟它相符合。但是,康德的先驗邏輯呢,把這個關係顛倒過來了。就是說,不是我們的觀念去符合對象,而是對象要符合我們的觀念。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怪,對象怎麼可能主動來符合我們的觀念呢?這涉及康德對對象的一種特殊規定。就是對象是雙重的,一種是物自體,另外一種是現象中的對象,我們所知的對象。物自體不是我們所知的,我們所知的對象都是現象。而這個現象中的對象是離不開主體的,或者說,它是由我們的主體所建立起來的。所以它當然要符合我們的主體了,它當然要符合我們的先驗邏輯,才能成為對象。所以,康德把這個問題顛倒過來以後呢,他就認為,不是我們的觀念符合對象,而是對象符合我們的觀念。這就叫作認識論裡面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打哥白尼這個比方,哥白尼當年提出來,不是太陽圍繞著地球在旋轉,相反是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他把那個世界觀、宇宙觀整個顛倒過來了。那麼康德認為,他在認識論裡面也造成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我們的觀念符合對象,而是對象本身是由我們的觀念所建立起來的,它要符合我們的觀念,符合我們的先驗的邏輯。我上次講到了先驗的觀念性和經驗性的實在性,經驗性的實在性是由先驗的觀念性所建立起來的,客體的實在性是由主體的觀念性所建立起來的。這就要發揮主體的能動性。當然一旦建立起來以後,我們的觀念也就符合這個對象了。它們互相符合嘛,所以他並沒有否認傳統的真理觀,就是主觀符合客觀,他並沒有否定這一點,但是他把主觀之所以符合客觀的原因歸結為這個客觀本身是由主觀建立起來的。首先是由於客觀符合主觀,所以我們的主觀才符合客觀。這就是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認識論裡面呢,他做了這樣一個顛倒。這跟形式邏輯不一樣了,形式邏輯不管認識論的問題,只管正確性。那麼先驗邏輯呢,它是要管認識論的。前面說過,凡是我們遇到「先驗」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就要想到,它涉及認識論,也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問題。所以它是要管真理性的。先驗邏輯裡面的先驗分析論,康德又把它稱為「真理的邏輯」,它屬於認識真理的邏輯。那麼先驗辯證論則是屬於「幻相的邏輯」,即避免謬誤的邏輯,這是我下一次要講的。這是先驗邏輯的兩個區分。

  那麼先驗邏輯的特點呢,它既然是認識論,所以呢,它就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形式邏輯的特點是分析性的,形式邏輯講分析,就是說,一個概念你要保持它的概念的清晰,要經得起分析,不要出現矛盾,這就夠了。所以我們今天有分析哲學,因為分析哲學注重形式邏輯,和由形式邏輯發展出來的數理邏輯。那是一種分析哲學。但是康德的先驗邏輯是一種綜合邏輯,它要涉及對象,要把主觀和客觀綜合起來,它不是在主觀概念裡面進行分析就完了,它要把主觀和客觀,要把對象綜合起來,要通過綜合來建立一個對象。這就是先驗邏輯的使命。所以康德把先驗邏輯的任務做了這樣的規定。他說,先驗邏輯就是要確定知識的來源、範圍和客觀有效性。所謂先驗邏輯的使命,它跟形式邏輯不同,它是要確定知識的來源。知識從何而來?知識如何才能夠建立起來?它的範圍——也就是說什麼範圍之內才叫知識?當然後來康德指出,只有在經驗的範圍之內才叫知識。超出經驗的範圍就不能叫知識了。關於上帝的知識,關於彼岸、來世的知識,那都不叫知識了。關於知識的來源、範圍和客觀有效性。客觀有效性也是必須限制在經驗的範圍之內,經驗性的實在性才是客觀的,才是有效的,先驗的實在性則是不可能的。

  

  所以,形式邏輯和先驗邏輯不同,形式邏輯的特點是工具主義,被當作一種工具。我們知道今天的邏輯實證主義也是把邏輯當成一個工具,用邏輯去實證,在經驗的材料裡面去加以整理。那麼邏輯本身呢,就是一種工具。但是在大陸理性派那裡,邏輯本來也不是一種單純的工具,而是世界的結構。理性派對邏輯的看法跟經驗派對邏輯的看法是不一樣的。經驗派認為邏輯是一種工具,它跟對象世界不需要一致,是兩碼事。對象是經驗,是感覺,感覺怎麼能用邏輯來加以分析呢?感覺本身是不合邏輯的。不過邏輯經驗主義認為,經驗和感覺又離不了邏輯,所以邏輯成了一種外在的工具,就像我們拿一個錘子去釘一個釘子,去修理一個對象,這個錘子的結構不必跟那個對象的結構相一致,工具和工具所作用的對象,不必是同樣的結構。這就是工具主義。我採用間接的工具去達到那個不同的目的。但是理性派的邏輯觀呢,認為所謂形式邏輯實際上就是世界的結構,它不是我們採用的工具,或者說,我們之所以能夠採用它作為工具,是因為它實際上是世界本身的結構。這種邏輯觀,我們把它稱為本質主義。本質主義的邏輯觀,就是把世界的結構看成是邏輯的,世界的存在不是以一種經驗的、感性的方式存在,而是以一種邏輯結構的方式存在,這是理性派的觀點。以往人們對於形式邏輯就有這兩派觀點。

  那麼康德的先驗邏輯呢,試圖在這兩方面之間採取中間道路,既不是工具主義的,也不是現成的、那種本質主義的。我們的先驗邏輯既不能當作一種工具論,好像我拿著這個工具我就可以來用在一切對象上面,包括用在上帝的證明啊,用在證明靈魂的不朽啊,用在世界整體啊,用在神話故事啊,或者用在下棋、打牌啊,先驗邏輯不是起這個作用的。所以它跟形式邏輯相比呢,它不是一種普遍的邏輯,它沒有那麼普遍。它只是考慮科學知識,有關經驗對象的知識何以可能。普遍邏輯就是形式邏輯,先驗邏輯呢,它是專門要考察我們有關對象的知識何以可能。它既不是工具。又不是對象世界本身的客觀結構。那麼它是什麼呢?它是我們建立起對象世界客觀結構的一種方法。那麼既然是方法,當然也有工具的意義在裡頭,但是呢,它同時又具有世界結構的意義。就是一旦建立起來,那麼這個經驗世界裡面,肯定有它的作用在裡面。我們關於對象世界的知識里,肯定有它的結構在起作用。我們把這個對象世界,看作包含有它作為一個骨架——這種邏輯骨架而建立起來的。但是它跟本質主義的邏輯觀不同,就是說這種邏輯結構並不是客觀世界固有的,而是我們建立起來的,是我們主體能動地建立起來的。我們所看到的這個現象世界在我們沒有整理它之前,它只是一大堆經驗的雜多表象,它本身裡面好像沒有什麼邏輯結構,是我們用邏輯去整理它,使它形成了一個對象。一大堆雜多表象還不是對象,它沒有對象性,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主觀的一些表象,就像休謨所講的,知覺、印象、感覺,就是這一大堆東西。它還不成為對象,它還僅僅是主觀的,只有經驗性的觀念性,還沒有實在性嘛。所以休謨的懷疑論陷入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嘛。我們的經驗性的表象都是我們主觀中呈現出來的東西,沒有客觀性。但是有了先驗邏輯,就可以把它們整理成一個具有客觀性的對象。當然這個客觀性是現象的,不是物自體。但它有客觀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想要它這樣或者不這樣,那是做不到的,它有它自身的規律。但是這個自身的規律還是我們主體先天建立起來的。

  所以康德對客觀性的解釋,也跟以往不同了,他所講的客觀性,除了講物自體是客觀的這一層意思以外,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思,就是我們的知識具有一種普遍必然性。他講的客觀性可以理解為普遍必然性,在認識論上,在人的知識裡面,當他講到客觀性的時候,實際上是一種普遍必然性。這種普遍必然性呢,是由我們的先驗邏輯所建立起來的,它是先天的嘛,放之四海而皆準。當然必須是面對經驗自然對象。任何一個自然對象,只要是自然的,只要是客觀的,我們就可以設想,它必然會具有某些特點。比如說,凡是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我在後面還要專門講一講因果性的問題,就是因果性可以說是一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概念。放之四海而皆準,沒有一件事情可以逃出它,無一例外,逃不出因果性,逃不出實體性,逃不出量、質這樣一些範疇。那麼既然這樣,那我們就可以把它看作是客觀的。這種客觀是由我們主觀建立起來的,但是呢,它不是你可以隨便改動的。比如說有一件事情,你說這件事情恐怕例外,恐怕它是沒有原因的。你這樣說,就說明你沒有受過基本的自然科學的常識的教養,沒有教養的人才會說這樣的話的。凡是有過自然科學知識的教養的,都會肯定,如果哪裡發生了一件事情,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哪怕他沒有看到。為什麼還沒有看到他就可以斷定它是有原因的呢?就是因為原因這個概念,是普遍必然的,具有普遍必然性。這種普遍必然性從哪裡來?就是從先驗邏輯來。所以,先驗邏輯是一種先驗的觀念性,但是呢,它跟經驗性的實在性是分不開的。經驗性的實在性就是由這種先驗性的觀念性所建立起來的。所以你很難說他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這個一般地來說很難,因為主觀客觀的概念在康德這個地方呢,被他搞得非常複雜,很多人說被他搞亂了。我們通常說的主觀客觀的概念很簡單,客觀就是自在之物,就是現象後面的那個客體。主觀就是呈現在我們主觀表象裡面的那些東西。但是現在康德把這個客觀的概念雙重化了,自在之物他也承認,但是那個客觀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從認識上來說,我們所能知道的客觀就是我們主觀所建立起來的客觀。我們一旦建立,它就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就認為它是普遍必然的,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它對我們形成了一個所謂的對象。「對象」這個概念也是雙重化的,就認識範圍之內講的對象,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想要改變它,沒那麼容易。你想要說一個事物是沒有原因的,你想要說一個東西是沒有實體的,或者一個實體是沒有偶性的,沒有性狀的,沒有屬性的,那都不行。你先天地已經註定了必須要按照這一套邏輯思維來考察你的對象。在這個意義上,這個對象就是客觀的。

  所以有的人講,康德講的客觀實際上就是我們講的主觀。也沒錯。他的現象中的對象,現象中的客體,實際上是我們主體建立起來的,歸根結底是主觀的。但是這個主觀不是我們可以隨意改變的後天的主觀,而是先天的主觀,先天定下來的主觀。所以這個先天的框架呢,你可以說它是一個客觀的框架,不能改變嘛,只要你一認識,你就必須受到它的限制嘛。所以這個先驗邏輯呢,在這個意義上面來說,它是建立起客觀性的一套根本的邏輯。那麼這一套邏輯跟形式邏輯當然不一樣,形式邏輯不管對象,它只是自身有一套邏輯規律。但是為什麼先驗邏輯也叫作邏輯呢?既然它跟傳統的形式邏輯不一樣,它為什麼也叫作邏輯?在康德看來,先驗邏輯也好,形式邏輯也好,它們都是人的一種知性能力的表現。形式邏輯是人的知性在形式上運用的表現,把人的知性僅僅限於形式的運用。那麼先驗邏輯就不僅僅是形式的運用,它還要顧及對象,顧及有關對象的知識,真理性問題。但是它們都出於同一個知性,它們都是出於同一個知性能力。那么正因為如此,知性能力在它的形式層面可以表現為形式邏輯,在它的內容層面可以表現為先驗邏輯。知性當它顧及內容方面的時候,它就要按照先驗邏輯來運作。所以這兩者有一種親緣關係。不僅僅有一種親緣關係,而且呢,它們的結構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所謂的先驗邏輯不過是把形式邏輯的那一套結構加之於對象之上,去考察它如何能夠加之於對象之上而形成起來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