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空間與時間
2024-10-04 14:59:09
作者: 鄧曉芒
既然先驗感性論就是討論空間和時間這兩種先天直觀形式的,那麼,現在我們來看看,康德的先驗感性論對於空間和時間是怎麼說的。對於空間和時間,康德分別有兩個「闡明」,一個是「形上學的闡明」,一個是「先驗的闡明」。所謂形上學的闡明,是就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來一般地加以先天的說明,就是說明空間和時間「是什麼」;所謂先驗的闡明,則是就空間和時間的認識功能來進行說明,是說明空間和時間在認識上「做什麼」。我們前面講了,「先驗」這個詞與認識論有關。凡是講先驗的,都是講在認識論上所起的作用,講它是如何使得某種對象的知識成為可能的。而形上學的闡明是抽象地規定空間和時間的概念,如何理解它們,如何將它們與其他概念相區別。這是在先天的層次上講的,而不是在先驗的層次上講的。就是說,不看它們所構成的對象,單只就它們本身的概念而言,確定它們的邏輯層次,我們首先要在形式邏輯上將它們的含義搞清楚。而先驗的闡明則是要涉及它們如何構成有關對象形式的認識,也就是如何使數學成為可能。我們前面講了康德的「先天」和「先驗」的區別,正是從這兩個不同的層次,構成了康德的兩種闡明的劃分。我們先來看看「形上學的闡明」。
空間的形上學闡明是規定了四條,其中第一條和第三條是否定性的,說明空間「不是什麼」;第二條和第四條是肯定性的,說明空間「是什麼」。概括起來說,空間不是後天經驗性的,而是先天的;不是概念,而是直觀形式。總之一句話,空間是對外部事物的純粹先天直觀形式。康德的論證方式很有特色,他說,你想想看,我們可以設想一個空間中沒有任何事物,但是我們不可能設想任何外部事物不在空間中,這就證明了空間先於一切外部事物。他又說,你想想,所有的空間是不是都只是唯一的空間的一部分?空間與空間之間除了處於唯一空間的不同位置外還有什麼區別?沒有任何區別。所以空間不是概念,空間不是通過推理推出來的,而是看出來的,它只是直觀。由此說明,空間只能是先天直觀形式。時間的形上學闡明與此類似,只是多了一個第三條,對時間的一維性、相繼性作了描述。但他後面說,這一條已經涉及時間的先驗闡明了,它談到了時間因此是「使經驗根本上成為可能的諸規則」。後面在正式講時間的先驗闡明時只是把這一點發揮了一下,說時間的表象是使得「變化」和「運動」的概念得以可能的先天條件。
按理說,空間和時間的「先驗闡明」應該分別闡明幾何學和算術何以可能的問題。但康德只闡明了空間是使幾何學成為可能的先天條件,卻沒有闡明時間是使算術成為可能的先天條件,而是闡明了時間是使運動變化、也就是自然科學成為可能的先天條件,這裡把後面的先驗的圖型法的內容預先講了。這表明時間和空間雖然都是先天直觀形式,但還是有某種不對等之處,時間所起的作用比空間重要得多。它不能僅僅局限於先驗感性論中來講,而是延伸到了先驗邏輯中的先驗判斷力的圖型法中,成為時間圖型。[2]所以康德在談到空間和時間的相互關係時說,空間只是一切外部現象的先天直觀形式,時間則是一切內部和外部現象的先天直觀形式,因為一切外部現象要成為知識,最終還得歸總到內心的時間中來加以安排。所以時間作為「內感官」成為一切現象知識的大總管,它比空間更具有能動性和主動性。時間對空間的這種優勢,後來很多哲學家在強調主體性的作用時都要提出來討論,如柏格森的《時間與自由意志》,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康德從這些闡明中所得出的結論,總的來說就是兩條。一條是,空間和時間在形成知識的作用上具有「經驗性的實在性」,就是說,它們能夠使感性知識帶上實在性,但只能是經驗性的實在性,而不可能帶來獨斷論的那種「先驗的實在性」。另一條是,它們就本身的形式而言只是一種「先驗的觀念性」,但這種觀念性又並不是主觀唯心論的那種「經驗性的觀念性」,例如休謨和貝克萊的那種觀念性,而是「先驗的」,也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意義的,或者說是「客觀的」觀念性。康德在認識論上對「客觀」有自己的理解,就是指普遍必然的,因而是不能由主觀隨意改變和違反的。當然另外還有本體論上、自在之物的理解,那是「絕對的客觀性」,要區分清楚。空間時間只是感性材料的接受形式,不能把它們視為自在之物本身的形式,否則就會是先驗的實在性,將帶來虛假的幻相。上述兩條,經驗性的實在性和先驗的觀念性,是康德很重要的兩個認識論原則,它們又是不可分的,互相支持的。經驗性的東西之所以能夠獲得實在性,是由於空間和時間先驗的觀念作用而造成的,如果沒有這種先驗的觀念作用,那麼經驗性的東西就會像休謨所說的那樣,成為沒有任何規範的一盤散沙,那就永遠只是一些知覺印象的碎片,就只能有經驗性的觀念性,最後將導致懷疑論和主觀唯心論。反之,如果把這種先驗的觀念作用變成先驗的實在性,而撇開經驗性的內容,那就是獨斷論,就是把一種「空的」東西誤當作實在的東西了。只有將這兩方面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識,即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經驗知識。所以康德的這兩大原則是他的認識論的根本原則,它不僅適用於先驗感性論,而且適用於先驗邏輯,適用於自然科學的先驗原理和對舊形上學的批判,在後面的論述中還多次引用為理論依據。
整個先驗感性論是為後面要講的先驗邏輯提供前提的,也就是提供先驗邏輯能夠運用於其上的經驗對象。前面講了,概念無直觀則空,但直觀如何形成?必須靠空間和時間這兩個先天直觀形式接受感官的各種雜多,才能夠被給予。先驗感性論就是講直觀對象如何「被給予的」,如果沒有空間和時間中的直觀對象被給予出來,則知性的範疇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知性範疇對這些直觀對象加以更進一步的規範和加工,這些直觀對象就還不成其為真正的客觀對象,而只是用來形成客觀認識對象的一些材料。空間和時間對於經驗性的材料如感覺、知覺和印象而言,已經是先天直觀形式了,但由它們所構成的直觀對象對於知性範疇而言,又還只是一些材料,範疇則是加在它們之上使它們成形的一些形式。但知性範疇也不能空轉,而必須以它們為前提,才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