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驗的含義,以及其他幾個概念
2024-10-04 14:59:06
作者: 鄧曉芒
那麼我們這裡又要區分一下了,這裡講的「先驗」(transzendental)跟我在上一堂課講的「先天apriori」有什麼區別?先驗的當然也是先天的了,所有先驗的東西可以說都是先天的東西,都是先於經驗。我剛才講的也是這一點已經是暗含著了,雖然沒有展開。凡是我們講到先驗的,肯定都是先天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先天的都是先驗的呢?未見得。先驗的這個概念有其特定的含義。先驗這個概念是從拉丁文字來的,本來的意思就是在先的東西。比如說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他把它稱為第一哲學。也就是說,所有的宇宙原理,都要追溯到它才能得到理解,它是最先的。所有後天的東西,以及其他的,哪怕其他的也有先天的東西,但是最後都要追溯到第一哲學。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在這裡具有一種在先的位置。那麼在康德這裡把這個詞用來說明在經驗之先,先於一切經驗,這個跟先天是同樣的意思。但是跟先天不同的意思,就是說,它先於經驗並不脫離於經驗。它先於經驗,但是呢,它所討論的呢,是經驗何以可能。也就是我在前面講的,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先天綜合判斷,在事情發生前你就能夠作出判斷,這一件事情何以可能。也就是說,對先天的東西何以能夠構成經驗的東西加以考慮,加以思考。這就是先驗的意思。簡單地說,先天的東西是不涉及對象的,比如說形式邏輯。形式邏輯是先天的,它不管對象。形式邏輯的判斷可能根本就是沒有對象的。形式邏輯下一個判斷,它不管它的對象存不存在,我們講形式邏輯只管正確性的問題,而不管真理性的問題,或者真實性的問題。形式邏輯的大前提是假定的,你給我一個大前提,我就可以運用形式邏輯來推,只要我不出錯,你就不能說我犯了錯誤。形式邏輯是「先天的」這樣一種邏輯。
但是「先驗的」的意思呢,它就不是說完全不管對象了。先驗的當然也是先於經驗,但是它要探討的是,我們有關對象的經驗知識何以可能。所以,先驗的東西是屬於認識論的,它不屬於單純的那種形式邏輯,它跟形式邏輯不同,它是討論我們關於對象的知識何以可能的。形式邏輯呢,它不管對象的知識,它甚至可以用來玩遊戲,用來進行邏輯推理,進行邏輯遊戲,進行博弈,用來下象棋,我們用在電腦里,可以用來下象棋。象棋只是一些符號,它沒有對象嘛。但是先驗的東西是要考慮對象的。例如說,數學,作為一種知識,它何以可能。數學作為一種知識,它是關於對象的。牛頓物理學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知識,它就標明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嘛,這是牛頓的代表作。就是說,數學原理是用在自然界上面的。雖然它也許有時候還沒有來得及運用於自然界,但是我們仍然認為,所有的數學上的原理,在自然界裡面呢,都是可以找到它的對應物的。雖然我們現在也許還沒有找到,但是呢,它肯定是有的,我們是能在自然界找到對應物的。自然物沒有違背數學知識的,凡是數學知識都能在自然界裡面找到對應物。但是凡是合邏輯的東西,就不一定。比如說,我說「飛馬能飛」這樣一個命題,完全符合形式邏輯,飛馬當然能飛了,但是世界上有沒有飛馬?沒有。所以形式邏輯不管世界上有沒有飛馬,你給我一個飛馬的概念,我就能給你做出一個判斷。飛馬能夠飛,如果能夠飛的話,那它就怎麼怎麼樣,我就可以進行推理了。孫悟空是猴子變的,他就有猴性,等等。但是有沒有孫悟空?沒有。它不管。但是,先驗的東西,它就管。它就管我們關於自然界的知識的對象是何以可能的,其中包括數學。自然科學更不用說了。
所以,先驗的知識呢,跟先天的知識相比,它有一種包含的關係,它被包含在先天的知識中,但是它比先天的知識更具體,它是這樣一種先天知識,它是關於對象的知識是何以可能的這樣一種先天知識。那麼這種先驗知識跟具體的自然科學或者具體的數學知識相比呢,這樣一種先驗的知識呢,它又是不直接管對象的。比如說牛頓物理學的定理那些東西,萬有引力、慣性定理等等,我們不能說它是先驗的,它還是經驗的。它具有普遍性,但是這種普遍性呢,是另外更高的原理賦予它的,比如說因果性原理。因果性原理是先驗的,但是由因果性原理所推出來的,比如說慣性定理,那就不是先驗的了,那是後天的。所以,跟具體的慣性定理呀這樣一些定理相比呢,先驗的知識無關對象。但是跟普通的形式邏輯這樣一些知識相比呢,它是和對象有關的。所以康德在不同的地方,你有時候琢磨不透,他有時候說它好像跟對象沒有關係,它先於對象已經有了這些知識;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說,它雖然跟對象沒有關係,但是呢,它是跟對象的知識有關,跟對象的知識何以可能有關。它跟對象沒有關係,它本身也不是對象的知識,但是它專門考察有關對象的知識何以可能。它在這方面跟對象間接地有關。所以我們說它是與對象有關的那些知識的一些先天原理,也就是經驗的知識之所以可能的原理,關係到它們的可能性條件。討論這些條件,那就是先驗的知識。
這樣一些先驗的知識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它等同於認識論的知識。它既不是自然科學,也不是數學,也不是邏輯學,也不是心理學,也不是生理學,它是認識論,所以它是哲學。形式邏輯在某種意義上不是哲學,它是一種思維的形式,按照形式邏輯學家自己的看法來說,形式邏輯不屬於哲學,邏輯不屬於哲學。雖然我們在學科劃分裡面把邏輯劃到哲學的名下,但是很多邏輯學家說邏輯學不屬於哲學,他們說我不是搞哲學的,而是搞邏輯的。那麼實際上是邏輯學它沒有上升到認識論。但是到康德這裡已經不同了,康德已經開始把邏輯學和認識論溝通起來了。這個我在後面要講的,就是講到康德的先驗邏輯的時候,我們特別要闡述它們的關係。總而言之,凡是談到先驗的東西,在康德那裡就是講認識論,講認識論就是講認識何以可能。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經驗知識,那麼這個經驗知識何以可能?經驗知識肯定是有關對象的,經驗對象嘛,我們要講知識呢,肯定要涉及對象,關於對象的真理,觀念和對象的符合,都要講這些問題。那麼,先驗的知識就是要討論,我們何以能夠使觀念和對象相符合。這當然就要涉及對象了,它跟形式邏輯不一樣。但是它本身又不是對象,又不是關於對象的直接的知識,它是關於對象的知識的知識,或者說它是關於對象的先天知識的先天知識。我們關於對象有一些先天知識,這些先天知識何以可能呢?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呢?這就是先驗的知識了。先驗的知識是關於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知識,也就是關於先天知識的先天知識。可以這樣來理解。
所以他這裡有這樣一些相對應的或者相對立的概念,一個是先天,一個是後天。先天和後天相對立。那麼先驗呢,它是跟經驗中的那些經驗性的東西相對立,先驗的跟經驗性的相對立。「經驗性的」也就是後天的,但是呢,它是特指的我們的感官所獲得的那些經驗性的知識,它跟「經驗的」有區別。「經驗性的」是個形容詞,來自於拉丁語,empirisch是經驗性的,它跟德文詞的Erfahrung、也就是「經驗」相區別。很多中譯本上面都沒有區別開來,其實是有區別的。你如果不區分開來,就有可能陷入某種陷阱。在德文裡面區別很明顯嘛,一個是拉丁文,一個是德文,一個是形容詞,一個是名詞。經驗的意思我剛才講了,一切的知識都開始於經驗,但並非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一切知識都開始於經驗,但是在經驗裡面呢,包含有先天東西,包含有先驗的東西。但是在經驗性的東西裡面呢,不包含有先驗的東西。在經驗性的東西裡面,它特指在經驗裡面的那些材料,那些後天的材料。經驗總的來說是後天的,但是經驗的東西後天的裡面包含著先天的成分,所以它才能為後天所接受,因為有先驗的東西在裡頭。但是接受下來的這些內容,這些材料,就是empirisch,就是經驗性的。這個區分應該掌握。這是這兩個概念相對應。
那麼還有一個概念我們後面還要講到的,現在在這裡呢,順便也把它提一下,就是超驗的概念,transzendent。它跟transzendental這個詞,兩個詞都是拉丁文,而且在拉丁文裡面幾乎是同義詞,都是形容詞的形式,它們的詞根也是一樣的,但是兩個形容詞詞尾稍微有點不同。那麼在中世紀的時候呢,經院哲學專門討論了這兩個詞。這兩個詞雖然是同義詞,但是呢,它們的用法又有一些細微的區別。我剛才講了,transzendental先驗的這個詞呢,是在先的意思,先於一切經驗,也先於其他的一切概念,它是指在先,亞里士多德說的「第一哲學」,就是最先的哲學。但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第一哲學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作「神學」。這個形上學,一方面叫作第一哲學,另一方面叫作神學。神學這個概念就包含有超越現實世界、彼岸的意思。所以在拉丁文裡面呢,又給了它transzendent這樣一個形容詞,它也是先於經驗的,但同時又具有「超越」的意思。transzendental是先於什麼,在一切之先的意思;transzendent是超越的意思。牟宗三有一種翻譯叫作「超絕」,也是這個意思,就是說它跟世俗生活完全沒有關係了。神學嘛,神學高高在上,它已經不管人世間的事情。它已經不再用人世間的同等的概念了。我們把它譯作「超驗的」,以和「先驗的」相對。在康德這裡也有這個意思,就是說,先驗的東西通常是知性的特點,知性講認識論,感性、知性和理性。那麼理性呢,它就表示超驗的特點。在知性裡面沒有超驗的特點,它只有先驗的特點。超驗的或者譯成超越的,超驗,超越,超絕,都是這個意思。就是知性它是先驗的,但是它不是超驗的。而理性呢,它就可以達到超驗。超驗的東西,它不但是先於經驗的東西,而且是超越經驗的東西。它已經不管經驗的東西是何以可能了,理性真的要管的是形上學的知識何以可能。所以它已經完全拋開了經驗知識了。而知性呢,它要探討的恰好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自然科學、經驗知識是何以可能的。這個是我後面還要講的。
還有一個概念就是內在的,這個後面還要提到的,現在先讓大家來了解一下。Immanent,在康德那裡是「內在的」。它也是個特別、專門的術語。我們翻譯成內在的,有時候其他的詞也可以翻譯成內在的,但是immanent這個內在的它有特定的含義,就是說,它是在經驗之內的,在經驗的範圍之內,就叫作內在的。那麼,超驗的概念和內在的概念是相對立的,超驗的東西跟內在的東西是相對立的,而先驗的東西跟內在的東西不相對立。先驗的東西是要考察經驗的東西何以可能嘛,所以它還是在經驗知識的範圍之內考慮問題。康德講,先驗的概念只能有內在的運用,也就是只能運用於經驗知性那些範疇、那些概念只能用於經驗來構成經驗知識。如果你離開經驗,來運用這些範疇,那你就要假定自己對物自體有所認識了。但那是不可能的。知性概念無直觀就是空的,它只能夠在經驗範圍之內運用,內在的運用。而內在的就是說,你不要超出經驗範圍之內。你超出經驗範圍之內運用,那只有超驗的東西才有這個資格。當你探討形上學的時候,你才有這個資格。你探討一般的知識何以可能的時候,那是不允許超越於內在範圍之外的。這是幾個概念。
所以,在康德看來,「先驗的感性論」,這並不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好像我們講「木製的鐵」,「圓形的方」,是自相矛盾的,感性是後天的,怎麼會有先驗的感性論呢?在康德看來,這沒有什麼矛盾,而且可以說是康德的一個相當重大的發現,就是在感性的東西裡面發現了先驗的東西,發現它有先天的成分。而且呢,他把數學歸於這個成分裡面,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改革。以往把數學都是歸結於知性和理性。我們講這個人理性很強,因為他數學很好。通常都是這樣講的。但是康德跟別人不同的一個地方就是說,數學的問題要在先驗的感性論裡面加以解決。數學是先天的,這沒有疑問,但是這種先天呢,它不是知性的先天,而是感性的先天,是直觀的先天。先天直觀,直觀Anschauung,schauung就是看,An就是挨著,直接地、挨著去看,貼著去看,直接地看,我們把它翻譯成直觀。直觀跟感性這個概念相比呢,它稍微要廣一點,就是我們人只有感性的直觀,我們只能通過感官去看。但是如果有上帝的話,他也許不用通過感官,因為上帝沒有眼睛鼻子,沒有五官嘛,上帝沒有感性嘛。但是上帝也能夠看,那是另外一種直觀了,是更高的理智直觀或者智性直觀,那是更高的直觀。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我們人有感性的直觀。所以直觀跟感性對人來說,就是一回事。直觀跟感性一樣,它分成直觀的材料、質料和直觀的形式。直觀的形式,那就是時間和空間。先驗感性論裡面就是講的時間、空間問題。只有時間和空間,才是感性裡面先天的東西。我們專門要考察這兩個成分。那麼先天的直觀呢,他又稱為「純粹直觀」,「純粹」這個概念是說,把質料的東西排除了以後,一種純形式的概念。「純粹」理性批判就是排除了一切後天經驗的成分以後,專門來考察這個理性,那就是純粹理性批判。純粹的知性或者純粹的直觀都是這個意思,就是排除了感性的東西、經驗的東西以後,排除了質料的東西以後。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那麼這裡還要介紹一個重要的概念,表象Vorstellung,這是很多人在讀《純粹理性批判》的時候感到困惑的一個詞,表象究竟是個什麼意思呢?表象在康德那裡是一個最廣泛的概念,無所不包,凡是在我們心中出現的都叫表象。雖然無所不包,但是在康德那裡,他又不是把它專門看作他的一個特殊的成分,一個特殊的要素,它不像知性啊、感性啊、理性啊,因為這個概念是一個心理學的術語。心理學的「表象」的概念就是說,凡是在我們的內心「表現」出來了的這樣一個「象」,一個東西。德文裡面Vorstellung,就是放置在我們面前的意思,凡是放置在我們面前的東西都是表象,這是心理學的術語。就是說,我們內心裏面凡是出現了的一個東西,那就叫作表象。所以這個表象呢,它無所不包,它包括感性直觀,也包括知性概念,也包括理性的理念,甚至於也包括這些概念的活動,它的原理,反正你意識到你能夠把它當作對象來考察的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表象。自我意識也是表象,紅色也是表象,花也是表象,因果性也是表象,上帝也是表象,所有的東西都是表象。它的意思就是說,它在你的內心已經擺在那裡了,就是表象。但是它跟「現象」又不一樣,我們說在內心呈現的就是現象了,但是它跟現象不一樣。在內心呈現的某一種現象,現象Erscheinung,我們有時候翻譯成「顯現」,它的詞根來自於scheinen,就是光照、照射出來。那麼現象呢,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指「一切經驗性的直觀未規定的對象」。經驗性的直觀就是那種質料,質料在直觀中被給予了。我們的五官受到刺激以後,呈現出來了,顯現出來了,但還未來得及規定,這樣一些表象,我們把它們稱為現象,或者稱為顯現。但是它不是包括所有的表象的,你要注意他這裡講一切經驗性的直觀「未規定的」的對象,那麼規定了的對象,當然也在內心裏面顯現出來,這些對象一旦被規定,那麼這個規定從哪裡來呢?這個規定當然也是表象。比如說知性,用範疇,用知性概念對這些現象加以規定了,規定了以後呢,就成了一個「現象界」了。現象界就是被規定了的現象。康德經常用這樣一個詞來表達,Phnomena這是個希臘文,它也是顯現的意思。這個現象本來跟德文這個現象是同義詞,但是用希臘文表達出來,康德表達了特殊的意義。在很多場合下,這兩個詞可以等同,Erscheinung就是Phnomena,但是康德認為Phnomena是已被規定的現象,已被規定的現象還是現象呢,不是說已被規定了,它就不是現象了,但是這跟那個現象有一點區別。所以我們把它翻譯成這個「相」,「現相」,這個「現相」要更加抽象一些,它不是形象的意思,它已經有了一定的形相。柏拉圖的Eidos,柏拉圖的理念,我們很多人建議應該翻譯成「相」,它本來就是「相」的意思,看到的形相的意思。所以這個用「現相」來翻譯比較抽象一些,更具有確定作用。這是一些相關的術語的介紹,我們要好好記住,不要搞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