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性的含義

2024-10-04 14:59:03 作者: 鄧曉芒

  第一個環節就是感性。我們都知道,感性是經驗的來源,我們通常講經驗知識,當時的經驗論,萬事都求助於經驗,我們通常理解,你求助於經驗那你就要求助於感性。你沒有感官,你的經驗從哪裡來?只有通過感官,通過感覺,通過知覺印象,所獲得的那些知識,那才叫作感性知識,那才叫作經驗知識。經驗知識我們通常把它和理性知識分開來看,理性派無非就是強調理性知識,不需要經驗和感官;而經驗派呢,無非就是要強調感性的經驗知識是最重要的,理性呢,倒是可有可無。這是兩派的對立。那麼康德呢,他試圖把這兩方面綜合起來,調和起來。我們通常講,康德哲學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調和不同的、對立的各種學派。各種學派,所有的學派,他這個裡頭都能找到它們的反映,它們的一分子。問題在於,只有康德才能把所有這些互相衝突、互相矛盾的成分調和起來,構成一個體系。所以康德一方面強調感性,另一方面呢,他也強調知性,強調理性。他有一個觀點,就是一切知識既離不開經驗、感性等後天的東西,也離不開先天的東西。如果有一個東西只是後天的,感性的東西,經驗的東西,那麼它是沒有普遍必然性的。如果一個知識只是先天的東西、理性的知性的東西,那麼,它也不具有實在性,它是空的。所以康德有一句話叫作:「直觀無概念則盲」,直觀沒有概念就是盲目的。概念是從知性來的,從理性來的,直觀無概念則盲;「思維無直觀則空」,思維沒有直觀,那也是空的。思維是通過知性和理性來進行的。他在這樣一個規定裡面,把這兩個方面的關係,做了一個精確的表達。一切知識都是由感性和理性兩方面結合而成的。這是他的一個基本的出發點。所以他要調和理性派和經驗派。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所以,我們在讀康德的書的時候,特別是在讀他的先驗感性論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們要有一個背景知識,就是說,他處處都是針對著經驗派和理性派各自的片面性,以及它們各自的合理之處在談問題。你有這個背景以後,你就會知道,他這句話的背後是要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否則的話,你沒有這樣一種線索,你就很難猜透他到底是怎麼想的。所以康德有一句話是被人們經常引用的,就是說,「一切知識都開始於經驗,但並非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這句話聽起來很難理解,為什麼都是「開始於」經驗,也就是說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來的,我們講「開始於經驗」就是這樣來理解的。但是他反過來又說,並非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什麼叫「來源於經驗」?經驗本身當然是後天的,所有的知識都離不開後天的經驗。沒有後天經驗,這個知識就值得懷疑了,就像休謨所講的,這本書裡面講了什麼事實沒有?沒有。那我就把它丟到火里去了。你沒有講什麼事實嘛,你沒有提供新的信息嘛。所以一切知識都要開始於經驗,但是,一旦開始,我們從這個經驗知識裡面,所分析出來的、所發現出來的就不僅僅是經驗了。他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一旦經驗開始了,我們從經驗開始構成知識了,那我們對這個已經構成的知識加以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它已經有一些先天的東西了。甚至於沒有這種先天的東西,我們要從經驗開始也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從經驗開始,我們必須具有一些先天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對感性材料的一種接受能力。感覺你必須接受它,接受它如果你沒有接受能力,那怎麼能接受呢?而接受能力是先天的,接受能力不是說是後天才獲得的。人有五官,有感官,有感覺能力,這還是後天賦予的,但是人具有一套接受感覺內容的先天的形式,所以人能夠接受感覺從感官所帶給我們的後天的經驗知識。但是如果一塊石頭,它就不行啊。太陽照在我們人的眼睛裡面,我們就感覺到光明。太陽照在石頭上面,石頭並不會感覺到光明。為什麼?因為石頭沒有那種先天的接受能力。

  所以一旦經驗被賦予了我們,我們從經驗開始,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但是一旦開始,我們要反過頭來,對這樣一種已經接受的知識進行反思,進行分析。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它為什麼會被我們所接受了,為什麼被我們所經驗到,所感受到了?這個我們要反過頭來加以追究。所以一切知識都是由先天和後天兩部分加起來才構成的。這就是直觀無概念則盲,思維無直觀則空。

  那麼從先驗感性論開始,這就是康德認識論的出發點。為什麼要從感性開始?因為一切知識都開始於經驗。開始於經驗我們當然要從感性開始。但是康德的感性不是一般的感性,它是先驗感性論:die transzendentale sthetik。什麼叫先驗感性論?這個詞、這個標題本身值得琢磨。感性本來在我們看起來都是後天的,通常認為感性都是後天的,感官嘛,感官所接受下來的東西那不是後天的東西嘛,但是為什麼有「先驗」感性論?先驗感性論表明康德對感性論有獨特的改造,對以往的感性論有一個獨特的改造。就是以往我們講感性是通過感官後天獲得的,你講感性就是這樣的。但是康德從我們已經獲得的感性裡面,通過分析,發現不僅僅是這樣。當然是通過後天,但是這個後天之所以能夠被我們獲得,或者用他的話來說,之所以被「給予我們」,還是因為我們具有這種接受能力。所以康德在先驗感性論裡面要探討的就是感性認識中的先驗成分。已經給了我們感性認識了,比如我看到一朵花是紅的,那麼這個紅的這樣一種感性,它裡面有沒有先驗的成分呢?紅肯定是後天給予我們的。如果沒有這朵花在面前我是看不到紅色的,只有給了我一朵玫瑰花,我才能看到紅,這朵玫瑰花是紅的,這肯定是後天的。但是就在這個紅色本身裡頭,它就有先天的成分,也就是說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看不見摸不著,你怎麼能通過感官來感覺到時間和空間呢?它是先天的。但是一塊紅色,如果沒有時間的延續和空間的廣延,我們怎麼能看到它呢?你說我看到一塊紅色,人家說,你看到的那塊紅色有多大?你得說出來呀。你說它沒有多大,它不占空間,那你就是在說笑話了。你看到了一塊紅色,又是一塊不占空間的紅色,你怎麼能看得到?你看到一塊紅色,你連一瞬間都沒有持續,你能說你看到了這塊紅色了嗎?你連任何時間都沒有持續,你能說你看到了紅色了嗎?所以感官所接受下來的這些感性的表象本身是可以分析的,它裡面已經包含有先天的東西。從這點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他說一切知識都開始於經驗,但並非都來源於經驗。一旦開始了經驗,開始了感性,那麼這個感性裡面就有先天的成分。而康德在先驗感性論裡面,所要討論的就是這些先天的成分。後天成分他不討論,後天的他也沒法討論。你說顏色、聲音等具體的性質、內容、質料,那是沒法討論的,那些要討論也是心理學和生理學討論的話題,而不是認識論討論的話題。所以他不討論它的質料,他只討論感性的形式,就是它的先驗的形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