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康德哲學的總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
2024-10-04 14:58:56
作者: 鄧曉芒
我們這個講課有一些發揮的東西不一定完全對照書上亦步亦趨,有些地方超出了書本,有些書本上的東西我們又簡化了,所以大家聽的時候可以不一定完全就是看書上的,可以把書上的和我講的對照著來看,這個可以理解得更全面一些。
那麼下面我講第三個問題,康德哲學的總問題。康德哲學的總問題主要是在《純粹理性批判》裡面提出來的。《純粹理性批判》有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導論。這個導論裡面提出來了他的總問題。但是康德這個總問題呢,不僅僅限於《純粹理性批判》,在《純粹理性批判》裡面它是作為總問題,但是實際上在其他的兩大批判裡面呢,它也是總問題。什麼是總問題呢?就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樣一個問題。這就是康德哲學的總問題,也是他的三大批判的總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在《純粹理性批判》裡面,主要是指人的必然性的客觀知識何以可能。那麼在《實踐理性批判》裡面呢,它是指人的道德律何以可能,道德律也是先天綜合判斷,是道德的判斷。人的知識是以先天綜合判斷為前提的,所有的知識都是建立在先天綜合判斷之上的,這在知識領域裡面確實是這樣的。在道德領域裡面,也是這樣,就是說,道德律,本身也是一個先天綜合判斷,是最根本的道德判斷。你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想清楚了,那麼其他的道德原理就順理成章了。所以它也是《實踐理性批判》的總問題。當然他在《實踐理性批判》裡面沒有這樣明確地提出來,但是實際上也是這樣做的。在《判斷力批判》裡面其實也是,《判斷力批判》裡面講的審美的原則,情感能力的普遍原則,也就是共通感的原則,這本身也是一個先天綜合判斷,是審美判斷。這也是康德美學中間的一個至關緊要的部分。當然,把這個問題展開來談,僅僅是在《純粹理性批判》裡面全面地展開,在其他兩大批判裡面呢,他沒有這樣全面地展開,只是順帶地提到而已。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這個問題涉及整個康德哲學三大批判體系。
我們先來考察一下他的「先天綜合判斷」究竟是什麼意思。首先我們可以看「先天」。「先天」這個概念是拉丁文,a priori我們把它翻譯成先天,那麼這個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譯法,有的人把它翻譯成先驗。我們在這裡不翻譯為先驗,我們把先驗用來翻譯另外一個詞,我們在這裡把這個詞翻譯成先天。它的意思就是說,先於一切經驗,先於經驗的,先於後天的,後天所獲得的都屬於經驗。經驗到的嘛,就是後天的。後天的就是posteriori。那麼與此相對的,就是先天賦予的,先天固有的,不需要經驗,我們原來就有。先天是這麼個意思。但是,先天的這個譯法有它的毛病,就是說,按照中國人的概念,先天好像是天生的,先天帶來的,有一種生物學的傾向。好像動物有先天的本能,有先天的機能,人也有,人先天頭腦帶來的,這個人生來就特別聰明,這是他先天的稟賦。但是康德在這裡用的這個詞呢,沒有這個意思,不是「天生」的意思,它是先於經驗的,但是它並不是從天生的角度來理解它的。因為天生的還是經驗的。你可以去分析動物的先天機能是怎麼構成的,由遺傳所帶來的嘛。遺傳學當然也是一門經驗科學了,也是要在經驗裡面去加以考察的。所以這種天生的意思呢,在康德看來還不是真正先天的,它根本上還是後天的東西。那麼康德的先天的是什麼意思呢?是邏輯上的意思,是邏輯上在先的。就是說,邏輯上,它是不以經驗為轉移的。當然它可以體現為人的一種主體的先天能力,比如說人的認識能力、人的範疇、人的表象裡面有一些是先天的,有一些是屬於先天的,它不是後天接觸來的。
所以韋卓民先生呢,曾經有一個很好的設想,就是把這個詞翻譯為「驗前的」,可能比「先天的」更好。但是這個詞、這個概念中國人很不習慣。韋卓民先生主要是從邏輯上來考慮,就是經驗以前的意思,但是沒有流行開來。自從韋卓民先生用了這個詞,而且說明了這種用法以後呢,沒有流行開來,它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我們這個「先天的」翻譯呢,雖然不是很準確,也不夠好,但是呢,約定俗成,大家都習慣了,在目前我們認為,對康德哲學還處在一個啟蒙的階段,雖然有那麼多人研究過,但是真正地進入呢,還是剛剛開始,所以我們儘量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障礙,我們還是沿用了人們習慣的概念。但是我們要注意,加以註明,就是說這個詞不是講的天生的意思。天生的,就你個人來講是先天的,但是就人類來說,還是後天的,就經驗世界來說,天生的東西都是經驗的東西,從進化論的立場來說,先天的都是慢慢地進化出來的。所以我們不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而要從邏輯上來理解。為什麼要從邏輯上來理解?就是說,康德所探討的不是人的心理結構,不像休謨那樣,休謨的認識論實際上可以歸結為一種心理學,習慣啊,聯想啊,這都是心理學。而康德想把它提升到一種哲學,一種認識論。所以他提出a priori這個詞有一種邏輯上的含義。就是說,不管是人類也好,任何有理性的存在者也好,如果要進行認識的話,那麼,他的認識結構裡面必須有這一個層次,就是先天。一切認識,一切知識本身有先天成分,他是這個意思。至於這個先天成分從哪裡來的,是人天生固有的呢,還是後天經驗獲得的,這個問題康德不討論。你要討論這個問題就陷入心理學裡面去了。
所以我們首先要說明的是,a priori這個概念是屬於邏輯在先的概念。你把任何一個知識拿來加以分析,你就會發現,在知識裡面,必須有一些東西,必須有一些條件,是邏輯上在先的,才能組成這個知識。如果沒有這些在先的條件,這個知識是構成不起來的,這個概念是形成不起來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呢,是先天的。並不是說你生下來就帶有某種機能,那個還是屬於後天的,那個是屬於經驗的。這是先天的意思。那麼先天的意思在這個裡頭就包含有某種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聯繫。就是說,它既然不是由後天的東西所支配,任何知識裡面都必須有先天東西的成分在裡頭,它就有一種普遍必然性,就是說是逃不掉的東西。它先天已經決定了的,必須要把它納入進去,否則的話,你的後天的知識就構不成知識。這也是康德從理性派那裡吸收過來的東西。我剛才講,理性派、經驗派,康德都吸收了一些東西,那麼這個先天的成分呢,是他從理性派那裡吸收來的。任何知識裡面,除了有後天經驗的東西以外,都必須有先天的東西才能夠構成。這是先天的含義。
那麼,綜合synthetisch,這是一個來自希臘文的詞,前面一個詞來自於拉丁文,而synthetisch是來自於希臘文,這個syn就是合起來的意思,thetisch就是命題的意思,合起來的命題。它這個詞尾是一個形容詞詞尾,綜合的。綜合大家比較好理解了,就是它不是分析的,它跟分析Analytik是相反的。分析就是把一個對象分開來,把它提取出來,分割開來,加以考察。那麼綜合呢,就是把多個東西統一起來,加以考察。這個大家都比較好理解。那麼判斷,Urteil,下判斷,這個大家也好理解。但是我們合起來看,什麼叫「先天綜合判斷」?這個我們就要加以說明了。康德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判斷。這個也是當時流行的一個說法,從古代亞里士多德就已經提出來了。就是任何知識,都是以判斷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為什麼呢?比如說邏輯學裡面講,概念、判斷和推理,推理就是多個判斷組合起來嘛,一個三段論有三個判斷嘛。那麼,概念,一個單獨的概念能不能構成知識?不能。凡是一個概念,如果沒有形成一個判斷的話,任何一個概念都不成為一個知識。你說「上帝」這樣一個概念,它是知識嗎?你沒有說上帝怎麼樣啊,你只說了一個概念,你做了一個發音,當然你也可以跟我解釋,說上帝就意味著什麼什麼,但是你還沒有對這個上帝做判斷哪,上帝有沒有呢?如果你能證明上帝有,或者你能證明上帝沒有,或者你能證明上帝是全能的,你能證明上帝是全在的,這些都可能形成知識,因為它構成了判斷。比如說有的人說一個字「鬼」,你就不能說,你這個人迷信。我說一個鬼字怎麼是迷信呢?我沒有說有沒有鬼嘛。我可能說有鬼,也可能說沒有鬼,怎麼能說是迷信呢?所以,這裡並沒有表達一種態度,沒有去構成一種知識,他只是提出了一個概念而已。一個表象也是的,「紅色」,我說一個紅色,這也不是一個知識,甚至於不是感性知識。你必須說,什麼是紅色的,花是紅色的,太陽是紅色的,紅是一種顏色,等等。你要把這樣一些概念加上去,形成一個判斷。一個判斷至少有兩個概念。有兩個概念,你就可以形成知識了。
所以感覺的表象也好,抽象的概念也好,單獨看來都不構成知識,只有當它們構成一個判斷的時候,我們才能稱之為知識,才有對和錯的問題。你只說一個概念,你說的這個概念無所謂錯不錯,但是我說你錯了,是說你對這個概念所作出的判斷錯了。你說鬼是有的,錯了。我可以給你證明,你到哪裡可以找到鬼呢?沒有。你說這朵花是紅的,我說你說得對。你說這朵花是黃的,我說你說得不對。你不信的話,它有一個標準可以來檢驗,拿來看一看就是了。總而言之,判斷就可以有討論的餘地了,即算你找不到標準來檢驗,你也可以討論了,這就是有對錯問題了。所以一切知識的基本的細胞就是判斷。當然這個觀點在後來也遭到了質疑。比如說黑格爾就認為,概念也可以成為知識,知識的細胞應該是概念,而不是判斷。判斷只不過是從概念分化出來的,由一個概念分化出兩個概念。黑格爾說Urteil(判斷)這個詞就是原始劃分的意思,Ur就是原始,teil就是劃分。他從詞源上面講,判斷實際上是一個概念把自己劃分開來所形成的。當然,黑格爾的概念跟康德的概念有很大的區別。黑格爾所理解的概念,不是一個靜止的、僵死的概念,康德以及康德時代的人們所理解的概念呢,是一個靜止的、形式邏輯的概念,它是不動的,保持同一性,保持不矛盾性,它就是它,再也不變了。但是黑格爾的概念是變的,它是運動的。所以黑格爾認為知識的原始細胞應該是概念,他有他的道理。但是在康德這裡不是這樣的,他的這個概念呢,是一個一個的,獨立的,僵化的、僵死的概念。所以你要形成知識,必須由一個概念加上另外一個概念,構成一個判斷,我們才能說這是知識。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既然一切知識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判斷之上的,那麼判斷有哪幾種類型呢?康德分出來有兩種基本的類型。一種是分析判斷,一種是綜合判斷。那麼什麼是分析判斷呢?所謂分析判斷,就是說,它的謂詞是已經包含在主詞裡面的,你作一個判斷,就是把主詞裡面已經包含的謂詞從裡面分析出來,然後又加在主詞上面。它本來就有,然後你把它分析出來,給它構成一個判斷,等於是把它原來已經有的東西更清楚地說一遍。康德舉的例子呢,比如說,「物體是有廣延的」。這是一個判斷,但是這個判斷有它的特點,就是「廣延」這個概念,在你形成「物體」這個概念的時候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形成一個物體的概念,我們首先想到的既然是物體嘛,它就應該有廣延,如果說這個物體沒有廣延,這是自相矛盾的,這是不可能的。哪個物體是沒有廣延的呢?沒有廣延還叫物體嘛?它不占空間,那就不叫物體了。我們說靈魂是沒有廣延的,但是靈魂不是物體。凡是沒有廣延的東西都不能叫作物體。之所以稱之為物體,是因為我們預先把廣延已經考慮進去了。所以說,物體是有廣延的,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實際上廣延已經包含在物體的概念之中了。所以我這樣說,是有一種先天的必然性的。一切分析判斷,都有先天的必然性。當然物體這個概念你可以說是後天形成的,但是當我用物體這個概念做判斷的時候,我說物體是有廣延的,這個判斷具有先天性。一旦你承認了物體這個概念,你知道物體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那麼你就會承認「物體是有廣延的」這個判斷是一個先天的分析命題,是一個先天的分析判斷。所以先天分析判斷的特點就是它是有普遍必然性的,任何地方,只要有物體,就是有廣延的。凡是沒有廣延的地方,也沒有物體,也不能稱之為物體。它有普遍必然性,無一例外的。這可不是休謨所講的習慣或者聯想,或者想像力,那都不是的。這是有一種邏輯上的普遍必然性的。這是分析判斷的特點。所以,理性派的哲學家最喜歡採用分析判斷的方式來談問題,特別是談形上學的問題。通過分析判斷的制定,他們認為可以把握到最確鑿的知識。因為它是普遍必然的,它沒有例外啊。我如果在我的論述中到處都是分析判斷的話,那人家是挑不出毛病的,人家甚至舉不出任何例外的例子來反駁我。所以理性派非常熱衷於採取這種方式來看問題。
那麼綜合判斷呢,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呢,是後天的綜合判斷。後天綜合判斷就是經驗判斷。凡是經驗判斷都是綜合的。那麼綜合判斷的特點是什麼呢?綜合判斷的特點就是說,謂詞沒有包含在主詞裡面,是外加上來的。康德舉了個例子:物體是有重量的。「物體是有重量的」看起來是和「物體是有廣延的」差不多。我們通常講的物體,好像也都是有重量的。但是按照當時的牛頓物理學,已經有這麼一種觀點,就是說,重量不過是吸引力的一種表現。萬有引力嘛,是吸引力的一種表現,在某種特定情況之下的表現。比如生活在地球上,我們就可以發現,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是有重量的。但是當萬有引力達到平衡的狀態的時候,比如說在太空,引力很弱很弱,或者說地球的引力跟其他的引力,達成一種平衡的狀態,這個時候人就會失重。當人們在太空旅行的時候,就會飄浮在空中,失去了重量。而且呢,甚至於人在電梯裡面也會失重。重量實際上是物體在一種特定情況下的表現,它並不是說,沒有重量,我就形不成物體的概念。我們首先形成物體的概念,廣延是少不了的。但是重量呢,不見得。有的人可能把重量加進去了,那是他不嚴密。但是一個嚴格思考的科學家呢,最初他不會把重量加進去,他會把廣延加進去。所以物體是有重量的這樣一個命題,是一個綜合命題,是一個後天命題。我們在地球上所看到的物體,都是有重量的。但是我們在太空所見到的物體呢,不見得有重量。月球為什麼不掉到地球上來?對於地球來說,它屬於失重狀態,當然也不完全是這樣的,地球對它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說不定多少億萬年以後,它也會掉到地球上來。但是它的重量呢,總是隨著它的處境而變化,在某種情況下,它是失重的。所以綜合判斷的一種情況呢,是經驗判斷。凡是經驗判斷,都是綜合判斷。
但是,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先天綜合判斷。為什麼要提出先天綜合判斷這樣一個設想?就是說,綜合判斷跟分析判斷相比,它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短處。它的長處就在於,它能夠擴展我們的知識。分析判斷的長處呢,在於它的知識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它的短處呢,就在於它不能夠擴展我們的知識。分析判斷是不能擴展知識的,它只能夠把已有的知識更清楚地表述出來而已。你不太清楚什麼叫物體,我告訴你,物體是有廣延的,你一想,哦,確實是這樣的。我原來就是這樣想的,但是我怎麼沒有想到。他可以同意,同意這是一種知識。但是這種知識沒有擴展我們的知識,它就是在原有的知識裡面,把原有的概念所包含的各種各樣的東西展示出來就完了。但是經驗的判斷,或者是後天綜合判斷,可以擴展知識。這朵玫瑰花是紅的,地球上的物體是有重量的,等等,這些東西都不能通過概念分析而推出來,必須通過經驗,另外加上其他的屬性,來解釋一個主詞的概念。所以,我們大量的科學知識,特別是自然科學知識,都是由後天的經驗判斷所構成的。但是經驗判斷所構成的知識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沒有普遍必然性。這是休謨指出來的。休謨就是抓住這一點,你講那麼多,這些都沒有普遍必然性,都是就事論事,都是只有一定的偶然性,或然性,這一次成功了,你下一次不一定成功。你天天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說不定它明天就不升起來了。這個完全是有可能的,你不能否認它有這種可能性。所以,經驗的知識,經驗的判斷,致命的缺點就是它的普遍必然性不知道從哪裡來。所以你積累了再多的知識,你也是只是一個博物館,一個資料館。你懂得一大套資料,你見多識廣,什麼你都看過,都知道,但是你找不出任何一條規律,你只能找出一些大致的或然性、高度的可能性的這樣一些命題,但是你找不出一種必然的命題。這是它跟先天分析的判斷相比,它具有這樣的優點同時也具有那樣的缺點。
所以康德由此就設想,能不能有一種判斷,既具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同時又能夠像經驗判斷那樣擴展我們的知識,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康德認為有。是否有先天綜合判斷這個問題,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事實問題。康德從事實裡面舉出來,來證明這一點。舉例說明,比如說,我們現有的知識裡面,數學是不容懷疑的,牛頓物理學,也是不容懷疑的。這兩門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是不容懷疑的,這個是不需要證明的。已經成功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兩門科學,一個是數學,一個是自然科學。當然還有形上學。形上學不成功,形上學都失敗了。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為什麼失敗拿來出來考察一下,我們首先也可以考察它裡面的構成。
首先我們看數學的構成,康德認為,數學的結構就其最純粹的那些部分而言,是先天綜合判斷。當然,這些先天綜合判斷一旦成立,那麼我們可以利用分析判斷從裡面分析出很多東西來。但是它的最純粹的部分、最高級的部分,是先天綜合判斷。比如說那些最基本的命題,歐幾里得幾何的那些公理,那些基本的原理,都是屬於先天綜合判斷。比如說兩點之間的直線最短。「兩點之間的直線」,我們把它看作一個概念的話,但是它裡面並沒有包含「最短」這樣一種概念。我形成兩點之間的直線很簡單,我在兩點之間畫一條直線就夠了,但是我不用考慮它是不是最短。但是作為一條幾何學的公理,兩點之間的直線最短,我們一說大家都知道,直觀到它是正確的。兩點之間的當然是直線最短了,你彎一點,就繞路了。連動物都知道,逃跑的時候,要跑直線嘛,繞了路你就會被抓住了。所以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個不是通過分析,分析兩點之間的直線,然後推出來必然會最短,不用通過分析,它是一種綜合判斷。兩點之間的直線最短,是你看出來的,這個綜合判斷是通過直觀綜合起來的。我在兩點之間畫一條直線,我一看,最短。這個是他舉的一個例子。當然還有其他的例子,算術裡面的例子,5+7=12,通常認為這個命題應該是一個分析命題,或者是個邏輯命題,但是康德說不是,5+7這個概念裡面,並沒有包含著12這個概念,你要從5+7裡面判斷它有12,你必須把5個棒棒加上7個棒棒,像小學或幼兒園的做算術那樣,一個個加,數手指頭,通過直觀,最後呢,你才知道5+7確實等於12。這是通過直觀。直觀不是通過分析,而是一個綜合命題。數學裡面肯定是有先天綜合命題,因為它一旦揭示了,你就會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這是沒有什麼可懷疑的,我直觀一下就可以先天地確定這是對的。
自然科學裡面呢,也是這樣。自然科學裡面最重要的,比如說有一條這樣的原則——當然那些具體的原則要通過經驗,比如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啊,牛頓的慣性定理啊,還有具體的一些定理啊,我們可以加入一些經驗成分——但是那些最高的原則,是先天綜合判斷。比如說: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這樣一個原則在自然科學裡面,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一切發生的事情裡面,都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概念並沒有包含在「一切發生的事情」這個概念裡面,所以它是一個綜合命題。儘管是一個綜合命題,但是你一說出來,所有人都承認。你能設想一件發生的事情是沒有原因的嗎?那就是迷信了。世界上有奇蹟嗎?沒有。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這個原則我可以先天地斷言。比如說一件事情還沒有發生,或者說我還沒有看到,人家說有一件事情將要發生,或者人家告訴我有一件事情發生了,我馬上可以斷言,那它是有原因的。當然你這個話說了等於沒說,誰不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呢?但是你先天地能說這句話,這就給你的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前提,你可以去探討它的原因嘛。如果你懷疑一切發生的事情不見得是有原因的,那你的探討的信心呢,就要受到打擊了。休謨就是這樣的。為什麼這樣講,休謨摧毀了自然科學的基礎?就是因為他連這個東西都懷疑起來了——未見得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但是我們任何一個受過科學訓練的人,甚至於懂得一點科學常識的人,不迷信的人,我們都會知道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哪怕我還不知道它,我都可以先天地斷言,它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這個原因果然就被尋找出來了。這是先天的,先天斷言的。所以在自然科學裡面,先天綜合判斷確實存在,而且是作為自然科學的前提。所以康德說,自然科學的那些最純粹的原理,是屬於先天綜合判斷。沒有這些先天綜合判斷,數學也好,自然科學也好,都不能成立。當然,除了這個「原因」以外,還有一個「實體」,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的實體,一切實體都有它的偶性,或者是屬性,等等。或者任何一個事物都是有聯繫的,萬物都是有聯繫的。這些命題都屬於先天綜合命題,它指導了我們自然科學的研究。所以,先天綜合命題,先天綜合判斷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事實問題。我們從數學和自然科學裡面分析出來,已經可以確認有先天綜合命題,或者有先天綜合判斷。
那麼,形上學裡面有沒有呢?形上學裡面也有。以往的形上學,雖然我們今天認為它們都失敗了,但是以往的形上學之所以能夠建立起來,它們都是建立在先天綜合判斷上的。比如說,以往形上學的那些命題,「世界是有限的」,世界的概念中並沒有包含有限的概念。「上帝是存在的」,上帝的概念裡面,不見得就包含存在的概念,當然理性派認為包含存在的概念,但那是概念混淆,我們後面還要講到的,康德特別批判了理性派對上帝存在的各種證明,說他們是混淆了概念。「靈魂是不朽的」,靈魂裡面沒有包含不朽的概念,但是理性派認為,這個是在邏輯上成立的。當然邏輯上也有問題。總而言之,過去的形上學,儘管它們有這樣那樣的錯誤,導致了它們的垮台,但是他們至少自認為他們的那些能夠成立的命題,從本質上來看,都屬於先天綜合判斷。
所以,先天綜合判斷在數學裡面,在自然科學裡面,在以往的形上學裡面都存在著。那麼,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在將來要建立的形上學裡面,也必然存在。我剛才講了,康德的目的不是要摧毀一切形上學,而只是要重建形上學。他對以往的形上學全部進行了摧毀,但是他的目的還是建設性的呢,他要建立未來的,作為科學的形上學,那麼這種形上學呢,肯定也要以先天綜合判斷作為它的前提。
這就是他從這四個領域裡面,一個數學,一個自然科學,一個形上學——過去的形上學和未來的形上學裡面,用舉例的方式證明,它們都必須以先天綜合判斷作為它們的前提,而且確實建立了一些先天綜合判斷命題。但是,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如何可能」,這些先天綜合判斷的命題是如何可能的呢?我們在事實中已經發現有了,數學裡面有,自然科學裡面有,以往的形上學裡面也有,那麼它們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它們的可能性的條件何在呢?這個問法我們中國人很難習慣,很多人覺得不知道他問的什麼。他就是問的這樣一種追溯性的前提。西方思辨哲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追溯,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們知道事實上有先天綜合判斷,那麼我們就要追根溯源,這個先天綜合判斷的條件是什麼?既然已經有,那麼那些條件也應該有,現在有待於我們去挖掘,去發現。所以,康德所做的工作就是去發現、去挖掘這些先天綜合判斷背後的那個條件何在,這就是他提出這個問題的主要意思。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這就是康德哲學的總問題。康德哲學的總問題我們可以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問,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先天綜合判斷的條件到底是什麼?是什麼東西使我們有權去進行先天的又是綜合的判斷?那麼,這樣一種問話的回答,就組成了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四個主要的部分。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結構是這樣的,一個是先驗要素論,一個是先驗方法論,這是大框框。先驗要素論,就是組成知識的要素究竟是哪些;先驗方法論,就是說,我們採取什麼樣的一種方法,來重建形上學,根據我們對知識要素的分析,我們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方法來重建形上學。那麼在先驗要素論裡面,又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的這種劃分,體現出康德對於經驗派和理性派雙方的一種兼容並蓄。先講感性,然後再講邏輯,邏輯也就是理性了,也就是康德所講的知性。邏輯是理性派最講究的,而感性是經驗派最講究的。那麼在先驗邏輯裡面呢,又分成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兩個部分。先驗分析論裡面講的是知性,也就是講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各種條件;先驗辯證論呢,講的是理性。理性所遇到的一些困難,就造成了先驗辯證論。先驗辯證論是解決困難的,是揭示理性的自相矛盾性的,是揭示理性在過去的形上學中犯了哪些錯誤的。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歸結為這樣四個大的部分,一個是先驗感性論,是討論數學中的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這個有點奇怪,這可以說是康德的獨創,就是把數學歸於感性。在康德之前,數學通常被歸於理性。但是康德認為,從先天綜合判斷來說,數學都是出於感性的基礎、直觀的基礎、也就是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是看出來的,5+7=12是一個指頭一個指頭掰著數出來的,這是建立在感性直觀的基礎上的。但是這個直觀又具有先驗性,就是說,它不是像經驗派所說的完全是後天的,它有先天的形式。所以先驗感性論它是講的數學何以可能的條件。那麼先驗邏輯裡面的先驗分析論,是要討論自然科學那些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先驗邏輯裡面的先驗辯證論,是討論以往的形上學所提出的那些先天綜合判斷是何以不可能,或者是他們認為是何以可能的,但是其實是不可能的。所以也是解決在以往的舊形上學裡面,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要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最後的先驗方法論,是講往後的、未來的、科學的形上學何以能夠建立起先天綜合判斷。我們講康德哲學的總問題在《純粹理性批判》裡面呢,就體現在這四個方面。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就體現為數學何以可能,自然科學何以可能,以往的形上學何以可能,未來的科學的形上學何以可能。體現為這四個方面。所以,他的四個方面都體現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這樣一個總問題。那麼,以往的形上學為什麼還要加以探討?在康德看來呢,就是要把它裡頭的這樣一種必然犯錯誤的機制揭示出來。以往的形上學是作為一種「自然傾向」的形上學,就是康德批判以往的形上學,也不是完全一概否認,而是承認了這個裡頭有一種自然的傾向,就是人類幾千年以來一直在努力地提出一種形上學,它是人的理性的一種本能,一種本性。他們之所以犯錯誤也是出於本性,不是一種偶然的錯誤,不是他不夠聰明,而是他有一種自然傾向,使他要提出形上學問題,但他們的提法不對。他們沒有提高到先天綜合判斷這樣一個問題上面來討論問題,所以呢,他們犯了錯誤。但是儘管犯了錯誤,他們這種自然傾向還是值得肯定的。我們把這種自然傾向繼承下來,可以用來發展一種新的、未來的形上學,我們就可以不犯那種錯誤了,這是康德對未來的一種設想。為什麼要批判以往的?是為了要開拓出未來的一個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