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怪癖心理學> 焦慮症:時刻活在憂慮之中

焦慮症:時刻活在憂慮之中

2024-10-04 14:17:53 作者: 葉鴻羽

  劉凱是一名「高四」的學生,即復讀生,雖然他極不情願去復讀,但在父母的百般勸說下,他只好上起了「高四」。自從復讀以來,劉凱就感到異常焦慮,因為他總是擔心自己復讀一年再考不上大學的話,不僅讓父母失望,自己也難以接受這個結果,畢竟復讀就已經讓他背負了巨大的壓力。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於是,在復讀這段時間裡,劉凱比以往更加努力,每天早上他都是宿舍中第一個起來的,晚上則是最晚一個睡的人。有時候大家都去吃飯了,他依然在教室中默默地看書。可是,即便他如此用功,在近幾次考試中也考得並不是很理想,這讓他感到非常焦慮。他總是消極地想:如果以這樣的成績參加高考的話,自己必然會再次失利。每每想到這裡,他的內心就會感到莫名的緊張。

  更讓他苦惱的是,在上課時,他一旦遇到聽不懂的問題就會相當著急和煩躁不安。隨後,他就開始胡思亂想,想著高考失利後的情景。這導致他錯過很多課堂內容,從而讓他變得更加焦慮和煩躁不安。久而久之,很多學習內容他都無法掌握,而且不會做的題目也越來越多。因此,他經常會在上課時感到心慌不已,而且還會不由自主地冒出冷汗。

  不僅如此,他總是將自己的休息時間壓縮得很短,導致他長期睡眠不足,而且整個人的精神狀態看起來也非常糟糕。老師和同學發現他的這個變化後都勸說他休息一陣,可劉凱卻做不到,只要在宿舍里待上一會兒,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心慌、緊張。

  後來,在一次測驗中,大家都在認真考試時劉凱突然在座位上暈厥了過去。老師立刻打急救電話將其送到了醫院。醫生經過細緻的檢查後發現,劉凱患上了焦慮症。

  焦慮症是以焦慮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症,它是一種心理障礙,其主要表現是沒有事實根據,也沒有明確的客觀對象和具體內容而感到緊張不安、恐懼,並且還會出現肌肉緊張、植物神經症狀等。在日常生活中,焦慮症是比較常見的。據調查發現,一般人的發病率為4%,占精神科門診的6%~27%。另外,這種心理障礙常常暴發於人的青年期,男女之比為2∶3。

  一般來說,在臨床上,心理學家常常將焦慮症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急性焦慮會表現為驚恐發作,而且大多在夜間睡夢中發生,常常會有瀕死感、胸口憋悶、呼吸困難等。由於內心驚恐而過度呼吸,從而造成呼吸性鹼中毒(即二氧化碳呼出過多,導致血液偏鹼性),誘發四肢麻木、面色蒼白等,進一步加重患者的恐懼不安。所以,當患者就診時往往情緒比較激動、緊張。一般來說,這種症狀發作持續幾分鐘或是幾個小時,之後症狀就會有所緩解或是消失。

  急性焦慮是在慢性焦慮的基礎上產生的,不過,大多數患者的主要表現是慢性焦慮症狀。一般來說,慢性焦慮的典型症狀有:疲憊、心慌、氣急、胸痛、神經質。另外,還會出現冒冷汗、緊張、昏厥等症狀。

  那麼,焦慮症是如何引起的呢?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遺傳原因。醫學研究發現,現如今大多數心理疾病都與遺傳有很大的關係,可能是由於身體內的某些基因片段發生了丟失或是增加等因素導致的。心理學家表示,如果是由於遺傳原因而導致的焦慮症,並沒有具體發作條件,只有通過心理解壓來預防。

  2.心理和性格原因。由於每個人的心理和性格不同,所以當面對同一件事情時處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輕易被打敗,從而處於消極的情緒狀態中,長此以往就會患上焦慮症;但有的人戰勝了困難和挫折,並獲得了成長。因此,心理學家表示,焦慮症是否會出現往往與個人的心理和性格有一定的關係。

  比如,案例中的劉凱在面對復讀時內心飽受壓力,總是認為如果這次復讀再考不上就無顏面對父母,這讓他內心感到非常緊張、心慌、恐懼,長此以往,他患上了焦慮症。可同樣復讀的小王卻認為這次是一個好機會,既可以讓自己鞏固之前沒有學透的知識,也讓自己更了解如何應對高考。所以他的心態非常放鬆,高考自然考出了不錯的成績。

  3.社會環境。有些焦慮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會經歷一些自己難以接受的事情,比如親人突然離世、公司破產等。這些事件重創了個人的身心,從而有可能導致他們患焦慮症。

  由於焦慮症的症狀並不像其他心理疾病那樣明顯,所以很多人患有焦慮症,不但自己不清楚,周圍的親人和朋友也不了解,從而導致他們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到了難以治癒的程度。面對焦慮症,需要患者和身邊的人及時覺察,需要患者和親人以及醫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治療這種心理障礙。

  那麼,如何治療焦慮症呢?如何預防呢?對此,有專家提出以下幾種方法:

  1.心理治療。由於焦慮症是一種心理障礙,所以要靠心理醫生的幫助,對患者的心理進行疏導,以讓其更好地接受治療。心理醫師會通過言語或非言語渠道進行溝通,以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讓患者充分信任自己,然後運用心理學和醫學方面的知識來引導和幫助患者改變行為習慣、認知方式等。

  2.藥物治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等綜合考慮,來為患者制訂藥物治療的方案。而患者在服藥期間,要與主治醫生保持聯繫,一旦出現副作用或是其他問題可以及時解決,切不可自行調整藥物治療方案。

  3.做好預防護理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做到勞逸結合,不要讓身體處於過度疲憊的狀態,該休息時好好休息,懂得張弛有度。在休息的時候,可以與朋友外出旅行、聚餐等,這樣能夠讓我們的情緒處於輕鬆的狀態,同時,也能擺脫焦慮的枷鎖,讓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以減少消極情緒出現的誘因。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