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清才子命運> 5、對張之洞的歷史評價

5、對張之洞的歷史評價

2024-10-04 14:14:38 作者: 上官雲飛

  張之洞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一位有名的洋務派,他在近代實業、教育、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1881年張之洞任山西巡撫,後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代理兩江總督,晚年入軍機處,直到1909年去世,享年72歲。他死後兩年,爆發了武昌起義,清王朝倒台。因此,他是清朝268年歷史上統治階級上層中最後一個死去的重要人物。

  從張之洞的一生來看,他是個複雜人物,他和近代史上許多人物一樣,具有矛盾性格,他身上反映了錯綜複雜的矛盾,反映了時代的特徵。當時中國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封建主義的東西將要退出歷史舞台,但還未死亡,還相當強大;資本主義已經產生,但還沒有成長壯大,舊的未死,新的方生,正處於過渡時期。張之洞的言論、行動、思想正反映了這個時代特點。一方面,他在歷次對外戰爭中是抵抗派,是愛國者;另一方面,他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維護者。一方面他在中國近代化起步時,學習西方,開工廠,築鐵路,辦學堂,倡導新事物,做出了重大貢獻;而另一方面,他對舊事物、舊思想戀戀不捨,千方百計加以維護。他身上這種矛盾,典型地反映了晚清時期的時代特徵。

  儘管他是矛盾人物,一生有功有過,但總的說來,他做了許多有益於國家民族、有益於後代的事情。他一生的政績和事業是很突出的。

  張之洞一生積極地、熱誠地、全身心地投入洋務運動,是繼李鴻章之後最重要的、最積極的洋務派。他的成績以辦漢陽鐵廠(即漢冶萍,武鋼前身)為最重要。當時並沒有經驗,也缺乏經費,不懂科學技術,可以說張之洞是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困難之大,問題之多,難以想像,這一點我們從他的書信、奏摺中可見大概。然而,他不畏困難和阻力,艱苦創業,面臨許多開拓者所必然面對的問題,終於建成當時亞洲最大型、最先進的鋼鐵廠(比日本的八幡廠早7年)。……儘管他有許多失誤,不懂怎麼辦工業,花冤枉錢,走冤枉路,但他那種堅持奮鬥、為國為民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無怪乎毛主席說:講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當然,他並不僅僅辦一個漢陽鐵廠,還建了湖北槍炮廠(當時最先進,直到抗戰中仍用漢陽造的步槍),還有湖北四局。在張之洞的倡導帶動下,湖北成為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僅次於上海,超過了廣州、天津。

  在教育上,張之洞開設許多書院和新式學堂,同時派學生留日學習。當時的官費留日學生中以兩湖最多,占全國1/4,我們所熟悉的黃興、宋教仁、蔡鍔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張之洞在編練新軍上也有所貢獻。他所編練的自強軍成為甲午戰後振興軍隊的典範,和袁世凱小站練兵同時起步,他的湖北新軍第六鎮的軍事實力僅次於袁的北洋六鎮。值得注意的是,張之洞的第六鎮與北洋軍隊不同,它的思想很開明,所以革命青年大批湧入,革命思想廣泛傳播,後來成為武昌起義的發動者和主力。

  雖然張之洞本人是個官僚,有其自身的局限,他開工廠、建鐵路、練軍隊都是為了鞏固清朝統治,但結果卻走到了反面,挖了清朝統治的牆腳,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這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孫中山曾說,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他革了自己的命。不過,他確實做了很多事情,客觀上有利於國家民族。晚清封疆督撫大員數百人,有幾個肯這樣做事?誰肯去辦實業、開學堂自討苦吃,為籌措經費而弄得焦頭爛額,到頭來還不落個好。當時許多官僚認為張之洞在干傻事,諷刺他好大喜功,我們後人對他作為先驅者碰到的困難和作為開拓者所含的苦衷,應該更多地理解。在他任兩廣總督時,為辦廠而訂好機器,不料卻又調任湖廣。他的後任李瀚章是個討厭新事物的大官僚,怕費錢費事,張只好帶了工廠搬家。像李瀚章這樣的官僚在當時占絕大多數,他們庸庸碌碌,無所作為。我們後人寧可多要幾個張之洞,多留幾個工廠、學校,而少要幾個李瀚章。

  張之洞在反侵略戰爭中抱何種態度呢?我們可以說,他的一生自始至終反對外國侵略,是個抵抗派、愛國者,這可從他在三件大事中的思想、主張和行動來考察。

  第一件事是伊犁交涉問題。

  其次便是中法戰爭。由於張竭力主戰,清政府把他從晉撫調任兩廣,實際上由他主持戰事。張之洞堅決抵抗,積極備戰。他提出幾件大事,其中一件便是封劉。當時在是否起用劉永福的問題上有爭議,張主張重用,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給劉以正式官銜,封為記名提督,並發餉15萬兩。他還起用了老將馮子材,馮本來已退休在家,張之洞把他請出山,給以兵權,終於取得了著名的鎮南關大捷。另外,張之洞還大力支持劉銘傳在台灣抗法,資助30萬兩餉銀,並派粵軍支援。在中法戰爭中,他不是統帥,但實際上是坐鎮後方指揮調度,可以說他的成績是很顯著的。

  最後便是甲午中日戰爭了。他在戰時已調代理兩江總督,為了抗敵,他把兩江、湖廣的軍隊大批北調,並借款支援東北的抗戰,態度很積極。待到馬關談判簽約時,張之洞又堅決反對割台,他大膽陳奏聲稱:如果簽約,」坐視赤縣神州,自我而淪為異域,皇太后、皇上將如後世史書何?」鋒芒直指慈禧、光緒。及至日本割台,台民激烈反抗之時,朝廷斷絕對台支援,而張不顧禁令,由滙豐籌款援助台灣抗日,所以當時有人指責他,說台民」反叛」是他的主使。

  在近代史上,身居高位掌握一定權力的大臣堅決反侵略的很少,可謂鳳毛麟角。林則徐、左宗棠較突出,張之洞也可算一位。他雖未帶兵上前線,但一生站在抵抗派一邊,在關鍵時刻,有言論有行動,能考慮到民族利益,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也值得充分肯定。

  當然,張本人是過渡時代人物,在他身上新舊思想衝突很鮮明。他是清朝大臣,忠於朝廷,維護封建統治;他相信儒學,維護綱常倫理,這兩個方面貫穿於他的思想和行動中。時代在飛速前進,他就跟不上時代,逐漸成為落伍者。戊戌維新時期是張之洞的一個轉折點,這時的新舊衝突表現非常明顯。他本來支持維新變法,對康梁也很友好,特別是在湖廣總督衙門接待當時僅為舉人的粱啟超,禮遇不亞上賓,實不尋常。另外,戊戌六君子中的楊銳是張最得意的弟子,跟張關係甚密,劉光第也是他所推薦。然而,張和維新派之間漸有分歧,走向了對立。開始僅是學術上的,張對公羊學有意見,後來發展到政治分歧,反對民權說,終與康梁反目。《時務報》汪康年、梁啓超之糾紛便反映了這種矛盾。後來,張又著《勸學篇》反對維新派,並鎮壓了唐才常的自立軍,而自立軍就是康有為領導之下,以勤王為名搞武裝鬥爭的軍隊。

  總之,張之洞是個矛盾人物,他做了很多好事,辦實業,築鐵路,開學堂,建新軍。他在歷次反侵略戰爭中是堅決抵抗的,閃爍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這點正是他同李鴻章的不同之處,也是他和李發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但張之洞身上有許多舊東西,還是跟不上時代的前進,落後於時代。中國近代史上許多人物,都是這種情況,從先進轉向落後,康有為、章太炎、嚴復、梁啓超,都是近代歷史上的佼佼者,後來又都落後於時代,這是近代歷史的性格。新與舊在一個人身上同時並存,激烈交戰,時代前進了,如不能及時拋棄舊的,吸取新思想,適應新形勢,就會走向保守、落後,甚至走向反動。

  但無論如何,張之洞的一生在許多方面做出功績,值得肯定和紀念,至於他的局限和缺點,可以從他所處的時代和地位得到解釋,得到理解,不能夠苛求。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