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清才子命運> 1、梁啓超少年時代

1、梁啓超少年時代

2024-10-04 14:14:06 作者: 上官雲飛

  梁啓超(1873~1929)中國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

  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乘船遊覽了新會天馬河中一棵冠蓋300畝的古榕樹,寫下了散文名作《鳥的天堂》。他在文章結束的部分寫道:「遠遠地一座塔聳立在山坡上,許多綠樹擁抱著它……那裡就是朋友梁的家鄉。」

  這裡所描寫的,便是梁啓超的故鄉。1873年,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梁啓超,出生於新會鳳山之下茶坑村一個私塾先生之家。日月有晦明,四時寒暑易,待到我們尋訪之際,先生辭世已75年,但這座百年故居仍然深藏於曲折盤桓的村宅中心,四周廣植葵、榕、柑、橘,綠野無極,人聲少聞。

  梁氏故居建於清光緒年間,是一幢高牆圍築的青磚黑瓦平房,梁啓超的少年時代便在此度過。想當年,在梁家門前來來往往的人,有誰曾料到會從這個門口走出一位撼動世紀之交中國政壇文壇的思想文化巨人?在尋訪梁啓超少年時代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摸索出這位維新巨人從啟蒙到成長的心路歷程。

  梁啓超12歲外出遊學之前生活和成長的這個家庭,一向以質樸、端凝的家風聞名鄉里。梁啓超從小在品德修養上深受祖父的影響。據資料記載,每年上元佳節,祖父都要攜諸孫來到當地一座廟宇,對著廟內繪有忠臣孝子的圖畫,「指點而示之曰:」此朱壽昌棄官尋母也,此岳武穆出師北征也『,歲以為常。「位於新會南端出海處的崖門,是南宋將亡時宋軍與元軍最後激戰至覆滅的古戰場。每年清明祭掃路過崖門時,祖父總愛向兒孫講述當年南宋宰相陸秀夫背著幼主投海殉國的情景。這些歷史人物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激勵著童年時代的梁啓超。

  在今天,梁氏宅院內中規中矩的廳堂布置,讓人依稀看到了這位祖父不苟言笑的面容。正廳中間桌子上置放著一對青天大花瓶,兩側牆壁上懸掛著八仙圖案的金木雕彩瓷畫,典型的正統家庭氣象。在這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梁啓超,日後卻遠遠超越了父輩「文死諫,武死戰」的忠君思想。

  在封建王朝的尾聲,他以維新思想為基礎,寫下了《新民說》、《少年中國說》、《中國不亡論》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繪出一個改天換地的強國之夢。終其一生,梁啓超雖然因為政見的「多變」屢遭詬病,但他愛國的宗旨卻從未改變。。在新會人眼裡,少年時代的梁啓超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童。當地人流傳著許多關於梁啓超幼時出口成章的故事。有一次,他爬梯子玩,看到祖父站在梯子下,便天真地唱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還有一次,梁啓超給來訪的客人敬茶,客人隨口說了句:「飲茶龍上水」,梁啓超回應道:「寫字狗扒田」,兩個人用的都是新會俗語。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客人誦:「東籬客采陶潛菊」,梁啓超即對:「南國人懷召伯棠」。才思之敏捷令人驚嘆。

  梁啓超「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0歲前往廣州應童子試時,當眾以盤中鹹魚為題作詩,「神童」之名傳遍鄉里。12歲考中秀才、17歲考中舉人,他曾令授業先生發出「吾不能教之矣」的感嘆。一度沾沾自喜的梁啓超,直到18歲時第一次領教到康有為「新學」的「大海潮音」,才如「冷水澆背」,毅然捨去舊學,投奔康有為門下。

  梁氏故居內至今保存著梁啓超接受啟蒙教育和讀書的地方「怡堂書室」。

  書室很有點魯迅先生筆下「三味書屋」的味道,正中懸掛著孔子的像,兩旁分別是「讀聖賢書」、「立修齊志」的對聯。書室中間按「品」字形擺放著3張課桌及條凳,室內仿佛至今仍然迴蕩著誦讀「之乎者也」的稚嫩童聲。

  不難理解,梁啓超雖以新學聞名,但終生保持著儒家尊師重教的傳統,即使政見相左,仍然將康有為奉為恩師,且在「五四」運動時反對全盤否定儒家文化,這一切或許早就在這間書室里埋下了伏筆。

  由於梁家是耕讀之家,並不富裕,「數畝薄田,舉家躬耘」,所以除了讀書外,勞動同樣也是梁啓超少年時代接受教育的途徑之一。梁啓超曾在《三十自述》回憶父親蓮澗先生「督課之外,使之勞作」,言語舉動稍有不謹或者偷懶,父親便會訓斥道:「你看看,你還像個正常的孩子嗎?」

  此外,母親趙氏的教育對梁啓超的立身處世也有極大影響。有一次,母親嚴厲教育兒子不可說謊。她那「欺人與竊盜之性質何異」的質問,令梁啓超終生難忘。

  梁啓超小時候都幹些什麼家務活?現在已經不得而知,只不過梁氏故居入門右側可見一間廚房,內設木磨、椿、灶台、櫥櫃等物什。百多年前,梁啓超小小的身影應該時常出現在這裡吧!實際上,梁啓超赴北京完婚之後還攜妻子回來住過一段時間,長女思順就誕生在他們的寢室———故居正廳南廂的耳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