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廣納弟子著書立說
2024-10-04 14:13:44
作者: 上官雲飛
光緒十七年(1891),康有為徇陳千秋、梁啓超之請,在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開始講學。講學內容主要是「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取萬國公法比例推斷之」,「大發求仁之義,而講中外之故,救中國之法」。次年,「移講堂於廣州衛邊街鄺氏祠。十九年(1893),仍講學於衛邊街。冬,遷草堂於府學堂仰高祠,這時已有100多個學生了。
康有為在長興講學時,「著《長興學記》以為學規」,主張治學要「逆乎常緯」,反對「積習」。在「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之外,增加「經世之學」,以「通變宜民」。認為孔子「因時立教」,「天下道術至眾」,而應「以孔子為折衷」。後來,還到廣西桂林講學,鼓吹孔子改制。這幾年中,他在弟子的幫助下,刊行了《新學偽經考》,並從事《孔子改制考》的編纂準備。
《新學偽經考》大旨謂:東漢以來的經學,多出劉歆偽造,「始作偽、亂聖制者,自劉歆,布行偽經、篡孔統者,成於鄭玄」,所以叫做「偽經」;劉歆「飾經佐篡,身為新臣」,是新莽一朝之學,與孔子無涉,所以叫做「新學」。「凡後世所指目為『漢學,者,皆賈、馬、許、鄭之學,乃新學,非漢學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經,乃多偽經非孔子之經也」。這種「逆乎常緯」的反抗,予漢學、宋學以根本的打擊,予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傳統思想以大膽的掃蕩,它在學術意義上是推翻古文經學的「述而不作」,在政治意義上是打擊頑固派的「恪守祖訓」,為掃除變法維新的絆腳右準備了理論條件。
《孔子改制考》的「立例編括,選徒助纂」,始於光緒十七年,而正式出書則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他認為孔子以前的歷史,是孔子為救世改革的目的而假託的宣傳作品,都是茫昧無稽。中國歷史,從秦、漢以來才可考信。周末諸子紛紛起來創立教義,企圖憑自己的理想來建立自己認為最好的社會制度,並把自己所建立的制度托為古代曾經實施,藉以爭取人們的信仰。孔子創立儒教,提出一套他自己創造的堯、舜、文、武的政教禮法,作六經以為「托古改制」的根據。經過諸子爭教,儒墨「顯學」,從戰國曆秦到漢,孔子成為全國教主。他打通了《春秋公羊傳》、《王制》、《禮運》、《論語》以及其他各經各子,尊孔子為教主,用孔教名義提出變法維新的主張,把孔子裝扮成為「托古改制」者,成為變法改制的張本。
《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在戊戌時期兩本最主要的著作,它不是一般的「考辨專著」,而是衝擊封建勢力提出改制變法的理論著作。它是披著經學外衣,把資產階級所需要的措施,掛上孔聖人的招牌,拿孔子來對抗孔子,以減輕非聖無法的壓力,從而為變法維新創造條件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