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東閣大學士「劉羅鍋」劉墉 1、劉墉生平小傳
2024-10-04 14:12:08
作者: 上官雲飛
劉墉(1719-1805),字崇如,號石庵,人送綽號「劉羅鍋」,死後諡號文清。清朝官吏、政治家、書法家,高密縣逄戈莊(原屬山東省諸城)人。大學士劉統勛之子。
劉統勛(1699—1773),字世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人。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先後直南書房、上書房,四遷至詹事。乾隆元年(1736年),擢內閣學士,命從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收穫巨大。乾隆二年授刑部侍郎,斷糧倉貪贓舞弊案,電視劇播映的大約就是在這段時間。乾隆六年,擢為左都御史,上疏彈劾大學士張廷玉,因敢於直言,不畏權勢,聲震朝野。十一年(1746年),署漕運總督。十三年,命同大學士高斌(電視劇中也出場了)按山東帳務,事畢後遷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改刑部尚書,斷了不少大案,公正無私。十七年,任軍機處行走,兼任刑部和吏部尚書。曾多次勘察河道,對治河很有貢獻。十四年,受命協辦大學士,兼管吏部和工部。當年查勘河南楊橋治河工程進度緩慢的原因,使治河工程逾月完工,受到朝廷的表彰。十九年,命協辦陝甘總督,政績突出,賜孔雀翎。二十六年(1761年)拜東閣大學士(宰相)兼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頗得乾隆的信賴,堪稱名相。
劉統勛性耿直,勵清節,博學強記,審時度勢,尤以決疑定計而著稱。例如,溫福在平叛金川之亂戰死後,乾隆皇帝對是否再用兵金川猶豫不決,劉統勛則力主用兵,終平定金川之亂。對選才取士,他也很有貢獻,先後四次任會試正考官。1773年11月1日,入朝過東華門時,卒於輿中,贈太傅,謐「文正」,入賢良祠。
值得一提的是,劉統勛之子劉墉,也在乾隆朝做過大學士(宰相),有人比之於宋朝的包拯,前幾年中央電視台播映的轟動一時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劉羅鍋,便是此公。
乾隆十六年劉墉(1751年)中進士,入仕途。乾隆二十年(1755年)10月,其父(時任陝甘總督)以辦理軍務失宜下獄,他時任翰林院侍講,亦遭逮治,逾月獲釋,降為編修。次年,提安徽學政,任職3年,調任江蘇學政。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寧道台。次年因在太原知府任內失察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公帑,坐罪革職擬死。詔免,發軍台(清廷設在邊疆的郵驛)效力贖罪。次年赦回,仍授編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遷江西鹽驛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擢陝西按察使。翌年,因父逝世,歸籍丁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初還京,授內閣學士。10月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翌年,復任江蘇學政。
在此任內,他劾舉徐述夔著作悖逆有功及督學政績顯著,擢湖南巡撫。時值該省多處受災,哀鴻遍野,貪官污吏猖獗,民怨載道。他嚴劾貪官,勘修城垣,革除陋習,撫恤災民,頗有政績,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4月,充任三通館總裁,5月,為吏部尚書,奉旨審理山東巡撫國太(皇妃伯父)結黨營私、貪縱舞弊案。他至山東境內,化裝道人,步行私訪,查明事實。山東連續三年受災,而國太邀功請賞,以荒報豐,開徵時,凡無力完納者,一律查辦,並殘殺進省為民請命的進士、舉人9名。及至濟南,經審問,查清國太已知貪贓案發,遂湊集銀兩妄圖掩飾罪行。他如實報奏朝廷,奉旨拿國太回京,並開倉賑濟百姓。時皇妃已為國太說情,有的御史從旁附合。他遂以民間查訪所獲證據,歷數國太罪行,據理力爭,終使國太伏法。
嘉慶二年(1797年),劉墉升任東閣大學士。嘉慶四年(1799年),奉嘉慶皇帝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結黨營私、勒索納賄一案。他不畏權勢,立即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污自肥等罪20條,回奏朝廷。皇帝處死和珅,並沒收其家財三分之二(白銀二億三千萬兩)入官。不久,嘉慶皇帝加賜他為太子少保,後又命其充任會典館正總裁。他外嫻政術,內通掌故,博通經史,長於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國子監,數任鄉試、會試正考官。又籌辦編撰過《四庫全書》、《西域圖志》和《日下舊聞考》。並擅長書法,其書貌豐骨勁,味厚神藏,有「棉裡裹針」之妙,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鐵保等齊名。
嘉慶九年(1804)十二月,劉墉病故於京,享年85歲。劉墉去世後,其書用墨濃厚,貌豐骨勁,別具面目,其中部分墨跡,仁宗(嘉慶)命劉墉之侄劉鐶之整理,摹勒上石,以《清愛堂石刻》刊行。後有《清愛堂石刻》四卷傳世,另有《石庵詩集》刊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