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向性訓練——育兒方式
2024-10-04 14:11:25
作者: 李娟娟
美國著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作家,但沒有成功。斯金納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威爾斯的粉絲,他經常閱讀威爾斯的作品,斯金納從威爾斯的作品中發現了行為主義。威爾斯表示,他曾反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他站在碼頭上,手中只有唯一的一件救生衣,水中有兩個人需要救,一個是他的好朋友愛爾蘭著名文學家喬治·伯納德·肖,他們有著相同的理念,都希望依靠經濟和政治的方式從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是使用暴力手段。另一個人是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他曾做過一項著名的條件反射實驗,是行為主義流派的先驅。最終威爾斯做出決定,他會將救生衣扔給巴普洛夫。也就是說,威爾斯選擇了行為主義。斯金納也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行為主義。
提起斯金納,人們就會想起他用鴿子做實驗,從而提出了新的行為主義理論——操作性條件反射。斯金納的理論一直備受爭議,其中最大的爭議要數斯金納發明的育嬰箱,最先使用這個特殊裝置的人是斯金納的女兒德博拉。
育嬰箱裡的空間很寬敞,還有許多玩具,此外育嬰箱裡的溫度和濕度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德博拉只需要穿著一塊尿布就可以了,不用穿任何衣服,她可以任意地活動自己的四肢。斯金納認為這樣有利於德博拉鍛鍊肌肉。
斯金納認為育嬰箱不僅可以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還可以讓父母從看護孩子的苦差事中解脫出來。斯金納甚至希望能普及育嬰箱,但卻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他們認為斯金納是個冷酷的科學家,用自己的女兒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育嬰箱在反對者看來就是一個殘暴的機械裝置,根本無法滿足人類的情感需求。有的反對者甚至散播謠言說,德博拉患上了神經衰弱、有過自殺行為,還控訴自己的父親。但實際上斯金納與德博拉的關係很親密,德博拉也因此成了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很明顯,斯金納的教育方式受到了行為主義思想的影響。後來斯金納還寫了一本小說《桃源二村》。在這本小說里,斯金納創造了一個由操作條件性刺激形成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生活的人們,從出生開始就會接受嚴格的訓練,主要的方式就是積極強化,也就是獎勵。於是他們會成長為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人,所有的行為都會受到控制。這是斯金納理想中的社會,也是一個被科學嚴格控制的社會。
不論是父母還是老師,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而思維方式通常會受到文化的影響。在斯金納之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就主張把行為主義研究方法應用到兒童教養上,他的思想在當時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單單是在心理學界。
直到如今不少人仍然使用華生、斯金納的教育方式,例如通過獎勵的方式來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在現代社會,許多人都傾向於使用鼓勵式的育兒方式,認為這樣有利於維護孩子的自尊。但在傳統社會,育兒方式比較傾向於懲罰,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就被絕大多數父母奉為金科玉律。
文化與育兒方式、性格發展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當社會文化比較偏向於某種性格特點時,父母、老師就會鼓勵這種性格特點,從而使與之相反的性格特點倍受冷落。例如在亞洲集體主義文化中,有謙虛、合作性格特點的人更受歡迎,強調個性、競爭的性格特點就會被壓制。
在商業社會中,獨立性變得重要起來,因此從一個人生下來不久,他的父母就開始訓練他獨立,例如在嬰兒還需要餵食的時候,父母就急著要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如果一個人表現出了個人意志和獨斷力等特點,那麼他就會受到鼓勵。
美國就是一個十分強調獨立性的國家,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競爭和勝利都會受到重視。美國的文化鼓勵所有人,讓他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傾向於給自己設置極端的目標,例如獲得名聲、財富、榮耀以及輝煌的個人成就。這些極端的目標其實就是不現實的夢想,如果人們總是嘗試去實現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夢想,那麼就有可能產生抑鬱症。這也是美國抑鬱症大範圍蔓延的原因所在。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倫道夫·奈斯對抑鬱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奈斯認為抑鬱症其實也是人的本能之一,是在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也就是說,抑鬱症存在於我們的基因庫里,隨時可能被喚醒。
人們總是傾向於盲目樂觀,例如當多數夫婦結婚的時候都認為他們一定會白頭偕老,認為自己將來離婚的可能性是零。當人們看到有人遭受災難的新聞後,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好運,災難更可能發生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再比如,儘管明文規定禁止酒駕,但還是有許多人酒駕,這些人在酒駕的時候不僅對自己的駕駛技術十分樂觀,認為醉酒不會影響自己的駕駛技術,甚至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霉被交警發現。
盲目樂觀雖然可以增強我們的幸福感,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將來一定會更加幸福,那麼他就很容易變得快樂起來,也可以幫助他緩解焦慮的心態。但盲目樂觀卻存在一定的弊端,會使人們看不清現實,從而對自身能力產生過於自信的幻想。例如一個人在賭博時,那些盲目樂觀的人更容易堅持下來,也更容易輸得傾家蕩產。
人本來就很容易盲目樂觀,在盲目樂觀的影響下,人們很容易將時間、精力、資源都浪費在錯誤的目標上。因此人體基因庫中的抑鬱因子就會起作用,人們會出現輕度抑鬱,這種抑鬱具有一定進化上的優勢,會讓人們的神經系統切換成低能量的狀態,不再追求不現實的目標,從而保留精力和資源,為新的目標做準備。
在美國所倡導的依靠個人努力獲得成功的文化下,人們就很容易為自己制定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不會關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於是當努力了很久都沒有實現時,這個極端的夢想就不再讓人樂觀,會使人產生這樣一種錯覺,就算自己努力了也不會成功。於是抑鬱症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因為一直追求遙不可及的目標會使人的生理機制超載,會從輕度抑鬱轉變成重度抑鬱。
特定文化下的育兒方式還會影響人的性別特徵的發展。人的性格具有性別差異,例如我們常常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加會照顧他人、更加親和。如果一個人有一個女兒,那麼他就會給她買布娃娃、粉紅色的衣服和服飾等女性化的用品;如果是兒子的話,就會給他買汽車、機器人類的男性化的玩具。
在傳統社會中,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女性會花大量的時間在家裡,例如準備食物、做家務和照料孩子;而男性會花大量的時間在戶外。於是育兒方式在對待男女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表現。如果是個女孩,那麼她就會被要求在家裡料理一切,例如幫助母親照顧弟弟妹妹;如果是個男孩,那麼他就會被安排到家庭以外的世界接受教育。這樣很容易出現兩性不平等,男性會成為疏遠而具有控制性的角色。不同的育兒方式會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性格,如果一個人從小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中長大,例如在傳統社會,那麼兩性之間的隔閡就會越來越大,女性會被養育成賢妻良母,男性則與家庭越來越疏遠。
如果是在男女平等的社會中,男性和女性會共同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也就是說孩子不總是與母親待在一起。例如在以遊獵採集為生的朱瓦西人那裡,父親在狩獵的時候,孩子由母親照顧;當母親外出採集食物時,父親就會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在這個部落里,男性不再具有支配性,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樣精力充沛而且獨立。
一個人在男女平等的氛圍下長大,他的性格通常能得到自由發展,不會出現對權威的盲從。對於他們來說,男性和女性要承擔起共同的責任,男性可以出現女性化的行為,女性也可以表現出男性化的行為。